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高華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分析
安高華
目的探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方法148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析其臨床特點及治療方法。結果148例患者按照癥狀不同被誤診為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及其他部位疼痛,50%患者心電圖呈現非Q性心肌梗死,97.3%患者出現心肌酶升高現象。采用合理治療后, 患者中治愈116例(78.4%), 死亡32例(21.6%)。結論了解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 采用相關輔助方法進行檢查診斷后進行及時治療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肌酶;心電圖
急性心肌梗死通常是因冠狀動脈斑塊發生破裂, 血栓形成, 使得冠狀動脈產生閉塞性, 血流無法持續而引發, 存在較明顯危害性, 死亡率極高[1], 所以對于疾病進行及時診斷治療可以有效減少死亡率。但是因為20%~30%患者并無較典型臨床癥狀及特征, 從而引發誤診漏診, 錯失最佳治療時機[2]。本文選取148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析其臨床特點并進行治療,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48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其中男102例, 女46例,年齡37~80歲, 平均年齡(72.3±3.6)歲, 其中38~45歲14例,46~60歲42例, >60歲92例。具有冠心病史患者78例, 合并糖尿病史患者16例, 合并腦梗死患者16例。
1.2 臨床表現 本文所選取患者主要臨床表現如下:①消化系統表現:患者中50例存在較為明顯消化系統病變癥狀,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等, 經身體檢查顯示劍突下存在壓痛感, 腹肌緊張。因此被誤診成急性胃炎者20例, 急性胰腺炎者14例, 急性膽囊炎者6例, 胃腸痙攣者6例, 外科急腹癥者4例。②呼吸系統表現:患者中46例存在明顯呼吸系統病變癥狀, 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嗽、喘憋, 有的患者出現呼吸困難。被誤診成支氣管哮喘者20例, 喘息性支氣管炎者17例, 急性支氣管炎者9例。③神經系統表現:患者中有32例出現明顯神經系統癥狀, 主要臨床表現為頭暈、上肢無力麻木、神志不清、嗜睡等。被誤診成腦血管痙攣者12例,腦梗死者8例, 蛛網膜下腔出血者5例, 高血壓腦病者4例,低血糖者3例。④循環系統表現:患者中有26例出現明顯循環衰竭癥狀, 臨床表現為皮膚蒼白、濕冷等。被誤診成體位性暈厥者12例, 急性左心衰者11例, 低血容量克休者3例。⑤異位疼痛表現:患者中20例出現異位疼痛癥狀。按照疼痛位置差異, 被誤診成牙齦炎者12例, 扁桃體炎者8例。
1.3 心電圖及心肌酶譜檢測 患者經心電圖檢查顯示急性Q波性者74例、Q波性心肌梗死者74例。在臨床中非Q波性心肌梗死主要表現為ST段出現較為顯著降低現象, 伴R波呈現進行性下降的ST段抬高, 伴ST段降低的T波倒置、T波電交替、QRS增寬、R波增高等現象。其中頻發性室性早搏者46例, 室性心動過速者24例, 房性早搏者16例, 竇性心動過緩者10例, Ⅰ度房室傳導阻滯7例, Ⅱ度房室傳導阻滯5例, Ⅲ度房室傳導阻滯4例。梗死部位:前間壁并前壁42例, 前間壁、廣泛前壁各36例, 下壁并后壁14例, 下壁、下壁并前間壁各10例。心肌酶譜顯示在148例患者中,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乳酸脫氫酶(LDH)、乳酸脫氫酶同工酶1(LDH1)呈現顯著上升者144例(97.3%)。
1.4 方法 所有患者均及時予以常規治療方法, 臥床休息、吸氧、心電監護等, 并根據患者情況予以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擴張冠狀動脈和營養心肌等藥物治療。分析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本組148例患者經治療, 治愈116例(78.4%), 死亡32 例(21.6%)。
急性心肌梗死在臨床中是較為常見的一類內科病變, 因為患者冠狀動脈突發性呈現完全性閉塞, 使得動脈血供快速下降, 從而患者心肌發生壞死、缺血、損傷現象, 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持續性劇烈心前區疼痛、心電圖變化、血清心肌酶上升等。而且因為此疾病較為快速發病, 癥狀較嚴重, 而且病情變化速度快, 患者預后質量差, 死亡率高, 且此疾病極易使得患者發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等不良癥狀, 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特別在最近這些年, 我國人口老齡化上升較為明顯, 導致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率明顯提高,所以了解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 并制定合理治療方案, 對于改善臨床癥狀, 增加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作用[3]。
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主要臨床特點為:患者若未出現胸痛癥狀, 往往存在既往糖尿病史, 合并末梢神經炎或者心臟自主神經纖維變性斷裂, 其水平明顯降低或完全消失, 導致傳導阻滯現象, 引發疼痛;老年患者極有可能在痛覺神經功能明顯減弱情況下, 使得疼痛閾值明顯提高[4], 或由于冠狀動脈病變呈現嚴重化, 導致側支循環過于豐富, 極易導致局灶性梗死, 引發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癥狀, 其臨床表現有心力衰竭、呼吸困難等, 使得胸痛癥狀被徹底掩蓋, 導致漏診誤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現梗死前, 尤其老年患者存在腦動脈硬化及供血不足癥狀, 在心肌梗死出現時, 存在心律失常或心輸出量減少現象, 腦組織缺血或缺氧, 造成患者出現腦血管病相關臨床癥狀, 如頭昏、頭痛等, 類似于精神行為異常癥狀, 有的還會存在缺血性腦卒中癥狀, 極易誤診成腦血管病。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現異位性疼痛時有可能表現在咽痛、頸痛、牙痛、腹痛與左肩部疼痛等多個部位[5]。有的臂叢神經痛癥狀會放射至下頜部與咽部, 導致牙痛或咽痛癥狀。心臟感覺纖維在進入脊髓以后, 可與上腹部臟器感覺纖維聚合在同一脊髓神經元內, 經過同一途徑進行上傳,心臟感覺沖動在傳入大腦與大腦皮質后會產生腹痛感。而且迷走神經傳入感受器幾乎全部處在心臟后下壁的表面, 心肌出現缺血或缺氧癥狀時, 迷走神經受到刺激, 引發腹痛, 臨床中表現為突發性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等, 極易誤診為急性胃腸炎。
綜上所述, 了解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 可以及時對病變進行準確診斷治療, 具有較高臨床價值。
[1]梅秀娟.26 例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和治療.中國保健營養,2013,13(4):1791.
[2]王建清.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特點分析60例.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15(5):44.
[3]周纓.不同年齡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特點分析.河北醫藥,2010,32(24):56.
[4]關暉勇.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特點分析.醫學信息,2011,24(6):2305.
[5]張嘉寧.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特點分析.中國醫藥導報,2010,7(26):15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2.021
2014-10-30]
466000 河南省周口市中醫院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