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洛麗
(河南省洛陽市第一中醫院,471000)
中藥是運用中醫學理論說明其作用機制,并指導臨床應用的傳統藥物[1],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應用方面最為常見的即中藥湯劑內服,但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多數患者服用中藥時只注重藥物自身的作用而忽視了服藥護理,往往收不到預期效果。這就需要護理人員正確運用中醫知識為患者進行合理服藥指導,以充分發揮藥物療效。
1.歷史文獻:根據病情需要和藥物特性,選擇適當的服藥時間,是合理用藥的要求。古代醫家對此也很有講究。《湯液本草》中提到:“藥氣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消則進食,所謂食前食后蓋有義在其中也。”《內經》記載:“以春分之日,日未出時吐之。”《神農本草經》指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服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金元時期劉河間以獨圣散涌吐風痰,強調“吐時辰巳午前,宜早不宜夜”。清代葉天士據五臟主時節律確定治療法則,如早溫腎陽,晚補肺氣;晨滋腎陰,午健脾陽;晨補腎氣,晚滋胃陰。以上強調不同的藥物、不同的病證、不同的病位應選擇不同的時間服藥,而不是百病皆早晚分服[2]。
2.辨時給藥:辨時給藥是在晝夜周期中,在人體生命節律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治療目的、方藥性能、病位所在臟腑的節律特性,選擇符合生理節律的服藥時間。其意義在于根據生理節律的變化時間服用相應的治療用藥,激發人體生命活動中不同生理機能的高潮與藥物的效能協調。同時,利用人體的生理高潮,使藥物產生最大作用,從而激發機體抗病能力,提高藥物治療效果,降低不良反應,達到合理用藥的目的。服藥時間的選擇宜與日周期中陰陽消長、氣機升降節律相應,視人體氣血盛衰而調之。如補陽、升散方藥,常用的補中益氣湯、桂枝湯、催吐藥、行氣利濕藥等,一般應于陽旺氣升時服用;如補陰、沉降類方藥,常用的當歸六黃湯、酸棗仁湯、瀉下藥等應于陰旺氣降時服用。根據這一規律,傳統的辨時給藥按日周期劃分為兩個時區,即清晨至午前,陽旺氣升時區;午后至子前,陰旺氣降時區[3]。另外,根據中藥的特性,以滋補腎陽為主的方藥,宣清晨和黃昏前服用,清晨乃是陽分正當向上之時,而黃昏時則為少陰腎經氣血旺盛之時,故可進一步發揮補腎作用。若更有陰邪盛、陽氣虛的證候,還可以在臨睡前再服用一次,以協助人體抵擋陰邪[4]。定時發作性的疾病宜發病前服藥,如止咳平喘藥宜在發病前2h服用;調經藥如治療痛經的藥物宜在經前3~7d服用;對于急性病、病情嚴重者,不必拘泥于規定時間,應隨病情斟酌定之;對胃腸道有刺激的藥物或健胃消食藥宜飯后服用;補益、制酸藥及部分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藥物可在飯前服;安神、澀精止遺藥、緩下藥宜在睡前服用。應注意的是,無論飯前或飯后服藥,均應有間隔[3]。另外,有中西藥合用的患者,也應告知服藥間隔時間,以免影響藥效。一般間隔30~60min。
1.溫服:《傷寒論》方多采用溫服。湯劑如桂枝湯,“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麻黃湯“溫服八合”;大青龍湯“溫服一升”;大承氣湯“分溫再服”等。即使丸、散亦主張溫服,如理中丸“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瓜蒂散“取汁合散,溫,頓服之”等[5]。中醫認為涼(冷)屬陰,陰盛損陽,脾胃之氣屬陽,患者脾胃之氣虛弱時進冷湯,勢必更傷陽氣,有悖于合理用藥原則,對病情轉歸不利。
2.熱服:將煎好的中藥趁熱服下。解表藥必須熱服以助藥力發汗。寒證用熱藥應熱服,屬“寒者熱之”。真熱假寒用寒藥,應熱服,屬“寒藥熱服”、“治熱以寒,溫而行之”之法,以減少患者服藥格拒。理氣、活血、化瘀、補益藥均應熱服[3]。
3.涼服:將煎好的中藥放涼后服用。熱證用寒藥應涼服,屬“熱者寒之”。真寒假熱用熱藥,應涼服,屬“熱藥涼服”、“治寒以熱藥,涼而行之”之法。一般止血、收斂、清熱、解毒、祛暑藥均應涼服。服藥嘔吐者,應先口服少許姜汁或嚼少許陳皮后再涼服,以減輕癥狀[3]。
1.藥后起居:囑患者稍許休息,以利藥物吸收。解表藥服藥后宜臥床加蓋衣被,勿當風。服散寒藥注意保暖。
2.病情觀察及護理:服藥后觀察用藥反應,必要時做好記錄。如服用解表藥患者應觀察汗出情況,以遍身微微汗出,邪隨汗解為宜,及時用干毛巾擦干汗液,汗止后及時更換衣被,避風寒。若汗出不徹,病邪不解,宜繼續服藥。若汗出過多,易致津傷氣耗,引發變證,應立即處理;服涌吐藥后要觀察嘔吐物的性質、量和嘔吐次數;凡服用瀉下、利水滲濕之類方藥,應密切觀察二便次數、色、質、量及伴隨癥狀,如腹痛的性質、程度等;服排石湯還要注意有無結石排出;峻烈或有毒性的藥物要向患者或家屬告知注意事項及可能出現的不適,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脈象是觀察疾病變化的重要體征,藥后脈轉平和,表示病邪已祛,正氣漸復,疾病向愈。
3.飲食護理:中醫歷來有“藥食同源”之說,主張熱證患者用寒藥治療的同時,食物應選用寒涼之品。同樣,寒證患者使用熱藥治療時也應給予溫熱性食物。因藥物和食物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若食藥性味相投則食物能協助或增強藥效,反之食物便會降低藥效。《傷寒論》注重用食物輔助藥物,以增強療效。如服桂枝湯后啜熱粥,取其助藥力以外散;服理中湯后飲熱粥,取其助藥力以內溫。四逆散、五苓散、半夏散皆以“白飲和服”,白飲即米湯,功能養胃和中,可以減輕藥物對胃腸的刺激[5]。另外,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生冷之品。催吐藥服藥期間應暫禁食,待胃腸功能恢復后再給少量流食或易消化食物以養胃氣;寒下藥適用于里熱證,忌同時服用辛辣、滋補藥,待燥屎瀉下后再給予米湯等養胃之品;服用含人參類方藥時應忌食蘿卜,避免破壞人參藥效;服清熱藥可鼓勵患者食蔬菜水果等生津解渴之品;服消食導滯劑期間飲食勿過飽,如有山楂味酸,忌與碳酸氫鈉等堿性藥食同服,以免降低療效;補益類藥在飲食調護方面應對證進食,期間忌食蘿卜、濃茶、咖啡及纖維素豐富的食物,以減緩排泄,促進吸收。
綜上分析,合理的中藥服藥指導具有與組方同等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藥效的發揮和治療效果。正如清代徐靈胎曾指出:“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因此,筆者認為,在中醫辨證施治的前提下,正確實施中藥服藥護理是合理用藥的具體體現,能夠使藥物發揮最大療效,關乎疾病的轉歸,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劉革新.中醫護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80.
[2]李晨光,賈波,沈濤.從十棗湯的服藥時間談擇時服藥的客觀性及重要性[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8,42(7):70-71.
[3]劉虹.中醫護理學基礎[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70-80.
[4]傅菊初.論中藥的合理用藥[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7(11):721-722.
[5]華紅英.略論傷寒論中的服藥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6,21(15):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