張永革 楊新穎 李春鵬
【摘 要】 水利水電工程是國家建設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對國家的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決定性作用,也是衡量國家經濟是否能夠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我國水資源豐富,但是目前開發的卻比較少,因此水資源開發更應引起重視,但是由于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使周邊環境發生明顯的變化,對環境產生不好的影響,因此充分了解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在施工過程中,努力減輕或避免其造成的不利影響,這是我們目前最應解決的問題。本文對水利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做了一次深入的探究,列舉了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問題,如對環境地質、氣候變化、土壤土質、水體水質、水文情勢、生物資源和物種多樣性,以及人群健康的影響,并提出一些問題的解決措施,希望對其起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 水利水電工程 ?生態環境 ?措施
1 概述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水利水電行業的發展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壩建設技術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極大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為大眾帶來了便利,但是在其成功的背后,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特別是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如對生物多樣性地影響,對大氣的影響,對地質的影響,對水質的影響等等,這些影響將會導致環境破壞,生態失衡等系列問題。
2 水利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具體分析
2.1 規劃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在水利水電工程修建的最初,都要做一個規劃,用來決定開發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水資源開發的規劃決定了工程的等級規模,而等級規模又決定了這項工程對環境的影響,越是大規模的工程,對環境的影響越大,當規劃完成,那么各流域的開發目標也就確定了,也就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確定了,因此,規劃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2.2 施工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在水利水電工程施工中,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有對土地的影響,對水質的影響,對空氣的影響等一系列的影響。對土地的影響主要表現是:會造成植被的破壞,工程需求大量開發土地,易造成水土流失,對地貌造成破壞。對水質的影響主要表現是:雨水的污染,水利工程的挖掘、沖洗、灌漿等都將產生廢水排入河中,造成水污染。對空氣的影響主要表現是:空氣污染,挖掘引起的大量粉塵,施工車輛的廢氣,施工的燃料廢氣等,都會對空氣造成污染。
2.3 運行管理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在運行管理階段,水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是最為復雜的。有以下的表現:(1)由于水庫大量儲存水,原先的陸地便加大了水的表面積,從而增加了水的蒸發量,這些蒸發量累積起來,造成水資源的損失是十分嚴重的。(2)水庫建成后,蓄水量大,造成地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使得地殼結構發生了變化,容易引發地震,泥石流,山體滑坡等一系列自然災害,國內外有許多水庫誘發地震的實例,但到現在為止,誘發6級以上地震的只有四例,這項影響還有待證實。(3)水庫蓄水后,水質會發生變化,對下游的生物可能會產生影響,破壞了水生生物的生活環境,對魚類的繁衍產卵不利,水庫水流流速減緩,降低了水、氣界面呼吸交換的過程,致使幼魚死亡率達32.24%,還會使得一些物種瀕臨滅絕,減少生物的多樣性。(4)水庫建成以后,使水體色度和濁度下降,藻類活動增加,呼吸作用中所二氧化碳和水中的鈣鎂離子相結合,產生CaCO3和MgCO3,這些化學物質沉淀,導致水體硬度下降,藻類大量生長會使水庫的水富養化,降低了水的自凈能力,造成水污染。(5)水庫蓄水后,會使周圍地域的地下水水位升高,造成土地鹽堿化的問題,用三門峽水庫舉個例子,水庫自1960年開始使用,僅一年半后,在潼關-三門峽河短堆積了15億噸泥沙,導致河床抬高4.5m,淤積地域發展到上游河口,形成攔門沙,岸邊的地下水位升高,使得兩岸農田鹽堿化。(6)水庫具有蓄水攔沙的功能,因此水庫建成后,大量的泥沙將會淤積在水庫中,使得水庫的使用容量減少,防洪能力降低,對于航運會產生巨大影響。(7)水庫建立后,將對周圍的氣候產生影響,引起氣溫,降水,濕度的變化,導致周邊地區生態平衡發生變化,水庫建成后,水域的下墊面由陸面變為水面,水底之間能量交換方式發生變化,導致氣溫發生變化。(8)由于水庫面積增加,有些流行性,傳播性的疾病的影響范圍將會擴大,對水庫周邊居住人群的健康會造成影響,許多疾病像瘧疾、傷寒、霍亂、細菌性痢疾、血吸蟲病等在一定程度上都與水環境有關,如丹江口水庫、使用后,陸地變成濕地,十分有利于蚊蟲孳生,水域周邊人民都曾流行過瘧疾病。
3 對策措施
3.1 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
政府應著手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且將其落實到各個地方部門,作為水利水電工程必須遵守的行業規范,用法律來約束施工單位,讓其將生態環境的保護貫徹到施工中,對于有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的施工提案,堅決不給予通過,直至其糾正為止,對于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施工,給予嚴格的處罰,并令其對環境進行修復。
3.2 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指,在規劃或者打算開始某項會影響地區環境的活動前,對活動可能會造成的影響進行預測和評估,提前想好對策,減輕工程對環境的影響。科學有效的分析其可能帶來的影響,并做好防范措施。通過對環境影響的評估下,為合理選址提供了有效的依據,避免在后期對環境帶來不好影響,在水利工程施工之前,應該先詳細調查實地的狀況,對當地的水質,地質,氣候,生物,土壤等等做詳細的調查,多次模擬預測可能造成的影響,對其進行綜合性的評估。通過比較選擇,選擇一個對環境影響最小傷害,最為合理的施工方案。
3.3 水利建設工程環節中注重生態保護
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在施工的各個環節之中,我們都應融入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遵循和諧發展的原則,考慮多種生物的生存環境,為其生存提供一定的條件,在工程施工建設中,應采用環保材料,減少環境污染,建立監督與反應機制,進行實時的監控,發現不良影響的,應及時改正,將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對于生態環境問題少的河流,可以100%地開發,對于移民和淹沒耕地多,生態環境問題大的河流,可以放棄部分河段的開發,參照多數發達國家的情況,水電資源平均開發率為70%~80%是可行的。
3.4 建立局部區域環境監測體系
對于生態環境的變化,人們應該時刻關注了解,建立局部區域的環境監測體系,有利于人們及時了解環境的變化。建議在已有的監測站網的基礎上,逐漸對當地的地質,水質,氣候,生物等進行監測分析,對于即將發生的危害進行彌補,使環境損害降到最低。
3.5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有利于緩解水利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由于水利工程的建成對當地的經濟有很大的影響,而當地的環境又難以依靠自身恢復,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設中,應建立誰破壞誰補償的原則,找出負責人,明確補償的主體,讓其對當地管理進行彌補,改善當地的環境,促進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
4 結語
當今時代,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水利水電工程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正是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任何時候人類的發展都不能以自然作為代價,否則有一天人類將自食其果,我們應認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實行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通過對水利施工的研究,探索更加有利于環境的施工措施,在水利工程的規劃,開發,施工,運行,管理等一系列環節中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地要求,在環境保護的前提下,同時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傳新,戴克義.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保護措施[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0(5).
[2]何家華,鐘華.淺談水利工程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J].2010(9).
[3]張耀華,鄧梅艷.淺析水利工程質量控制方法[J].技術與市場,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