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在嘉
難忘病例
談醫學生涯中部分難忘病例(四十二)
陳在嘉
患者,男性,29歲(1946年出生),農民。自幼活動時感到心跳“重”,撞擊感,喜下蹲體位,但體力尚未受限。1956年無誘因咯血一次,約2~3口,1957年后多在冬天精神緊張或勞累誘起咯血,量最多一次為鮮血十余口,不伴有呼吸困難,無下肢浮腫。1963年以來常感覺右胸部針刺樣疼痛,向左側臥時覺“心臟不適”。1971年因感冒后上述癥狀加重,不能勝任體力勞動,但能平臥,下肢不腫。曾在哈爾濱第四醫院就診,據稱為心臟病,治療不詳,未見效,遂來京診治,于1975-07-23收入我院。
父母及其家族無類似疾病,父母尚健康,有一姐患“結核性心包炎”,弟死于“急性肝萎縮”。27歲結婚,夫妻不和,無子女。
入院查體:體溫36.9℃,脈搏80次/分,呼吸平靜,血壓右上肢130/70 mmHg(1 mmHg=0.133 kPa),左上肢140/60 mmHg,下肢200/120 mmHg。發育營養中等,無病容,嘴唇、指甲無紫紺,皮膚、鞏膜無黃染,甲狀腺不大,頸靜脈無怒張,右頸部聽到輕度雜音。胸廓前后徑長,呈輕度桶狀,左側胸前壁較右側向前凸起。肺部未聞及啰音。心界向左稍擴大,未觸及震顫,心尖搏動不明顯,劍突下有抬舉感,胸骨中線偏右,劍突偏上有Ⅱ級吹性收縮期雜音,P2=A2,均不亢進,但P2分裂,心律齊,心率80次/分,有水沖脈和射擊音。腹平軟,肝觸診不滿意,脾未及,下肢無可陷性水腫,無杵狀指趾。
實驗室檢查:血、尿、便常規正常。心電圖:竇性心動過速,心率117次/分,左心室肥厚,可疑雙側心室肥厚。X線:心臟相及右側記波:肺內未見實變,主動脈增寬,肺動脈段輕突,心室增大,以左心室為主,記波示心室搏動和主動脈搏動增強,心胸比率0.56,提示先天性心臟病,心底部分流可能性大,主動脈竇瘤破入右心室?動脈導管未閉?不除外有心室水平左至右分流。右心導管檢查:①導管未通過異常通道;②肺動脈血氧含量較右心室者高4.6 ml/dl,說明在肺動脈水平左至右分流,占肺循環63%;③肱動脈血氧飽和度96.6%,說明心臟無右至左分流;④右心室和肺動脈壓重度升高,右心室117.5/10(42.5)mmHg,肺動脈120/72.5(82.5)mmHg,符合先天性心臟病,動脈導管未閉,至重度肺動脈高壓,因臨床活動明顯受限,尚需進一步檢查排除其他可能。放射核素肺掃描:左肺顯影形態完整、放射分布均勻,右肺未顯影,故需除外右肺動脈起源異常或血栓、栓塞疾病。肺功能檢查:肺活量正常,時間肺活量及最大通氣量較正常偏低,通氣功能輕度受損。為排除診斷疑點遂分別行升主動脈和主肺動脈造影。升主動脈造影:主動脈升、弓、降各部及頭臂動脈順序顯影,在主動脈顯影同時,右肺動脈亦顯影,自其后壁發出,右肺動脈發出后肺內支明顯變細扭曲。主動脈升、弓、降各部管壁光滑,升、弓部輕至中度擴張。主肺動脈造影:肺動脈主干,左肺動脈及其分支高度擴張,扭曲,肺動脈主干顯影后于2秒鐘可見其上緣有一顯影缺損區,右肺動脈始終未顯影,主肺動脈壓力110/76(90)mmHg,右心室壓力105/5.3(40)mmHg。經上述造影檢查可以確診右肺動脈異位起源于升主動脈后壁,合并動脈導管未閉,繼發肺動脈高壓。
入院后予患者利血平,雙氫克尿噻等口服,診治過程中經多次內、外、放射科討論,確診后認為有手術適應證,將右肺動脈移植至主肺動脈,結扎未閉動脈導管,手術一次做或分兩次做尚未定,因有重度肺動脈高壓風險極高,將情況告知家屬,家屬對手術既期待又顧慮極大,選擇暫不作手術,于1975-11-18出院,囑注意避免感冒,勿勞累。
右肺動脈異位起源于升主動脈是罕見的先天畸形,右肺動脈起源異常多于左肺動脈者。右肺動脈異位起源于升主動脈者中,僅20%為單獨此畸形,50%合并有動脈導管未閉,其余則合并其他先天畸形。右肺動脈異位起源于主動脈無典型體征,常為
收縮期雜音,時有或時無,極罕有連續性雜音,因動脈扭曲狹窄所致。上世紀70年代尚未開展二維超聲心動圖,現在超聲心動圖廣泛開展,即可憑此為本病作出診斷,但造影、導管等檢查可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判斷手術風險。本先天畸形預后不良,在1歲前死亡約占80%,多死于難治性心力衰竭。生存下來的患者多并發肺動脈高壓,因一側肺動脈起源于主動脈,該側肺接受體循環血流,早期發生肺動脈病變,對側肺接受全部肺循環血流,也發生肺動脈高壓。兩肺病變相似。唯一治療方法早期手術治療,別無他法。也有一些早期手術成功的報道。本例病程已29年,繼發重度肺動脈高壓,風險過高,家屬放棄手術治療。
2014-08-12)
(編輯:許 菁)
100037 北京市,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 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醫院 冠心病診治中心
陳在嘉 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 主要從事冠心病臨床研究 Email:chenzaijia102@126.com
R541.4
C
1000-3614(2015)02-0182-02
10.3969/j.issn.1000-3614.2015.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