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烈
依靠改革創新,推進我國水果產業現代化發展
鄧烈
伴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閉幕,依靠改革創新推進農業現代化成為2015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熱點,也是我國果業在新的一年乃至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工作主題和要務。
經過改革開放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果品生產大國,蘋果、柑桔等主要水果的產量和面積穩居世界首位,果業成為我國農業經濟的支柱之一,是上億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可以肯定,未來一年中央“繼續夯實農業穩定發展的基礎”的努力也會惠及果業,在穩定果業規模和產量的同時,將以更大力度轉變發展方式,依靠科技創新和市場驅動,推動量、質、效的同步提升,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增加果農收入,持續提升產業素質,快步走上產出高效、質量安全、環境友好的現代果業發展道路。
果品生產和產業鏈延伸增值具有與其他農業生產完全不同的特色和條件,我國果業要實現量、質、效的“三增長”“三同步”,在新的時期尤其需要重點抓好政策持續扶持、土地流轉和農民職業化這三方面的工作。政策扶持,應重點放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和現代農業技術投入上,以帶動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機械化智能化作業、精準化生產管理、綠色植保、重大疫病攻堅和信息化產銷服務的“落地生根”。土地流轉,是小生產轉向產業化,集成應用現代科技和充分利用基礎設施的重要條件,是實現水果優質安全生產和對接國際化大市場的重要保障。可以預期,2015年將加快土地流轉建園和小農基地集團經營的步伐,在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保障農民的土地收益權和注重農民長效生活保障的前提下,各級政府部門應盡快為土地使用權出讓、土地出租、土地入股、土地租金加入股、土地聯營合作等土地使用權流轉形式的實現掃清政策和行政障礙。農民職業化,是在農村勞動力空心化和老齡化的現實條件下農業現代化轉型的主要瓶頸之一。根據國際果業發展經驗和趨勢看,要實現我國農業特別是果業的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必須對此有所作為,將過去簡單、效果不佳、被動性的農民個體培訓轉變為基于專業服務的組織培訓,通過扶持建立專業農技、農機和營銷等服務組織,集中一批年輕知識青年形成職業農技作業人員,通過作業技能培訓形成職業農民,為生產基地、果業企業和個體業主提供全方位的田間作業服務,促進現代農業技術和現代裝備設施的高效應用。
十年前農業部提出了“穩面積,調結構,提素質”的果業發展戰略,已經在抑制我國果業面積過快膨脹、調整品種和熟期結構、補充完善基礎設施和標準化改造等方面發揮了重要影響,促進了產業的健康發展,水果品種結構和熟期結構進一步優化,果業信息化和機械化等現代高新技術加快應用,一些優新品種帶動果品市場效益大幅增長。我們相信,在新時期我國果業主動適應新常態,快步提素質、增效益,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將會對我國果業的未來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