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志華 賈建新
(山西省陽泉蔭營煤礦醫院,045053)
黎明之時腹瀉,稱之為五更瀉,亦稱腎瀉,常伴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身倦乏力等表現。2002~2012年筆者采取針灸治療五更瀉34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34例患者均符合以上標準,其中男性25例,女性9例;年齡40~83歲,平均65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15年。
先平刺百會,平補平瀉,再直刺天樞、氣海、關元、足三里,針用補法。然后上述穴位加用灸法。最后順經而刺梁丘、下巨虛、復溜、大都,針用補法。留針40min,艾灸40min。針灸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療效標準: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大便常規檢查正常,顯效:臨床癥狀消失80%以上,大便常規檢查基本正常,無效:臨床癥狀及大便常規檢查無改善。
結果:痊 愈 26 例 (占 76.5%);顯 效 5 例 (占14.7%);無效3例(占8.8%)。其中治療5次痊愈15例,10次痊愈9例,最長治療2個療程。
“腎瀉”發于五更,此時正是陰氣盛極、陽氣萌發之際,腎陽虛衰者,陽氣當至不至,陰氣極而下行,故為泄瀉。脾虛泄瀉日久,傷及腎陽,致脾腎陽虛,火不生土,運化無權。又腎為胃關,命門火衰,則關門不固,故發生五更泄瀉。《景岳全書·泄瀉》曰:“腎為胃之關,開竅于二陰,所以二便之開閉,皆腎臟之所主,今腎陽氣不足,則命門火衰……陰氣盛極之時,即令人洞瀉不止也。”
百會為三陽之會,屬督脈。督脈乃諸陽經之總督。針百會可升舉清陽,升提下陷,使脾升胃降。而且符合針灸之下病上治之法。關元為元氣所在之處,能補下焦之元氣,又能清下焦之濕熱。復溜為腎經之經穴,五行屬金,又是腎的母穴,虛則補其母,虛則補之、灸之。艾葉性屬純陽,火又屬陽,艾灸則兩陽相加,可益氣溫陽,升陽舉陷,扶陽固瀉。《傷寒論》曰:“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三穴合用可溫補腎陽,固脫止瀉。梁丘為足陽明胃經的郄穴,郄有間隙之意,是各經經氣深聚之部位,多氣多血,調理氣血作用極強,現代研究郄穴具有消炎止痛作用。《素問·咳論》曰:“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具有分清泌濁之功,下巨虛為小腸的下合穴,針刺下巨虛可以澀腸止瀉。足三里乃胃之合穴,脾胃相表里,針灸足三里可以健運脾胃,強身健體。李東垣提出:“凡治腹之募皆為元氣不足。”后人根據《內經》《難經》《東垣針法》等歷代針灸文獻,提出腑病多取募穴,虛證多取募穴。《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天樞為大腸的募穴,大都是脾經的滎穴,五行屬火,為脾土之母穴,脾虛久瀉,虛則補其母,以補火生土。氣海可補全身之氣,以助脾胃之運化,使生氣之源不斷。諸穴合用共奏溫補脾腎、健運脾胃、益氣固腸止瀉之功效。
本病的治療特點:一是溫補命門之火,補火助土。百會為三陽之會,主一身之陽氣,關元、復溜溫補腎陽而生脾陽。二是補氣行氣,以利中焦之運化。氣海、天樞有益氣、行氣之功效。三是調理后天,健運脾胃。大都、足三里、梁丘健運脾胃,調理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