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峰,楊宗照,林友興,高 飛
(1.杭州市原種場,浙江杭州311115;2.杭州市畜牧獸醫局)
豬流行性腹瀉癥的流行特點及防控措施
王劍峰1,楊宗照2,林友興1,高 飛1
(1.杭州市原種場,浙江杭州311115;2.杭州市畜牧獸醫局)
豬流行性腹瀉(PED)是由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其特征為嘔吐、腹瀉、脫水。該病1971年首次報道于英國,此后傳入亞洲部分國家和地區。2010年以來,該病又開始爆發,先后在中國、美國、墨西哥、加拿大以及日本和臺灣地區等地發生[1]。截止2014年4月,美國共波及28個州,仔豬死亡數高達600萬頭之多[2]。該病已成為我國乃至世界養豬生產中的主要危害疫病之一,對養豬業造成了嚴重經濟損失。近年來,PED除了致死率不斷升高外,流行季節、持續時間也與先前報道有所不同,致使防控難度加大。
本文主要對豬流行性腹瀉癥的流行特點及防控措施作一簡述,供參考。
1.1 潛伏期短 2013年1月,杭州某規模豬場育肥豬舍和后備母豬發生腹瀉,2 d后產房個別母豬出現厭食,少量出現腹瀉,隨后7日齡內仔豬出現嘔吐,腹瀉癥狀。發病后第2 d仔豬出現死亡現象,同舍仔豬發病逐漸增多,發病以整窩形式出現,剛分娩仔豬一旦哺乳后就出現腹瀉,少量仔豬還出現嘔吐癥狀,潛伏期較短。
1.2 普通弱毒疫苗免疫無效 全場母豬發病腹瀉較少,只占存欄總數的5%,使用免疫增強劑和抗生素未見良好療效。該場發病前妊娠母豬多于產前40 d和15 d注射仔豬大腸桿菌三價滅活苗,每年11月初開始,妊娠母豬產前20-30 d注射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滅活商品苗,均未見良好療效。
1.3 反復發作 從該豬場發生流行性腹瀉情況看,從1月初發生,用組織疫苗免疫后,只能控制一段時間,在5月中旬和11月初反復發作,說明該病發生已經不限于寒冷季節。但夏季發病率和死亡率相對較少,發病時間相對較短。觀察發現第一次分娩發病后的母豬再次分娩所產仔豬仍會發病,說明靠自然感染母豬來預防流行性腹瀉效果不確實。
2.1 母豬腹瀉率低,癥狀較輕 此次流行性腹瀉,初期以后備和肥育豬為主,持續時間1周,腹瀉率達100%,死亡率較低;母豬腹瀉發病率只有5%左右;尚有部分母豬產后出現精神萎頓、厭食,極少出現腹瀉癥狀。
2.2 仔豬發生嘔吐、腹瀉,死亡率較高 嘔吐仔豬病情最為嚴重,隨后出現消瘦,怕寒,行走搖晃,精神不振,皮毛松亂,1~2 d后出現嚴重脫水死亡。從2013年第一次發病情況看,10日齡患豬死亡率達100%,10~15日齡患豬死亡率70%,20日齡后發病豬死亡率較低,一般為20%左右。
2.3 康復仔豬生長緩慢 腹瀉仔豬康復后在保育階段,可能誘發沙門氏菌等引起死亡,以后生長發育緩慢,可能與腹瀉引起腸絨毛脫落、腸壁變薄、影響消化吸收等因素有關。
病變主要在小腸,呈腸管擴張,腸壁變薄,內容物稀薄,充滿黃色泡沫狀液體。
胃內容物出現大量白色凝乳塊;腸系膜充血,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脹;腎臟有針尖狀出血點。
采集發病仔豬和母豬糞便,送實驗室檢測,通過RT-PCR檢測,均檢測出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其中一次除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外,還檢出輪狀病毒。
經三次檢測均未檢出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說明病因是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感染所致。
5.1 加強隔離消毒和組織疫苗免疫 從該場防控過程看,只要隔離消毒措施到位,采用組織疫苗產前6周和3周各免疫一次,對控制發病效果明顯。與胡巧云等(2014)[2]通過對初生仔豬臍帶血和未哺初乳的弱仔檢測,對母豬加免相應病毒性疫苗,經產母豬二次,初產母豬三次,同時對環境采用易速康干粉消毒,可有效控制流行性腹瀉的報道相一致。康文彪等(2006)[3]報道,環境溫度對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有一定影響,適宜溫度是提高仔豬成活率,降低發病率,增加斷奶窩重,提高經濟效益的關鍵措施,是防止疫病的重要基礎。
5.2 商品苗免疫與返飼效果較差 本次流行性腹瀉發生后,對全群母豬加強了豬流行性腹瀉商品苗的免疫,開始有一定效果,包括對母豬初乳的檢測,母源抗體較高,初生仔豬10 d內未發生腹瀉癥狀。但10 d后相繼發生腹瀉,且一旦發生,就會影響到10日齡內全群仔豬,說明雖母源抗體較高但仍不具保護性,只是發病時間略有延遲。另據試驗,采取一部分母豬進行返飼,效果也并不明顯。返飼方法是選取7日齡內,出現明顯腹瀉,并確診為流行性腹瀉感染豬,經檢測無豬瘟、高致病性藍耳等疾病,在腹瀉發生12 h內剖殺,取其胃、小腸和大腸,冰凍后剪碎勻漿,每頭病料加入純牛奶250 mL,放入攪拌機內攪拌,每頭病料喂母豬15頭,效果并不明顯。
6.1 注意反復發病 本次發病,主要發生在分娩舍,10日齡內仔豬發病率和病死率較高,10日齡以后仔豬發病相對較少。開始以為流行性腹瀉,1周后會慢慢恢復,不會再次發生。但1周后病情仍未得到控制,持續發生腹瀉。然后進行嚴格消毒、隔離和組織苗免疫等一系列措施,雖得到了暫時控制,但一段時間后,可再次發生腹瀉。這可能與隔離措施,人員竄舍等因素有關,導致腹瀉的再次發生。
6.2 病毒可能變異 通過免疫,母豬乳汁抗體水平較高,但仍不能保護仔豬不再發病。且該病持續時間較長,無明顯季節性,說明這與原病毒性腹瀉癥有一定的差異性,即可能與病毒變異有關。據丁振江等(2014)[4]對北方某規模化豬場PED病毒ORF3基因測序分析顯示,其屬于變異毒株,與經典疫苗株的進化關系較遠。Chen等(2013)[5]對國內29個省PEDV S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國內PEDV分為G1、G2兩個基因型,分別對應疫苗株(經典毒株)和變異株(近年來分離毒株),變異株與疫苗株同源性相對較遠。
6.3 返飼效果不確切 據該場試驗,防控本病返飼效果不佳,可能與返飼量、自身環境和處理過程有關。蔡汝健等(2013)[6]報道,經23個采用返飼的豬場試驗,僅5個取得明顯效果,表明返飼對大部分豬場防控本病效果不佳或無效。
6.4 重視豬流行性腹瀉的同時,應密切關注其他并發病和繼發病的發生 據連瑞營等(2014)[7]報道,在某豬場開始發生腹瀉后,以臨床診斷和綜合分析,疑為流行性腹瀉,采取邊送檢邊防治等措施,1周后完全被控制,間隔數月后,該場再次發生仔豬腹瀉,隨后采取相同防控措施,結果無效,檢測發現為藍耳病。說明在加強隔離、消毒和免疫控制的同時,也要及時進行病原檢測。
總之,原來PED發生后7~10 d就可控制,但近年來流行性腹瀉一旦發病,持續時間明顯延長,且會反復發生。從腹瀉疫病防控情況看,一旦發生腹瀉,一是要加強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全場嚴格消毒,母豬分娩前進入分娩舍,分娩舍、母豬都要進行徹底(帶豬)消毒。二是一定要及時檢測,確診病因,防止其它疫病并發或繼發感染引起腹瀉。三是要有針對性地組織疫苗免疫接種。只有同時采取這三項措施,才能有效控制流行性腹瀉的發生。
[1]朱迪國,宋建德,袁麗萍,等.2013-2014年全球豬流行性腹瀉重大疫情分析[J].中國動物檢疫,2014,31 (10):42-46.
[2]胡巧云,喻正軍,汪雪,等.當前規模化豬場產房初生仔豬腹瀉病原、病因和防控思考[J].養豬,2014(5):114 -118.
[3]康文彪,韓慶彥.豬舍溫度對仔豬生長和腹瀉發生率的影響[J].家畜生態學報,2006,27(5):86-89.
[4]丁振江,萬勝鋒,閆貴偉,等.規模化豬場豬流行性腹瀉的診斷與防控探索[J].養豬,2014(6):101-103.
[5]Chen J,Liu X,Shi D,et al.Detection and Molecular Diversity of Spike Gene of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in China[J].Viruses,2013(5):2601-2613.
[6]蔡汝健,張樂宜,宋長緒.2010-2013華南地區豬流行性腹瀉病流行情況調查及防控效果[J].廣東農業科學,2013(11):104-105,114.
[7]連瑞營,孫秀勤.關于新生仔豬腹瀉病的反思[J].今日養豬業,2014(9):34-36.
S858.28
B
1005-7307(2015)05-0014-002
2015-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