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莉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廣東 廣州 510315)
頸椎病又稱為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癥的總稱。主要由于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1]。隨著手機、互聯網等普及,有統計表明,青少年頸椎病患者比例由1996年的8.7%上升到目前的12%以上,其中87%伴有腦血管痙攣。頸椎病的危害甚遠,須早防早治。
頸椎病屬于中醫學“痹證”范疇,由于“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青少年處于不斷的生長發育過程,陽氣相對不足,衛外不固,外邪容易入侵,如長時間用空調、風扇,頸肩部感受風寒濕之邪則易導致頸椎病。王遵來等提出陽氣固與不固是頸椎病發病與否的重要因素[2]。如果長時間保持頸椎相對固定的不良姿勢,勢必引發及加重頸椎病癥狀。
青少年頸椎病在發病年齡、致病因素、病程、臨床癥狀和影像學方面都有自身特點。青少年頸椎病發病年齡偏小,致病原因較復雜,如經常臥位或半臥位看書,伏案低頭學習過久,書寫姿勢不正確;看電視,玩手機,較長時間操作電腦,頸部活動少;睡姿不正確,長期俯臥,或枕頭高度不合適等,均可導致頸部脊柱的慢性勞損,致使頸椎內外生物力學平衡系統的失調。青少年長時間地保持在一個反生理曲度的姿勢,造成了頸肩部肌群、韌帶的勞傷、攣縮,致使頸椎兩側肌群張力失衡,破壞了脊柱內外的生物力學平衡系統,日久則發生椎體移位、椎間盤退變、骨質增生,對頸椎周圍的神經、血管、脊髓等軟組織產生壓迫、刺激,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發生頸椎病[3]。
頸椎病臨床表現按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表現[4]。①兒童頸椎病(0~15歲):表現如持續性頸肩部酸、痛、脹,伴有頭暈頭痛,頸部活動受限,嚴重者甚至眩暈、嘔吐、惡心和咽部異物感、心悸、胸悶、記憶力下降和失眠、耳鳴、全身乏力、視力下降、反復“落枕”等。體征:大多數患者頸部觸摸棘突偏歪,椎間小關節錯位,頸部周圍軟組織有壓痛。頸椎X線檢查常無明顯改變,多為輕度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棘突偏斜。②青年頸椎病(16~35歲):臨床表現為頸背部、頂枕部僵硬、酸困、麻木以及頭痛、頭暈,伏案工作時加重,休息后減輕。體征:頸后兩側肌群痙攣、壓痛廣泛,尤以C4~5棘上或一側棘突旁明顯。X線檢查可見頸椎生理弧度變直或反弓(以C4~5為中心)。
減少頸部的勞損,恢復頸部肌力平衡,可以起到預防和減少復發的作用,同時也可加強頸椎的穩定性,減緩骨質的退變,改善頸部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消除無菌性炎癥,避免頸椎間盤過早退變。目前國內外治療頸椎病的方法很多,可分為非手術療法和手術治療兩大類。大多數患者通過非手術療法可獲得較好的療效,如手法治療、中西藥治療、頸部圍領、頸枕、頸椎牽引、局部封閉、理療、針灸及功能鍛煉等。只有極少數病例,神經、血管、脊髓受壓癥狀進行性加重,或者反復發作,嚴重影響學習、工作和生活,才需手術治療。
1.學習方面。書包不超過3000~4000g,保持正確坐姿,注意學習時間超過40min后要起身活動頸部肌肉,使全身肌肉和韌帶得到適當休息、放松。
2.娛樂方面。玩電腦、手機游戲時間不宜過長,應注意定時休息,活動頸部肌肉及全身肌肉。
3.睡眠方面。改良睡眠姿勢,以仰臥位為主,輔以左右側臥位,不用過高或過低的枕頭。建議在仰臥時,在頸部凹陷處放置一卷疊起的小毛巾卷,利于頸椎生理曲度改善和復原。
4.體育鍛煉方面。多做運動,如游泳、羽毛球、籃球、散步、單雙杠等,每天運動時間不應少于1h。
5.避免外傷。運動中和生活中應注意避免頸椎受到外傷。
6.其他。不要長時間在空調房,盡量避免冷飲、涼茶等損傷陽氣之品的攝入。運動后不應貪涼。
頸椎病是防治結合的疾病,平時的自我調護有助于防治青少年頸椎病。自我調護可歸納為功能鍛煉和灸法。功能鍛煉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一、二項進行。
1.做“米”字操。以頭為筆,按照順序反復書寫,先寫一橫,頭盡量由左到右劃一橫,頭歸正位;再寫一豎,頭頸盡量向上方拉伸,自上而下劃一豎線,頭歸正位;然后頭頸盡量向左上方拉伸成45°,頭歸正位;同法書寫米字右上點,頭歸正位;頭頸盡量向右上方拉伸,向左下方劃一撇,頭頸歸正位;頭盡量向左前上方拉伸,向右下方劃一捺,恢復頭頸正位。每次書寫5~10個“米”字,動作宜柔和。操后感覺頭頸肩部舒緩輕快為度。每日做1~2次。
2.前俯后仰劃弧線。雙手向下打開盡量往后延伸,同時頭頸部盡量往后延伸,屈膝呈半蹲馬步位,雙手緩慢從后往前劃圓弧線至下腹,同時頭頸部從后位緩慢前屈,直至下頜抵至胸骨上部,直立抬頭,雙手捧氣,從下腹部正中線開始直至頭頂部,雙手打開由上往兩側垂直向下打開,雙手回歸身體雙側下垂位,重復做9次。動作宜柔和,操后感覺頭頸肩部舒緩輕快為度。每日做1~2次。
3.左右旋轉頸部,用手揉按頸部肌肉,能讓頸部緊張的肌肉放松,對頸部有很好的保護作用。每次3~5下,每日做1~2次。
4.課間體操的上肢伸展運動最后一個節拍時,頭配合往后仰。動作宜柔和,操后感覺頭頸肩部舒緩輕快為度。可在自己鍛煉時練習,每日1~2次。
艾灸療法對于體質虛弱、慢性久病最為適宜。陽氣不足的青少年建議輔以灸法治療,每日1次,每次20min,選穴如風門、肺俞、身柱、膏肓、大椎、膈俞、脾俞等。
加強對青少年頸椎病的防病知識的普及,可有效防治該疾病。
[1]孫宇,陳貴存.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M].解放軍醫學雜志,1994,9(2):156.
[2]王遵來,王雷,雷智鋒,等.陽氣理論在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病及治療中的臨床意義探討[J].天津中醫藥,2011,28(5):397-398.
[3]王宇澄.整脊調曲手法對青少年頸椎生理曲度的影響[J].陜西中醫,2013,34(7):892-893.
[4]劉希良,張建華,秦黎紅.不同年齡階段頸椎病臨床研究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08,24(10):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