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富 游艷華 冉利 鄭偉 劉永洪 劉安鳳 李萬梅 秦敏 羅斌
運用和法治療慢性胃病的探討
張安富 游艷華 冉利 鄭偉 劉永洪 劉安鳳 李萬梅 秦敏 羅斌
慢性胃痛為中醫內科常見疾病, 通過和解和調和作用, 使表里、寒熱、虛實夾雜證候及臟腑陰陽氣血偏盛偏衰的狀況得以改善, 則胃痛之疾得以康復。
慢性胃病;和法
慢性胃病運用和法治療的探討, 不論從理論上和臨床實踐中均有很重要的意義。慢性胃病包括各種胃炎、消化性潰瘍等, 屬中醫學“胃脘痛”、“痞滿”范疇。經長期臨床觀察,通過和解和調和的作用, 使表里、寒熱、虛實夾雜證候和臟腑陰陽氣血偏盛偏衰的狀況得以改善, 使胃痛得以康復, 用之恰當, 效果顯著。作者在臨床上應用和法結合實踐經驗加減用藥治療胃病, 收到較好的效果, 現敘及體會如下。
胃痛為中醫內科常見的疾病, 在人群中發病率甚高, 中醫藥治療近期療效雖然顯著, 不少病情反復、輾轉就診者,有的多呈“壞病”之象, 究其根源, 誤藥、誤食、勞復者居多。《內經》云:“必優其所主, 而先其所因”。深入探討致病因素,防范于未然, 也是防治胃病的措施。祖國醫學經典醫藉及歷代醫家論述頗多。如“木郁之發, 民病胃脘當心而痛”(《內經》);“形體勞役則脾病……脾既病, 則胃不獨行津液, 故亦從病焉”(《脾胃論》);“飲食不節, 而生于胃腸”(《難經》)。
臨床上重視脾胃的調理, 是治療胃病的一種重要手段。治療上不外補其不足, 以助升降;糾其發作, 以益氣舉陷;調和肝脾(胃), 以復氣機順行。調其偏盛, 扶其不足, 貴在調和。不論虛、實、補、瀉均應以護脾顧胃為首要。根據脾胃的生理特點, 與其他臟腑的關系用藥應注意升降調和, 補勿太膩, 攻勿太過, 寒勿過涼, 熱勿過燥, 緊緊抓住治療慢性胃病宜健脾調和這個法則。
和解劑是和法的具體體現, 其組成特點是攻補兼施、寒熱并用以達到和解表里、調和臟腑、平衡陰陽之目的, 在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就其慢性胃病而言, 即指現代醫學的各種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結腸炎、胃腸功能紊亂、吸收不良綜合征、胃神經官能癥等。臨床上運用和法治療, 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1 和解少陽 小柴胡湯是和解少陽、扶正祛邪的要方。《傷寒論》98條云“……胸脅苦滿, 默默不欲飲食, 心煩喜嘔, ……小柴胡湯主之”。作者應用本方加黃連、枳殼、炒白芍、佛手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 膽汁反流性胃炎, 中醫辨證屬肝胃不和、肝胃郁熱證型, 效果較好, 經30例3個月的臨床觀察,總有效率為93.6%。而慢性淺表性胃炎雖然癥狀表現有輕有重, 但多有胃脘不適, 食少伴嘈雜、惡心、口苦等癥, 與小柴胡湯所治之證相似。“有柴胡證, 但見一證便是, 不必悉俱。”可能是該方對肝膽脾胃氣機具有綜合調理的結果。癥見寒輕熱重, 口苦胸悶, 吐酸苦水, 甚則干嘔呃逆, 胸脅脘腹脹痛者, 屬少陽熱盛, 痰濕中阻, 治宜清膽和胃, 除濕化痰,方選蒿芩清膽湯加減。若胃脘脹痛加佛手、郁金、香附以行氣止痛、若胸悶苔厚膩加蘇梗、藿梗、白蔻、苡仁以芳化濕濁。
2.2 調和肝脾 ①疏肝理氣:適用于肝氣郁結, 如因情志不暢, 出現胸脅脘腹脹滿疼痛, 或噯氣、呃逆、飲食不思、苔白、脈弦等癥, 此乃肝郁氣滯。治療當擬四逆散加味。若胸脅胃脘痛甚, 不能屈伸轉側, 乃肝經脈絡因郁而滯, 加佛手、制玄胡、青皮、香附以行氣活血止痛。若口苦、心煩易怒為肝郁化熱, 宜加梔子、黃連、龍膽草以清肝解郁;若泛酸、嘔惡者合左金丸加蘇葉;若腹脹、食少者加焦三仙。四逆散為調和肝脾的基本方, 主治陽郁氣滯、肝胃不和之證, 臨床上表現脘腹脹痛, 泄瀉脈弦等以拘攣性為特征。②理脾調肝解郁:適用于肝郁脾虛氣郁滯之證, 擬逍遙散加減。使用該方其辨證要點為胸脘脅肋脹痛, 食欲不振, 頭昏, 脈弦而虛。若胃脘刺痛為脈弦澀者加丹參、香附、玄胡、降香、理氣活血;若午后發熱、脈弦數者加梔子、丹皮、黃連以清肝解郁;若嘔血、黑便, 形體消瘦, 面赤為肝熱動血, 原方去生姜、薄荷、加三七粉、無花果、炒茜草、白芨以涼血止血。逍遙散配伍得當即補肝體, 又助肝陽, 氣血兼顧, 肝脾并治, 立法全面,故為調和肝脾之名方。
2.3 調和胃腸 適用于邪犯胃腸、寒熱夾雜升降失常而致心下痞滿, 惡心欲吐、脘腹脹痛腸鳴下利等癥, 半夏瀉心湯為其代表方。臨床上半夏瀉心湯一般以胃脘痞塞不通, 但滿而不痛, 按之濡為特點, 除《傷寒論》所述癥狀外, 《金匱要略》提出“嘔而腸鳴”, 《備急千金》又提出“老小得, 水谷不化, 腹中雷鳴, 心下痞滿, 干嘔不安”。可知其證以心下痞滿和嘔吐為主, 兼有腸鳴下利。但從臨床運用看, 雖無吐利,但以心窩部痞滿為主, 凡辨證屬中焦虛寒并見, 寒熱夾雜均可采用。有時不見心下痞滿, 而以有痛嘈雜為主證, 亦可應用。若胃痛甚加炒白芍、佛手、制玄胡, 吞酸加牡蠣、炒吳茱萸;胃火盛加蒲公英、無花果;肝脾氣虛脘痛者加羌活。作者從2010年自今在該方的基礎上篩選出10味純中藥組方,由黨參、黃連、無花果、法半夏、炒白芍、制玄胡、干姜、砂仁、佛手、甘草等組成, 治療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吸收不良綜合征等總有效率為94.7%, 不失仲景法度, 并有所創新, 且收效非常滿意。
2.4 和里緩急, 溫中補氣 虛勞里急而腹中痛, 按之則減,是虛榮內損, 中氣虛寒, 肝木乘脾之故, 運用建中湯治療。建中湯是由桂枝湯發展而來的一個調和營衛、調和陰陽的和法處方。外證得之為解肌和營衛, 內證得之化氣調陰陽。而建中湯“是方甘與辛合而生陽, 酸得甘助而生, 陰陽相生,中氣自立。是故求陰陽之和者必于中氣, 求中氣之立者, 必以建中”(尤怡《金匱要略心典》)。臨床運用黃芪建中湯治虛性潰瘍, 收到滿意效果。辨證要點, 胃痛處喜按, 空腹痛甚,得食則減, 脈多虛弦, 舌淡苔薄白, 符合運用本方。若泛酸、嘈雜加砂仁左金丸;若吐清水者加干姜、草蔻、半夏;腹脹納少加砂仁、厚樸、神曲;胃痛明顯加玄胡、炒川楝、佛手。服用湯劑癥狀改善后改用散劑, 用黃芪建中散(原方)加海螵蛸、川貝配成散劑, 以鞏固療效。
2.5 分清上下, 辛開苦降, 分消行滯 脾胃者倉廩之官, 水谷之海, 無物不受。邪氣易襲而盤踞其中, 脾胃因升降失常,氣機壅滯, 則水反為濕, 谷反為滯、濕、食、痰、氣、火亦相因而生, 邪正交擊, 郁于中焦則脘腹痛滿, 其治療宜分消上下, 辛開苦降, 擬小陷胸湯合一加減正氣散。其痛甚加香附, 玄胡;若濕甚, 胸悶苔厚不化加蘇梗、白蔻、草蔻、紅蔻。運用分消上下, 行氣化濕, 能調整臟腑之間升清除濁的功能,而使人體保持“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正常狀態。
總之, 和法含義十分廣泛, 本文所述是針對胃病運用和法, 所舉方藥亦是針對胃病, 有的只是代表方, 再結合作者的臨床實踐, 隨證加減。當然, 這些認識不一定全面, 不免掛一漏方, 不過進一步對慢性胃病運用和法治療的探討, 不管從理論上或實踐上, 均有重要的意義。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6.193
2014-12-03]
402224 重慶市江津區西湖鎮衛生院(張安富 游艷華 冉利 鄭偉 劉永洪 劉安鳳 李萬梅秦敏);重慶市合川區三廟中心衛生院(羅斌)
羅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