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巖 李吉平
(吉林省吉林中西醫結合醫院,132012)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的脊柱病,表現為下肢麻木酸痛,腰腿抽掣,甚至疼痛難忍,舉步艱難,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我科采用自擬助促化核湯治療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病例來源于我院骨傷科住院及門診患者。選擇符合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患者200例,按就診先后順序查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共200例。
診斷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擬定。①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濕史。大部分患者在發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發生于青壯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加(如咳嗽、噴嚏)時疼痛加重;④脊柱側彎,腰生理弧度消失,病變部位椎旁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動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經支配區有感覺過敏或遲鈍,病程長者可出現肌肉萎縮。直腿抬高或加強試驗陽性,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減弱;⑥X線攝片檢查:脊柱側彎,腰生理前凸消失,病變椎間盤可能變窄,相鄰邊緣有骨贅增生。CT檢查可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中醫證候診斷。氣滯血瘀證:近期腰部有外傷史,腰腿痛劇烈,痛有定處,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動艱難,痛處拒按,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沉澀或脈弦。
1.治療組:采用口服助促化核湯(可選擇中藥湯劑或袋裝中藥顆粒劑)。黃芪30g,當歸10g,防己10g,木瓜15g,威靈仙15g,杜仲10g,續斷20g,地龍10g,水蛭5g,土鱉蟲10g,雞血藤15g,茯苓10g,白芥子5g,乳香10g,沒藥10g,炙甘草10g。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或采用顆粒劑:黃芪3袋,當歸1袋,防己1袋,木瓜2袋,威靈仙2袋,杜仲1袋,續斷2袋,地龍1袋,水蛭2袋,土鱉蟲1袋,雞血藤1袋,茯苓1袋,白芥子1袋,乳香2袋,沒藥1袋,炙甘草2袋(深圳市三九現代中藥有限公司生產的顆粒裝中藥)。
用法:1劑藥分2次沖服,每日2次。
15d后評定療效。
2.對照組:采用口服久正骨筋膠囊[陜西健民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20003379)]。主要成分及含量:乳香、沒藥、白芍、延胡索、三七、木香等。
用法: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15d后評定療效。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JOA腰腿痛評分系統進行療效評價,治療改善率=[(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滿分29-治療前評分)]×100%。臨床控制:改善率≥75%,腰腿痛及相關癥狀消失,直腿抬高試驗陰性,恢復正常工作;顯效:腰腿痛及相關癥狀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基本恢復正常工作,50%≤改善率<75%;有效:腰腿痛及相關癥狀減輕,直腿抬高試驗可疑陽性,部分恢復工作,但停藥后有復發,25%≤改善率<50%;無效:腰腿痛及相關癥狀體征無改善,直腿抬高試驗陽性,或者加重,改善率<25%。
治療組100例中臨床控制46例,顯效29例,有效17例,無效8例,臨床控制顯效率為75%,總有效率為92%。對照組100例中臨床控制19例,顯效27例,有效35例,無效19例,臨床控制顯效率為46%,總有效率為81%。經統計學分析,兩組比較,臨床控制顯效率及總有效率差異有顯著性意義,說明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中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機制可能與其在止痛、減輕水腫、改善血液循環、炎癥遞質釋放的抑制及免疫調節等方面的作用有關。大量研究表明,中藥內服能夠使炎癥反應的程度減輕,使炎癥期縮短和結締組織的形成減輕,促進變性神經纖維的恢復,使膠質細胞減少,增多膠質纖維,使瘢痕化對周圍組織的擠壓減輕,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的治療目的。
助促化核湯治療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為我院骨傷科主任國家名中醫李吉平主任長期臨床實踐工作經驗總結而成。該方繼承中醫傳統理論及發揮王清任“補氣活血、化瘀通絡”的治療法則總結而成。方中重用黃芪大補脾胃之氣,氣行則血行,祛瘀不傷正。重視使用威靈仙及木瓜,加大活血化瘀通絡之功。當歸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黃芪以益氣升提為主,防己以降濁為主,一升一降,益氣行水,利水消腫,能消除腰椎神經根水腫及其無菌性炎癥;重視使用威靈仙及木瓜,加大活血化瘀通絡之功;杜仲、續斷共有補肝腎、強筋骨之功效。杜仲善走經絡關節,續斷善調筋節氣血,二藥同用,相得益彰;地龍、土鱉蟲均為蟲類藥物,善祛經絡之風;水蛭有較強的破血逐瘀之功,可以治療腰肌緊張等癥;雞血藤取其活血舒筋之功;茯苓利水滲濕,增強消除神經根水腫之效;白芥子散結通絡止痛。全方功用為活血化瘀、舒通經絡、祛風除濕,可使局部無菌性炎癥消退,起到使粘連減輕的作用,從而有利于髓核的還納,消除神經根的水腫及炎癥,使腰肌痙攣緩解,達到治療目的。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