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純生
(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曲江街道衛生服務中心,225003)
推拿治療落枕48例
朱純生
(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曲江街道衛生服務中心,225003)
自2010年以來,筆者運用推拿手法治療落枕48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48例均為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骨傷科門診患者,男22例,女26例;年齡最小11歲,最大62歲,平均40.2歲;發病時間6h~4d,平均1.8d。其中睡眠時頭頸姿勢不當者20例,受風著涼28例,有頸椎病病史者8例。臨床癥狀均為起床后頸部疼痛,頭歪向一側,活動受限。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診斷為“落枕”。所有病例均排除頸椎病、頸肌筋膜炎、肩周炎、內臟牽涉痛、頸椎腫瘤、結核等疾病。
采用推拿手法治療,分為四節:第一節,患者取坐位,醫者立于背后,于患側頸部胸鎖乳突肌尋找肌肉痙攣壓痛處,如條索狀、塊狀等。以患側為主以、揉、四指推法自上而下推拿,重復數遍,約5~10min,患者常有頸項部發熱、放松感。第二節,醫者一手按住患者額部,一手拇食指點壓拿捏風池、天柱、天牖、肩井、天宗等穴,彈撥胸鎖乳突肌,然后雙手拇食指同時拿掐捏提兩側肩井,囑患者同時主動活動頸項部,重復3~5遍,這時患者一般自覺頸項疼痛明顯緩解,活動度增大。第三節,醫者一手托患者下頜,一手托住枕部,兩手同時用力向上提,并囑患者盡量放松頸部肌肉,然后邊提邊搖晃頭部,最后將頭部緩向左右擺動、旋轉2~3次,常常可聞及“咔嚓”聲,然后緩慢放松提拉,此時患者頸項部活動基本正常,疼痛明顯減輕。第四節,醫者點按患側落枕穴(位于手背第二、三指掌骨間遠側半寸處),囑患者頸部放松活動。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落枕療效標準。治愈:頸項部疼痛、酸脹消失,壓痛點消失,頸部功能活動恢復正常;好轉:頸項部疼痛減輕,頸部活動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
結果:本組病例經1~3d治療,平均1.90d治愈,其中1d內治愈19例,2d內治愈20例,3d內治愈8例,≥3d治愈1例。1~3d內治愈率達97.9%。
落枕又稱“失枕”,《傷科補要》曰:“感冒風寒,以患失頸,頭不能轉”。多為感受風寒濕邪,導致頸項肌肉氣血凝滯,經絡痹阻,僵凝疼痛,功能障礙。西醫學認為落枕病因有二:一是肌肉扭傷,如夜間睡眠姿勢不良,頭頸處于過伸或過屈狀態,使頸椎小關節扭錯,時間較長發生靜力性損傷。二是感受風寒,如睡眠時受寒,或盛夏貪涼,使頸背部氣血凝滯,筋絡痹阻,以致僵硬疼痛,動作不利。落枕的發病機制主要有軟組織損傷學說、頸椎關節紊亂學說和感受風寒學說。筆者認為落枕受累的組織為肌肉或頸部筋膜和韌帶組織等,這些組織發生水腫、滲出、瘀血、出血等病理變化,刺激相應的神經末梢,產生局部疼痛,引起頸肌痙攣,從而引起頭、頸項、背部甚至同側上肢疼痛。頸肌痙攣、疼痛、活動障礙,屬中醫傷科“軟傷”“項痹”范疇,治療當以解除痙攣、緩解疼痛為目的。
推拿手法作用于體表經絡、穴位和病變部位,可以通過對軟組織的熱效應以及神經、體液的調節起到祛風散寒、溫經通絡、解痙止痛的作用,即《素問·舉痹論》“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按其經絡以通郁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結之腫,其患可愈”。現代研究認為,按摩手法可以加速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使局部和全身代謝增強,起到消炎止痛、減輕水腫的作用[2]。通過手法作用起到“松則不痛”“熱而不痛”的作用。通過頸項部按揉拿捏和局部放松手法可以起到糾正頸椎小關節紊亂、行經通絡、解痙止痛、祛風散寒的作用,故推拿治療落枕常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注意事項及預防:醫者應嚴格按照推拿注意事項實施手法,宜輕柔沉穩有力,防止繼發性頸肌損傷、寰樞關節脫位等。患者平時需注意以下方面:①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自身免疫力。②注意保暖,防止頸部受涼。③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勢,枕頭高低軟硬適宜。④早期積極治療。落枕為病,早期治療易于恢復,如若治療不及時,不注意頸部保養,不預防誘發因素,而致遷延不愈,不僅會造成習慣性落枕,更會引起或加重頸椎退行性變,誘發或加重頸椎病。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8.
[2]吳文豹.頸肩腰腿痛推拿療法[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1:63-65 .
2014-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