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飛飛
(江蘇省啟東市第二人民醫院,226241)
電針治療頸源性枕大神經痛52例
徐飛飛
(江蘇省啟東市第二人民醫院,226241)
隨著人們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頸椎病發生日漸增多,而且有低齡化趨勢。
枕大神經痛是頸椎病較常見的一種表現,以枕大神經分布范圍內(后枕部)陣發性或持續性疼痛為特征,可波及前額、眼眶部,并間或有頭重、頭昏、頸強、眼脹感。筆者2013年3月~2014年3月采用電針天柱穴為主治療52例該病患者,現報道如下。
所選病例均為我院門診患者,共計52例,其中男23例,女29例;年齡17~73歲;病程最短20d,最長18個月;3例為雙側發病,余為單側。全部病例符合納入標準:①頸椎病臨床表現及頸椎影像學退行性改變;②一側或雙側后枕部慢性或持續疼痛;③枕外隆突下壓痛;④排除感染性疾病,其他如脊椎結核、腫瘤、糖尿病等引起的枕神經炎。
選用0.25mm×40mm無菌針灸針,取患側天柱、風池、C2和C3夾脊穴。配穴:阿是穴、外關、列缺。嘔惡加刺內關,體虛者加足三里、三陰交。針天柱穴直刺,施以快速捻轉,同時另一手五指在枕大神經分布區進行徐緩的按壓手法,誘導針感上傳至頭頂或前額。針感不明顯者,可使針尖略向上挑動,小幅快速提插,注意不可深刺。若仍無上傳針感,可循足太陽經沿頭皮加刺數針,離穴不離經,使得針感延續。風池穴針尖向對側眼球方向刺入1.5~2寸,針感以麻脹、上下傳導為佳。余穴常規刺法。天柱、C2夾脊穴連接G-6805電針儀,以疏密波(15~20)次/min,使患者有麻木或震動感,待適應后,可每隔幾分鐘調大電流量,以患者能忍受為度。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全部病例治療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痊愈:頭枕部疼痛消失,局部無壓痛,隨訪1個月以上無復發,計35例,占67.3%。顯效:頭枕痛基本消失或有輕微不適感,局部輕壓痛,計15例,占28.8%。有效:枕痛癥狀和局部壓痛減輕,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計2例,占3.8%。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明顯變化或加重,計0例。總有效率達100%。
患者某,男,50歲,于2014年3月4日就診。主訴:右側頭枕部發作性疼痛5d,頭部不敢轉動,動則加劇疼痛,影響睡眠和工作,平素有頸疾。查體見枕外隆突(枕大神經投影點)壓痛陽性,右側頸部肌群肌張力增高,頸椎攝片見頸椎生理弧度消失,頸椎椎體后緣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C3~4間隙狹窄。患者感頭重,舌邊稍紅少苔,脈弦。治療取右側天柱、風池、C2和C3夾脊穴、后溪、內關、太沖,接電針儀留針20min后枕痛大減,針3次后疼痛消失,枕骨外隆突無壓痛感。治療1個療程后隨訪1個月未復發。
頸性枕大神經痛屬中醫“太陽頭痛”范疇,因其由頸椎病發展而來,頸部經絡必然虛損,氣血不能上榮于腦髓脈絡,氣虛血滯不通則痛,多感風寒濕等外邪后循太陽、少陽經上擾后枕頭部,蒙蔽清竅而發病。天柱穴為足太陽膀胱要穴,該穴名意指膀胱經的氣血在此為堅實飽滿之狀,乃匯聚膀胱經背部各腧穴上行的陽氣所成,其氣強勁,充盈頭頸交接之處,頸項受其氣乃可承受頭部重量,如頭之支柱一般,故名。針刺本穴能通經活絡,祛邪散瘀。風池能疏風瀉火,醒腦開竅。枕大神經發自頸2神經后支,參照中醫理論:“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刺C2、C3夾脊穴可疏通氣血而止痛。
西醫學關于本病發病原因及機制存在著多種觀點,如解剖匯聚理論、機械刺激學、炎性水腫學等[1]。但姜淑云等[2]認為頸部肌群在頸性頭痛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筆者結合中醫學和現代解剖學,運用電針方法,以疏密波電流刺激枕大神經及其周圍組織,同時按中醫經絡理論,辨證取穴,取得針灸、電療雙重療效。針刺和電療均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水腫,從而解除肌肉、筋膜的痙攣,有利于炎性物質的吸收和消散,改善了枕大神經周圍組織的內環境,從而減輕疼痛。電針脈沖波與神經傳導脈沖有近似點,在受損傷神經部位通電可以加速神經細胞的電傳導,經過能量傳遞,加速神經細胞的自我修復。加之針刺后可使機體產生某種具有鎮痛作用的化學物質,提高了機體痛閾[3]。另筆者觀察到,此癥誘因多為不良的頸部姿勢和寒冷刺激,由此提示以后臨床工作中應多向患者做些頸部保健康復的宣講,推薦合適的功能練習,鞏固療效。
西醫學治療此癥常予抗炎止痛、營養神經或糖皮質激素局部注射等對癥治療,有復發和藥物不良反應多等缺點。電針既能取得良效,又可避免副作用,且簡便易行,符合基層醫療條件,適于推廣。
[1]姜磊,于生元.頸源性頭痛[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06,12(3):176-177.
[2]姜淑云,方敏,左亞忠,等 .頸肌群部與頸椎病[J].頸腰痛雜志,2006,27(3):235-238.
[3]卜可,李平,楊呂寬 .針刺加小針刀治療頸源性頭痛的療效觀察[J].頸腰痛雜志,2009,30(5):462-463.
2014-06-21)
·針灸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