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燕
肺結核合并糖尿病70例臨床療效分析
程燕
目的探討分析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的臨床療效。方法70例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作為觀察組, 同期無并發癥的70例單純肺結核患者作為對照組。對照組采用2HRZE(S)/7-10HR治療方案進行不固定化療;觀察組在此治療基礎上, 給予糖尿病常規治療。對比分析兩組的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的病灶顯吸率、空洞閉合率及痰菌轉陰率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血糖控制良好36例, 控制一般25例, 控制較差9例,3個等級有效率分別為86.11%、60.00%、22.22%, 兩兩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療效較單純肺結核患者差,血糖控制情況與肺結核治療效果存在一定相關性。
肺結核;糖尿病;臨床療效;分析
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 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 且近幾年患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相關統計表明, 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的患病率較單純肺結核高2~4倍。肺結核同糖尿病并存加重患者病情, 為探討兩者并發的臨床特點及療效, 現對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70例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 并總結其臨床應用價值,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70例作為觀察組, 其中男39例, 女31例, 年齡29~67歲, 平均年齡(57.3±9.6)歲, 均符合2000年中華醫學會結核分會制定的《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診斷標準, 通過X線胸片、痰涂片培養結核臨床表現診斷為肺結核, 同時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建議應用的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新標準[1]:①空腹血糖>7.0 mmol/L;②糖尿病癥狀明顯+任意時間段的血漿葡萄糖水平≥11.1 mmol/L;③通過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試驗), 餐后2 h血糖水平≥11.1 mmol/L。兩病同時發現者16例(22.86%), 先發現糖尿病、后發現肺結核者30例(42.86%), 先發現肺結核、后發現糖尿病者24例(34.29%)。選擇同期無并發癥的70例肺結核患者作為對照組, 其中男42例, 女28例, 年齡30~65歲, 平均年齡(59.2±8.4)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2HRZE(S)/7-10HR治療方案進行不固定化療(H:異煙肼, R:利福平, Z:吡嗪酰胺, E:乙胺丁醇, S:鏈霉素), 遵循早期、聯合、適量、規律、全程的化療原則,療程≥9個月。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個體差異適當調整療程或治療方案, 同時注意抗結核藥對患者的毒副作用。對于反復發作的患者, 了解其既往用藥史, 并適當延長療程, 對于部分耐藥的患者給予利福噴汀膠囊、丙硫異煙胺片、力克肺疾片等藥物, 療程≥1.5年。觀察組在此治療基礎上, 給予糖尿病常規治療, 合理控制飲食, 增強適當運動等, 同時根據患者血糖水平給予口服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治療。監測患者的空腹血糖(FBG)水平, 當患者的FBG在7.0~11.1 mmol/L時,給予口服降糖藥治療, 當患者的FBG>11.1 mmol/L時, 在早期給予小劑量胰島素治療, 同時根據FBG監測結果適當調整胰島素的使用劑量。待癥狀得以控制后, 逐漸減少用量, 停藥后可單獨口服降糖藥物。
1.3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1982年全國結核病學術會議制定的療效標準, 肺結核依據痰抗酸桿菌和胸部X線評定。胸部X線片檢查空洞閉合情況、病灶吸收情況:①X線療效評價:治愈:病灶完全消失;顯效:病灶≥1/2, 空洞閉合;有效:病灶吸收, 空洞縮小≥1/2;無效:病灶無變化或惡化, 空洞無變化或<1/2。②血糖控制效果:FBG<7.0 mmol/L為良好,7.0~10.0 mmol/L為一般, >10.0 mmol/L為較差。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70例, 痰菌轉陰51例(72.86%),空洞閉合42例(60.00%), 病灶顯吸48例(68.57%);對照組70例, 痰菌轉陰66例(94.29%), 空洞閉合60例(85.71%), 病灶顯吸64例(91.43%)。觀察組的痰菌轉陰率、空洞閉合率及病灶顯吸率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觀察組血糖控制情況 血糖控制良好36例(有效31例, 無效5例), 控制一般25例(有效15例, 無效10例), 控制較差9例(有效2例, 無效7例)。3個等級的有效率分別為86.11%、60.00%、22.22%, 兩兩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目前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兩病相互影響, 導致病情惡化, 增加了治療難度。本組資料表明, 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灶顯吸率、空洞閉合率及痰菌轉陰率均低于單純肺結核患者。同時, 血糖控制良好36例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優于血糖控制一般患者和較差患者, 表明糖尿病在一定程度上可加重結核病的病情。其主要原因有:①糖尿病患者的糖、蛋白、脂肪代謝紊亂, 導致患者營養不良, 免疫力降低, 易受結核菌感染。②因代謝紊亂加重, 導致糖尿病患者肝功能損傷, 維生素A轉化功能減退, 呼吸道黏膜抵抗力下降, 易感染結核菌及其他細菌, 加重病情。③患者血糖升高, 組織內含糖量增多, 為結核菌的生長繁殖提供有利條件。④患者血液中糖化血紅蛋白增多,對氧的釋放進行抑制, 肺泡上皮以及肺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引起通氣障礙, 組織缺氧、供血不足, 導致患者免疫力下降。⑤患者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功能減弱, 加重病情。因此,當糖尿病患者出現發熱、咳嗽、咳痰等臨床癥狀時, 應及時予以影像學檢查, 早期明確肺結核診斷。同時, 結核病也可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其發生機制為結核病患者的胰島細胞影響不良出現萎縮, 胰腺內分泌功能下降, 致使患者體內糖代謝異常。另外抗結核藥物的不良反應, 可損害患者肝臟、腎臟功能, 加重糖代謝紊亂, 降低治療效果。本組研究證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 其肺結核病灶顯吸率、空洞閉合率及痰菌轉陰率也較好。因此, 糖尿病與肺結核同時存在時, 糖尿病可促進肺結核的發生發展, 肺結核可加重糖尿病的代謝紊亂, 形成惡性循環。故積極控制血糖、延長化療療程是治療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的關鍵。皮下注射胰島素可迅速控制血糖, 有效治療結核病, 同時, 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 加大營養物質的攝入量, 以減低結核藥的毒副作用和對肝臟的損傷,降低并發癥, 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病情復雜、病灶分布廣,治療療程較單純肺結核患者長, 臨床上必須對兩病同時治療,糖尿病患者應定期進行結核菌素試驗和肺部影像學檢查, 肺結核患者應定期監測血糖水平, 同時有計劃地開展兼顧兩種病的治療護理, 增強健康教育, 減少并發癥, 提高治療效果。
[1]王利平, 李曉萍, 劉北林. 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臨床特點及療效分析.新疆醫學,2013,43(4):29-3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6.019
2014-11-27]
130500 吉林省結核病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