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的臨床探討
馬莉
目的探究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ICP)的各類臨床表現, 總結相關的診治方案。方法選擇本院收治的27例ICP患者, 對其臨床特點、實驗室檢查結果、治療方案、預后情況、并發癥等資料實施回顧性分析。結果本組27例患者治療完成后, 瘙癢癥狀顯著好轉率為77.78%, 減輕率為14.81%;膽汁酸降低率為74.07%, 轉氨酶降低率為51.85%, 膽紅素降低率為25.93%;各有1例(3.70%)出現羊水污染、早產和死胎癥狀。結論ICP有明顯的瘙癢癥狀以及肝功能指標異常表現, 行綜合保守治療, 可促使各類癥狀得以改善。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ICP,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是特發于妊娠期的一類疾病, 妊娠中晚期尤為常見,臨床表現主要為皮膚瘙癢但不伴隨皮疹、血清膽汁酸與轉氨酶明顯升高。孕婦分娩之后, ICP的瘙癢癥狀自行消失, 膽汁酸水平可以恢復正常, 但是, ICP會使妊娠期的母嬰安全受到嚴重損害, 造成羊水污染、胎兒窘迫、胎兒宮內死亡、早產等并發癥[1]。因此, 早期診斷以及有效治療, 對ICP極為重要。本院通過分析27例ICP患者的臨床資料, 回顧性總結了其臨床表現、診斷標準、實驗室檢查結果、防治經驗、預后效果、并發癥,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27例ICP患者均為本院在2009年4月~2013年4月間收治, 全部為初產婦。年齡最小23歲, 最大29歲,平均年齡24.8歲;孕周31.5~41.0周,3例<32周,17例32~36周,5例37~40周,2例41周。臨床表現:27例全身皮膚瘙癢,1例兼有黃疸,13例睡眠受到嚴重影響;實驗室檢查:21例膽汁酸升高、6例膽紅素升高、14例谷丙轉氨酶升高。排除由于病毒性肝炎、免疫性肝疾病等造成的肝功能異常、肝臟損害、皮膚病患者, 排除皮膚病引發的瘙癢患者。
1.2 診斷方法 妊娠中晚期, 皮膚瘙癢癥狀明顯, 但未有皮疹癥狀;肝臟生化指標異常, 表現為血清總膽汁酸增高約10~100倍, 谷丙轉氨酶為輕、中度增高, 堿性磷酸酶增高;產后,皮膚瘙癢顯著改善, 黃疽消退, 肝功能各項指標均恢復正常。
1.3 治療方法 采用綜合保守療法為27例患者施治, 依據患者的實驗室指標與孕期, 將治療的時間定為1~2個療程(10 d為1個療程), 具體內容如下:①吸氧:30 min,2次/d。②營養支持:40 mg三磷酸腺苷(ATP)、100 U輔酶A、1支九維他, 加入500 ml的10%葡萄糖注射液中, 靜脈滴注,1次/d。③支持治療:20 ml黃芪、2 g 維生素C, 加入500 ml的10%葡萄糖注射液中, 靜脈滴注,1次/d;口服地塞米松,2.5 mg/次,2次/d;口服熊去氧膽酸, 劑量為10 mg/(kg·d),早晚2次分服。④對癥治療:若患者的胎兒有宮內發育遲緩癥,則靜脈滴注復方氨基酸,250 ml/d,1次/d。⑤動態監測:臨產之前3 d, 停用止血藥;治療期間進行自測胎動(3次/d)、胎心(6次/d);以胎心電子監護儀對胎心進行檢測, 孕周35周之后,1次/周,36周之后,2次/周,37周之后, 每1~2 天1次;孕周37周之后, 每1~2周對血膽酸、膽紅素、谷丙轉氨酶(GPT)、堿性磷酸酶(AKP)、胎盤催乳素(HPL)等進行檢查, B超查看胎兒生長情況。
本組27例患者經綜合治療, 瘙癢癥狀改善情況如下:21例(77.78%)顯著好轉,4例(14.81%)有所減輕,2例(7.41%)未有明顯變化。肝功能指標的變化如下:膽汁酸降低20例(74.07%), 轉氨酶降低14例(51.85%), 膽紅素降低7例(25.93%)。并發癥:1例羊水污染,1例早產,1例死胎。
ICP是以肝臟紊亂、皮膚瘙癢為主要表現的一類妊娠期疾病。目前, 臨床醫師尚未對此疾病的病因做出明確診斷,認為家族、遺傳、環境所誘發的肝臟過強反應是此疾病的可能性因素, 此因素可使肝臟內竇狀隙脂質膜的流動性、Na+-K+-ATP酶活性明顯減弱, 從而誘發膽汁淤積[2]。ICP屬于高危妊娠指征之一, 直接損害母嬰結局, 應當得到及早診斷與治療。近年來, 為實現徹底有效地ICP防治工作, 降低其對于母嬰的危害, 研究人員對此開展了多項研究。
相關報道稱, 瘙癢是ICP的顯著且最為早發癥狀, 母體內膽鹽異常增高并在皮膚部位沉積, 使皮膚神經末梢受到刺激, 是誘發此癥狀的主要原因[3]。本院此次對27例患者的回顧分析發現,27例患者全部有瘙癢癥狀, 發生率達到100%。ICP的實驗室檢查結果則主要表現為肝功能指標的異常變化, 比如血清總膽汁酸、血清轉氨酶、膽紅素的顯著升高,其中, 血清總膽汁酸增高表現尤為明顯, 是ICP臨床診斷的敏感指標。本院此次研究中,21例膽汁酸升高、6例膽紅素升高、14例谷丙轉氨酶升高, 均為肝功能異常的表現。此外, 由于患者的膽紅素升高, 患者還可能出現黃疸癥狀(約1.6%)。因此, 醫師在為孕婦實施相關檢查時, 應加強對于瘙癢、黃疸等癥狀以及血清總膽汁酸、膽紅素等肝功能指標的重視力度。
對于ICP的并發癥來講, 由于患者肝小葉內的中心毛細膽管出現膽汁淤積、栓塞癥狀, 膽鹽會沉積于胎盤絨毛間隙與羊膜, 造成間腔狹及胎盤血流灌注減弱問題, 從而致使微絨毛以及合體細胞的微絨毛發生腫脹變化, 進一步加劇間腔的狹窄度, 最終造成胎兒缺氧、羊水過少、羊水污染、胎兒窘迫、死胎、早產等并發癥。本院此次有1例羊水污染,1例早產,1例死胎。為控制ICP及其并發癥的危害, 本院為27例孕婦實施了綜合保守治療, 結果顯示, 孕婦瘙癢、膽汁酸異常升高等問題顯著改善, 得到了較高療效。
綜上所述,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具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及實驗室表現, 可作為臨床診斷的參考指標。為減輕其對于母嬰的危害, 醫師可以對孕婦實施針對性的綜合保守治療。
[1]唐英杰, 漆洪波.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324例分度診治圍產結局分析.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3,29(9):723-727.
[2]孫磊, 龔健.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產后并發可逆性后部白質腦病綜合征一例. 江蘇醫藥,2014,40(7):858-859.
[3]寧建英, 劉瑩, 谷強.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對圍生兒結局的影響.中國全科醫學,2013,16(23):2746-274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6.042
2014-11-20]
450000 鄭州人民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