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燕
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臨床護理分析
徐海燕
目的探討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臨床護理。方法對70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臨床護理方法進行分析, 總結其護理效果。結果經過治療及護理后,40例患者基本治愈,18例明顯緩解,10例有所緩解,2例無效, 總有效率為97.1%。結論對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給予有效的臨床護理, 患者的病情改善明顯, 提高了患者的臨床治療療效。
再生障礙性貧血; 臨床護理
再生障礙性貧血是造血干細胞數量減少和(或)功能障礙所引起的一類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所致外周血全血細胞減少, 患者可出現出血、貧血和感染。對本院2012年~2013年收治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臨床護理方法進行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70例, 其中男45例, 女25例, 年齡22~59歲, 平均年齡42歲。均有全血細胞減少, 臨床表現為發熱25例, 皮膚黏膜出血23例, 乏力25例, 頭昏26例。
1.2 治療方法 輸血或成分輸血是支持治療的重要內容,嚴重貧血者給予紅細胞輸注, 一般以輸入濃縮紅細胞為妥。反復輸紅細胞者宜應用去鐵胺排鐵治療。最常用的是抗胸腺球蛋白(ATG)、抗淋巴細胞球蛋白(ALG)和環孢素[1]。雄激素適用于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和輕型再生障礙性貧血, 有效率50%~60%。
1.3 護理方法
1.3.1 貧血 觀察貧血的癥狀、體征和各項化驗指標如血紅蛋白、網織紅細胞等, 以判斷患者貧血程度。嚴重貧血者應絕對臥床休息, 降低機體消耗。遵醫囑輸注紅細胞, 輸血時不易過快, 應密切觀察有無輸血反應, 并注意呼吸、心率的變化。
1.3.2 出血 觀察患者皮膚、黏膜有無損傷, 有無內臟或顱內出血的癥狀和體征。皮膚、黏膜出血時, 應注意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時間;了解化驗結果, 如血紅蛋白、血小板、凝血四項, 監測心率、血壓、意識變化等。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應給予無渣半流質飲食, 如有消化道出血, 應禁食, 待出血停止24 h后方可給予流質飲食[2]。嚴密觀察病情及生命體征, 監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及嘔血和便血量, 準確記錄24 h出入液量。
1.3.3 感染 注意患者的體溫變化及是否有感染征象, 警惕敗血癥的發生, 定期監測血常規;觀察口腔黏膜有無潰瘍、糜爛、出血及真菌感染(白膜形成);為預防感染, 病房定時開窗通風和紫外線消毒, 限制探視。當中性粒細胞<0.5×109/L時, 應住隔離病房, 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口腔護理和皮膚護理, 每日飯前、飯后和睡前用生理鹽水或口泰漱口。女性患者注意會陰部的清潔, 每晚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30 min。如患者體溫>38.5℃, 應警惕感染的存在,抽血做血培養連續3次, 尋找致病菌的同時給予廣譜抗生素治療, 觀察體溫變化,48~72 h患者體溫下降說明藥物有效;若病原菌已肯定, 則換用對其敏感的藥物。
1.3.4 用藥觀察與護理
1.3.4.1 雄性激素 治療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常用藥有丙酸睪酮、康力龍、安雄等, 丙酸睪酮連續使用不少于6個月,康力龍、安雄至少使用3個月。主要副作用為雄性化作用增強,表現為痤瘡、聲音低啞、毛發增多, 男孩性早熟, 女孩陰蒂變大、乳房變小等。因此在使用過程中, 除觀察貧血癥狀是否改善外,還應密切觀察其他副作用, 及時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應逐漸減量, 維持3~5個月, 切忌突然停藥, 以避免其復發。
1.3.4.2 環孢素A 用藥期間應監測血藥濃度及血漿肌酐濃度, 療程一般長于1年。主要副作用為腎毒性、消化道反應、多毛癥、手顫、高膽紅素血癥及末梢神經感覺異常等。
1.3.4.3 ATG/ALG主要副作用為發熱、皮疹, 白細胞、淋巴細胞、血小板均減少, 水潴留、血壓升高或降低, 在治療后7~10 d可出現血清病(發熱、皮疹、關節痛等)。用藥過程中用糖皮質激素防治過敏反應。治療前3 d根據醫囑口服新霉素, 減少胃腸道感染源;用藥前需做過敏試驗。輸注過程中專人守護, 密切觀察副反應, 并給予對癥處理。
1.3.5 健康指導
1.3.5.1 心理指導 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易出現焦慮、抑郁, 甚至絕望等負面情緒, 這些負面情緒可影響患者的康復信心以及配合診療與護理的態度和行為, 從而影響疾病康復或治療的效果及其預后。因此, 必須使患者及家屬認識負面情緒的危害, 指導患者學會自我調整, 學會傾訴;指導患者家屬盡量阻斷不利于患者療養的信息, 善于理解和支持患者,學會傾聽;必要時尋求有關專業人士的幫助, 避免意外發生。
1.3.5.2 生活指導 患者應選用高蛋白、高維生素食品。做到每餐葷素搭配, 葷菜以肉類、蛋類、魚類及肝臟為主,素菜選用新鮮蔬菜制作, 尤以綠色蔬菜為好。烹調食品盡量適合個人口味, 以促進食欲。兩餐之間應加新鮮水果或果汁。切記注意飲食衛生, 避免病從口入。指導患者根據病情做好休息與活動的自我調節。病情危重者絕對臥床休息, 病情穩定后逐漸增加活動量[3]。病情輕者, 應保證充足睡眠, 可做適當活動, 以避免勞累為度。
1.3.5.3 檢查治療指導 實施各種檢查治療前向患者講解其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等, 使患者有心理準備和明白如何配合醫護人員。對于治療中的副作用給予解釋, 使之解除顧慮, 堅持治療。
1.4 療效判定標準 貧血和出血癥狀消失, 隨訪1年未復發為基本治愈;貧血和出血癥狀消失, 血小板有一定程度增加, 隨訪3個月病情穩定或繼續進步為緩解;貧血和出血癥狀明顯好轉為明顯進步;未達到以上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基本治愈+緩解+明顯進步)/總例數×100%。
選取收治的70例患者經過治療及護理后,40例基本治愈,18例緩解,10例明顯進步,2例無效, 總有效率為97.1%。
對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給予有效的臨床護理, 患者的病情明顯改善, 提高了患者的臨床療效。
[1]孟令珂, 寧曉明.淺談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臨床護理.現代保健:醫學創新研究,2008,5(24):143.
[2]陳俊.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護理.內蒙古中醫藥,2010,29(21):162-162.
[3]許文靜.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護理.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11):117-11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6.167
2014-12-15]
154252 黑龍江省蘿北縣團結鎮中心衛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