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伊楠 姜文海 趙希武 彭龍顏
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黑龍江大慶163000
行為認知治療技術對抑郁焦慮患者的長期療效分析
樊伊楠 姜文海 趙希武 彭龍顏
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黑龍江大慶163000
目的探討行為認知治療技術對抑郁焦慮患者的長期療效。方法以2012年12月~2013年11月大慶市第三醫院收治的106例抑郁焦慮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分別進行行為認知治療(觀察組)和常規治療(對照組)。兩組患者均給予6個療程的治療,每個療程為2周,共計12周。比較兩組療效及治療前后患者的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結果觀察組的顯效率為83.02%,對照組的顯效率為73.58%,觀察組患者顯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HAMA、HAMD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HAMA、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中出現2例頭痛,1例失眠,1例惡心,1例胃腸道反應,不良反應率為9.25%;對照組患者中出現3例頭痛,2例失眠,1例惡心,1例胃腸道反應,不良反應率為12.96%;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行為認知治療技術在抑郁焦慮患者的治療上具有明顯優勢,長期療效顯著,患者的HAMA、HAMD評分達到正常水平。
行為認知;抑郁焦慮;漢密爾頓焦慮量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
抑郁焦慮共病指同一患者同時存在抑郁障礙和焦慮障礙,患者常表現出消極、悲觀、憂慮、患得患失等負面情緒[1]。目前,抑郁焦慮共病的臨床診斷率不高,常造成鎮靜劑和抗抑郁藥使用不當,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行為認知治療早在20世紀60年代由A.T. Beck提出,是建立在人認知過程中的一種理論,通過正確的認知和行為來改變、矯正患者不良認知和行為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2],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抑郁、焦慮等心理疾病的治療上。Ellis認為人具有非理性本質,由此產生的非理性理念則是心理障礙產生的根源[3]。行為認知療法將治療重點放在患者自身不合理的認知上,通過糾正患者對人和事物的錯誤看法解決心理問題[4]。本研究通過比較行為認知治療和常規治療下患者的抑郁焦慮水平,探討行為認知治療技術對抑郁焦慮患者的長期療效。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2月~2013年11月大慶市第三醫院收治的抑郁焦慮患者106例,隨機分為兩組,分別進行行為認知治療(觀察組)和常規治療(對照組)。觀察組53例,男31例,女22例;年齡24~67歲,平均年齡(38.1±2.3)歲;文化水平:小學14例,初中23例,高中9例,大學7例;對照組53例,男34例,女19例;年齡26~69歲,平均年齡(40.3±2.6)歲;文化水平:小學16例,初中21例,高中7例,大學9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及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①符合國際衛生組織制訂的抑郁焦慮診斷標準(ICD-10);②由2名及以上精神科??漆t師一致診斷為抑郁焦慮癥;③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14分,且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17分;④心電圖、血常規等檢查結果正常;⑤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的軀體疾?。虎诨加心X器質性疾病;③心、肝、腎功能嚴重障礙。
1.3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包括抗抑郁、抗焦慮藥物等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行為認知治療:①詢問患者一般情況,全面掌握患者的文化水平、認知狀況,根據一般資料和病情制訂個體化方案,為行為認知治療的順利進行做好充分的準備。對患者家屬進行單獨教育,告知家屬正確的治療方法,使患者家屬對治療過程、手段有大致的了解,叮囑家屬盡量減少家庭因素對患者病情的影響。②向患者介紹抑郁焦慮癥的情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告知患者治療醫師經驗豐富,可以列舉部分成功案例,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引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抑郁焦慮癥的宣教應包括病因、病情發展、治療等多方面內容,治療方面應突出行為認知的重要性,告知患者正確的認知在抑郁焦慮癥的治療上具有重要意義[5]。③行為認知的治療采取責任模式,每例患者應有固定的心理醫生,與患者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保持微笑,以溫和、親切的態度面對患者,關心患者的日常生活,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礎上開展工作。心理醫生應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波動,一旦發現異常立即進行心理治療。治療過程中應認真聆聽患者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采取安慰、鼓勵等方式進行心理疏導[6]。④心理醫生全程關注患者的行為方式,總結日常生活中患者易產生抑郁焦慮情緒的事件,通過詢問、情景再現等方式了解患者在事件發生時的應對方式,通過分析患者的行為方式猜測患者的心理。同時可以要求患者記錄事件發生時自己的想法,全面了解患者的認知情況。此時心理醫生應引導患者進行自我分析,通過對自我心理和認知的反省發現問題所在,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認知,摒棄過去錯誤的認知?;颊吡私獾阶陨淼恼J知錯誤后告知患者事件發生時正確、有效的處理方法。患者有疑問時,心理醫生應耐心解答。⑤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制訂合理的活動,要求患者記錄完成后的心情。通過記錄了解患者心理及認知的動態變化,出現認知正常趨勢時應采取鼓勵、表揚等方式,支持患者堅持下去。⑥布置家庭作業,改善患者不合理的認知和行為,讓患者意識到自己行為和認知的錯誤,鼓勵患者接受正確的行為和認知。⑦定期進行小組討論,鼓勵患者分享自己的治療經驗,通過病友之間的相互鼓勵和支持樹立患者堅持下去的信念。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互相交流經驗,幫助患者盡快康復。兩組患者均給予6個療程的治療,每個療程為2周,共計12周。
1.4 觀察指標和療效評定
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2個月采用HAMA和HAMD評價兩組患者的抑郁、焦慮水平;采用副反應量表(TESS)評價不良反應。療效評定以HAMA減分率為標準:痊愈為HAMA減分率≥75%,顯效為50%≤HAMA減分率<75%,有效為30%≤HAMA減分率<50%,無效為0≤HAMA減分率<30%;顯效率=(痊愈+顯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率為83.02%,對照組顯效率為73.58%,觀察組患者的顯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HAMA、HAMD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HAMA、HAMD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HAMA、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HAMA、HAMD評分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組別HAMA評分治療前治療后HAMD評分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n=53)對照組(n=53)26.13±4.97 25.96±5.02 6.72±2.35ab10.58±3.71a23.85±5.13 24.07±5.09 7.26±2.41ab10.64±3.28a
2.3 不良反應
觀察組患者中出現2例頭痛,1例失眠,1例惡心,1例胃腸道反應,不良反應率為9.25%;對照組患者中出現3例頭痛,2例失眠,1例惡心,1例胃腸道反應,不良反應率為12.96%;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抑郁焦慮共病指患者的抑郁、焦慮障礙均達到一定的嚴重程度,臨床表現不十分典型,易反復發作,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診斷難度[7-8]。誤診、漏診常造成治療藥物不當,病情無法穩定,導致長期療效大打折扣。有研究證明,單純的藥物治療雖能有效控制病情,但患者易對抗抑郁、焦慮藥物產生耐受性和依賴性,不利于徹底康復。行為認知療法由行為主義和認知理論發展而來,認知理論認為,認知決定行為,行為改變認知[9]。認知在行為和情緒之間扮演協調與中介的角色,將行為認知理論運用到抑郁焦慮共病的治療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其長期療效尚不十分明確。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行為認知治療的觀察組顯效率高達83.02%,明顯高于對照組(73.58%)。這與王瑩等[10]在《艾司西酞普蘭聯合認知行為治療對抑郁焦慮共病患者的療效》研究中的顯效率存在一定差異,考慮與治療中使用的藥物有關。學者認為,錯誤的觀點因得不到注意而被忽略,久而久之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而無法加以客觀的分析和批判,造成認知歪曲,進而產生不良情緒或不適應行為[11]。基于上述原理,本研究在治療過程中要求心理醫生幫助患者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正確評價自己的認知情況,進而糾正這些錯誤的認知。行為認知療法的目的在于發現并糾正患者的錯誤觀念,并對歪曲的認知進行改變,使之成為正確的認知方式[12]。本次研究更注重患者的自我審查,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想法,并對自己的想法進行分析和反省,取得了良好成效。行為認知療法是一種短期性的治療方式,但這種方式打破了傳統治療中依靠藥物控制病情的模式。藥物治療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緩解抑郁、焦慮情緒引發的不良癥狀,但無法從根本上進行治療,容易造成反復發作、久治不愈等后果。行為認知療法通過短期的行為指導、認知改變和情緒控制,能夠使患者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從而改變認知方式,減少不良情緒的產生[13-15]。抑郁焦慮患者存在嚴重的自我否定,常在自卑、沮喪、自我排斥中循環反復,為了改變患者的這種錯誤想法,本研究開展了定期的集體討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經驗交流,通過患者與患者間的交流提高治療效果。為了明確行為認知治療在抑郁焦慮患者中取得的長期療效,本研究對接受治療的患者進行了長達12個月的隨訪,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HAMA、HAMD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P<0.05),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2個月觀察組患者的HAMA、HAMD評分已控制在正常范圍內,提示行為認知療法對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發現,治療后12個月對照組患者的HAMA、HAMD水平仍停留在抑郁、焦慮范圍,這與曾慶枝等[16]的研究結果一致,證實了單純藥物治療抑郁焦慮患者長期療效不佳的說法。
本研究證實,行為認知治療技術在抑郁焦慮患者的治療上具有明顯優勢,長期療效顯著,患者的HAMA、HAMD評分達到正常水平。有研究發現,抑郁焦慮患者傾向于低文化水平[17-19],筆者認為受教育程度可能是抑郁焦慮癥的重要影響因素。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從抑郁焦慮癥患者的病因入手,制訂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將藥物內服和行為干預的效果最大化。
[1]劉傳新,段明君,李斌,等.綜合醫院就診患者軀體疾病與抑郁焦慮障礙共病的影響因素[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2,21(7):616-618.
[2]張菊英,武彥培.認知行為治療及其在心理輔導中的應用[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7):181-183.
[3]張露霞.ICU護士對轉入普通病房患者探視對患者疾病應對方式和非理性信念的影響[J].浙江臨床醫學,2013,15(11):1772-1772,1773.
[4]張波,王蘭.認知行為護理干預對改善乳腺癌術后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2,9(35):159-161.
[5]汪軍,崔曉,周翠俠,等.認知行為療法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3,19(9):834-838.
[6]李麗,陶茂根.認知行為療法在老年抑郁癥患者康復過程中的作用[J].浙江醫學,2009,31(7):954-955.
[7]楊莉,何麗芳,李家磊,等.文拉法辛緩釋劑與帕羅西汀治療抑郁焦慮共病對照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2,10(24):69-70.
[8]嚴丹君,俞愛月.老年人焦慮、抑郁和生活滿意度及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0):1847-1848.
[9]張玉娥,楊淑芬,付萍萍,等.認知行為護理療法在抑郁癥患者中應用效果探討[J].中外醫療,2013,32(21):166-168.
[10]王瑩,楊建立,焦清艷,等.艾司西酞普蘭聯合認知行為治療對抑郁焦慮共病患者的療效[J].天津藥學,2013,25(4):42-44.
[11]柳艷松,周振和,吳震卿,等.團體認知行為療法對輕度抑郁癥患者概括化自傳體記憶的干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10):1168-1170.
[12]Messerotti BS,Patron E,Zanatta P,et al.Change in behavioral functional capacity is associated with preexisting cognitive function rather than with cognitive decline in patients 1 year after cardiac surgery[J].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2013,35(2):117-121.
[13]張敏,董津平,趙愛煥,等.行為認知療法對血管性認知功能損害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19):10-12.
[14]劉文秀,張鳳娣,林美紅,等.心理護理及認知行為聯合對產婦焦慮抑郁及疼痛程度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4,4(13):134-136.
[15]肖壵南,陳丁玲.認知行為治療伴自殺行為抑郁癥的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7):184-186.
[16]曾慶枝,何燕玲,劉哲寧,等.綜合醫院抑郁焦慮障礙患者軀體癥狀與軀體疾病診斷分布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23):2656-2661.
[17]馬鳳茹,王竹,趙穎,等.老年冠心病伴焦慮抑郁患者評估及綜合干預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3,3(10):193-194,196.
[18]程明媚.抑郁癥的治療與護理[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3):191-192,194.
[19]蔣玉蓉,蘇海虹,袁小紅,等.孕晚期死胎引產產婦哀傷情緒的心理干預[J].護理學報,2011,18(14):75-76.
Long-term efficacy analysis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FAN Yi'nanJIANG WenhaiZHAO XiwuPENG Longyan
Daqing Campus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eilongjiang Province,Daqing163000,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long-term efficacy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techniques for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Methods10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from December 2012 to November 2013 in the Third Hospital of Daqing City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respectively given the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observation group)and the routine treatment(control group).Patients in the two gorups were given 6 courses treatment,each course of treatment for 2 weeks,a total of 12 weeks.The curative effect and HAMA,HAMD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3.02%,which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73.58%;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reatment, HAMA,HAMD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P<0.05),and the HAMA, HAMD scor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2 cases had headache,1 case had insomnia,1 case had nausea,1 case had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was 9.25%;in the control group,3 cases had headache,2 cases had insomnia,1 case had nausea,1 case had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was 12.96%,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technology has obvious advantage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long-term curative effect is remarkable,HAMA and HAMD scores of patients have reached the normal level.
Cognitive behavior;Depression and anxiety;HAMA;HAMD
R749.4[
]A[
]1673-7210(2015)04(a)-0067-04
2014-12-20本文編輯:程銘)
黑龍江省衛生廳科研課題(編號2012-509)。
樊伊楠(1988.9-),女,山東濟南人,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2012級醫學心理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醫學心理學。
[作者簡介]姜文海(1958.4-),男,黑龍江大慶人,碩士,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