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雪強
(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雙溝中心醫院,441000)
癌癥晚期的病人約有70%出現不同程度的癌痛,其中大部分癌痛得不到滿意治療。為此,WHO提出“讓癌癥病人不痛”的宏偉防治目標[1]。癌痛治療是疼痛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有效地控制癌性疼痛是關系到癌癥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3月,運用自制藥方中藥鎮痛膏治療癌痛患者40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40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20~76歲,平均48歲;均為晚期轉移性癌痛。
中藥鎮痛膏由天南星、生附子、生川烏、馬錢子、黃藥子、穿山甲、乳香、沒藥、蟾酥、冰片等藥組成,由我院制劑科加工為膏劑。
由專業護士操作貼敷。首先尋找癌痛劇烈部位相應的皮膚位置,清潔局部皮膚,取中藥鎮痛膏一張,放在點燃的酒精燈上加溫融化,待藥膏全部融化后(忌藥膏太燙)貼敷于疼痛部位相應的阿是穴穴位,每次每個部位1張,1d換1次,5~7d為1個療程。
療效評定標準。疼痛緩解度(PAR法)[1]: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997年編制的《疼痛治療手冊》,由醫生根據患者疼痛減輕的程度,按以下5級判斷記錄。0度:未緩解;Ⅰ度:輕度緩解(疼痛緩解1/4以上);Ⅱ度:中度緩解(疼痛緩解1/2以上);Ⅲ度:明顯緩解(疼痛緩解3/4以上);Ⅳ度:完全緩解(疼痛消失)。顯效:完全緩解+明顯緩解;有效:中度緩解+輕度緩解;無效:未緩解。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40例患者中顯效15例,有效18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2.5%。
癌癥疼痛多因各種致病因子導致血行不暢,經絡痹阻,瘀血凝滯,留于局部而蘊塊作痛。其病理之關鍵為“不通則痛”。根據“通則不痛”“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以及“凡痹之類,遇寒則急,逢熱則縱”[2]等理論,立溫經通絡、化瘀解毒、抗癌止痛之外治之法。鎮痛膏中生川烏、生附子、天南星為近代名醫蒲輔周先生的“三生祛痛方”,加馬錢子以加強止痛之力,另加黃藥子、蟾酥以解毒散結、消腫止痛,穿山甲化瘀通絡止痛,乳香、沒藥、冰片等辛香之品,可促進藥物透皮吸收,助藥力入內,共同發揮溫經通絡、化瘀解毒、抗癌止痛的作用。
近一年來,我院應用中藥鎮痛膏外敷治療中晚期癌癥疼痛,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1]中國抗癌協會.新編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范[M].北京:中國協和大學出版社,1999:962.
[2]楊學峰,陳玉英.中藥涂布劑治療癌性疼痛68例[M].中國民間療法,200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