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生態區建設過程中畜牧業的發展對策與思考
周寅,顧祥國,范文穎
(寧波市江北區畜牧獸醫站,浙江寧波 315020)
寧波市江北區是寧波市三大老城區之一,是唯一擁有畜禽養殖業的中心城區。2011年起全區全面推進國家生態區建設,在打造生態江北的同時對畜牧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來,雖然養殖業整體效益較好,養殖戶生產積極性較高,然而也不得不看到,用地緊張,禁限養規定、動物疫病控制和養殖排泄物污染等問題,一直是畜牧業轉型升級面臨的挑戰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養殖戶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尤其是在養殖業排泄物綜合利用技術已日趨成熟,循環農業發展態勢十分明顯的今天,養殖業如何順應潮流,與時俱進,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探索思考的重要問題。
為了達到既要全面促進生態區建設,又要確保養殖戶增收和畜牧業健康發展的目的,筆者從寧波市江北區目前畜牧業現狀為切入點,交流探討如何確保養殖戶增收和畜牧業健康發展的可行性途徑,供參考。
1畜牧業現狀
據調查,目前寧波市江北區共有生豬規模養殖戶338家,年飼養量11.55萬頭,其中存欄4.75萬頭,出欄6.8萬頭;家禽規模養殖戶230家,年飼養量263.5萬羽,其中存欄83.5萬羽,出欄180萬羽。家禽養殖則以蛋鴨養殖為主,全區蛋鴨存欄47.3萬羽,出欄87萬羽,占所有家禽養殖量的50.97%。肉類年產量8 292 t,蛋類年產量9 000 t,生鮮乳年產量6 911 t。
該區自實施禁、限養區政策以來,養殖場(戶)明顯減少,在養殖成本越來越高、疫情風險越來越嚴峻的不利形勢下,畜牧業產值仍能保持穩中有升,養殖戶收入增長明顯,這主要歸功于畜牧業規模化、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寧波牛奶集團、雙頂山畜牧場、繁華兔業、富紅哺坊等為代表的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的現代畜牧業經營格局已逐漸顯露。2011年全區畜牧業生產總值達到3.56億元,占農業生產總產值的42.44%。全區規模養殖戶人均純收入達到60300元,比上年增長13.2% ,連續第6年保持兩位數增幅。
2發展對策
2.1發展思路在建設國家生態區的過程中是放棄畜牧業,還是繼續發展畜牧業,這是必須解決好的主觀意識問題。
2.1.1現實基礎近年來,隨著畜牧業規模化,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態勢已十分明顯。在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中,畜牧業比種植業更有可塑性,高效生態,循環利用是其必須具備的條件。從生產方式看,畜牧業比種植業受到氣候、土地等自然因素的制約較小,更容易接受現代化裝備、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和現代管理模式管理。從生產過程看,畜牧業是轉化農產品生產畜產品,實現農產品增值,其排泄物經處理后可成生物能源和有機肥等進行循環利用,是現代生態農業必須配套的核心環節。
近年來,寧波市出臺的農業產業政策中明確規定了新建的現代農業園區必須配套畜禽養殖業。從生產效益看,畜牧業無論是單位面積產出、生產效率、經濟效益還是拉動農民收入增加方面均要高于種植業。同時現代畜牧業已向生物醫藥等高科技領域拓展,如慈溪生產應用于疫苗生產的SPF雞蛋,鄞州區愛卡基因專門生產良種公豬的精液等,已逐步與城市和工業化呈現出了較高的融合度。
2.1.2技術基礎目前,畜牧業排泄物的綜合利用技術已相當成熟,在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發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養殖小區,普遍面臨用地緊張,動物疫病控制和養殖排泄物污染等難題。走農牧結合、動植物互惠的發展路徑,是妥善處理和解決畜牧業發展難題,建立農業生態平衡體系,實現農牧雙贏的最佳途徑。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可得到充分發揮的養殖業則非常適合該區城鄉一體化的農業布局。
“豬—沼—果”、“牛—沼—菜”等生態模式在該區已有很好的示范應用。以慈城雙頂山畜牧場為例,其沼氣發電項目投入使用后,排泄物發酵產生的沼氣用于發電,能基本滿足牧場的能源需求,處理后的沼液和沼渣可供12000畝(1畝=667 m2)稻田和果園還田消化,不僅實現了畜糞、污水、沼氣三個“零排放”,減少了環境污染,還節約資源,降低了生產成本。
2.1.3群眾基礎畜牧業產值大,效益顯著,延伸拓展空間大,是破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難題的利器。據生產實踐,畜牧業相比較其他傳統農業,有著投資少、見效快、商品率高等優勢。同時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使得畜產品剛性需求量逐年提高。利用畜牧行業優勢,可以很容易進行上下游產業整合、生物鏈拉長延伸,也可向農業體驗、休閑娛樂、個性定制等方面拓展,使畜牧業成為現代農業中的優勢產業,地位突顯。
2011年,該區畜牧業生產總值已經占到農業生產總值的42.44%,是大農業中的第一支柱產業,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全區規模養殖戶人均純收入達到60300元,遠遠超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目前,有關部門對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問題非常重視,想方設法提高農民收入,做大做強現代畜牧業則是一劑破解良方。
2.2政策引導
2.2.1合理規劃正確認識畜牧業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問題上的積極作用,不能因為畜牧業有污染而談牧色變,一棍子打死,就全盤否定畜牧業發展的必要性。有關部門應當結合城市發展規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土地利用規劃,確定畜牧業發展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特別是在糧食功能區、蔬菜基地等大面積種植區域,科學規劃布點養殖小區(場),使禁限養區域內的養殖場適當向種植區集中,配套建設現代循環農業園區。
2.2.2污染防控為有效防控養殖排泄物對環境的污染,促進城鄉一體化的和諧發展,必須將排泄物綜合利用和控制污染作為獲得養殖資格的首要條件。規模養殖場需建有無害化處理設施和排泄物處理設施,毫無環保意識且整治不力的養殖場或企業應該堅決關停、取締。畜禽排泄物的綜合利用,不僅可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而且還能變廢為寶,既節省養殖場的生產成本,還能為種植業增加效益,培肥地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實現降本增效,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
2.2.3扶大扶優有關部門要扶持大型、上規模的養殖企業,發揮其示范帶頭作用,輻射周邊區域的畜牧業產業優勢升級,形成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養殖戶的模式,大力發展畜牧業產業化經營。要扶持已有品牌的農牧企業改進經營,提高效益。如繁華兔業有限公司、寧波市牛奶集團都已創立著名品牌。有關部門應為現有品牌保駕護航,為再創新品牌打好基礎、創造條件;要積極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主導產業。據調查,該區水域資源豐富,蛋鴨和白鵝養殖量較大,經當地養殖戶的世代選育,品種生產性能和品質已有一定改良,應對這些富有地方特色或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優勢或有較高知名度的畜禽產品,應積極引導其進行商標注冊;有關部門要積極吸納外來資本、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各級支農資金參與畜牧業產業化經營合作,通過發展民營經濟、企業改制等方式挖掘一批本地的畜產品品牌。
3具體措施
3.1利用中心城區的地理和資源優勢,打造先進服務平臺
一是加強養殖戶職業技能培訓,提高科技文化素養。積極鼓勵養殖戶參加各種形式的技能培訓,凡參加中高級技能培訓并取得相應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者,應給予適當的培訓補助,打造先進培訓服務平臺。
二是完善畜牧業人才動態管理機制。建立畜牧業服務人才檔案和后備人才資源庫,實現人才的定向培養和合理流動,制定鼓勵和支持大學畢業生從事現代畜牧業的政策,通過與人力資源公司合作開展人才交流、人才招聘、信息咨詢、人才繼續教育等服務,打造先進的人才服務平臺。
三是充分利用中心城區工業資源,拉近消費中心距離。拓寬銷售渠道,打破產品滯銷、增產不增收的堅冰,大力倡導農超對接、農批對接,直銷經營等新型運營模式。引進先進企業經營銷售理念,對畜產品的銷售、再加工進行商業化的運作和品牌包裝,追求畜產品的個性化、特色化、質量標準化,以工業反哺農業,打造先進的資源服務平臺。
四是加強養殖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構筑以鄉鎮畜牧獸醫站為龍頭,養殖科技致富帶頭人和“土專家”為主體的養殖業技術隊伍體系,大力發展各種專業技術協會,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為養殖戶提供免費的法律咨詢服務,大力推廣技術下鄉,普及養殖科技,打造先進的技術服務平臺。
3.2加強養殖行業監督執法管理,維護畜牧業健康發展,保障公共衛生安全
一是嚴把養殖業的準入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對開辦養殖場的要求,嚴格審批養殖場的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同時結合該區實際,將排泄物綜合利用和控制污染作為獲得養殖資格的必要條件。
二是嚴把畜禽飼養關。實行飼養過程的全程執法,督促和指導養殖戶建立生產檔案、用藥記錄,強化產地檢疫和準出管理,推進檢疫申報點建設,進一步加大對飼料、獸藥、添加劑等投入品的動物衛生監督執法力度。
三是嚴把區域流通關。完善動物和動物產品流通監管機制,逐步推行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和分銷信息憑證聯動制度,嚴格出證官方獸醫和出省檢疫合格證明管理。
四是嚴把畜產品質量安全關。加快推進動物標識及動物產品可追溯體系建設,加強瘦肉精、三聚氰胺、抗生素殘留檢測,嚴厲打擊病死畜禽非法交易等犯罪行為。
中圖分類號:S8-1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7307(2015)06-000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