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 蔡翠萍 王濟生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臨床分析
馬莉 蔡翠萍 王濟生
目的探討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病因、臨床特點以及診治方法。方法回顧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3例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產褥期5例, 口服避孕藥3例, 出汗、脫水4例, 中耳炎2例、鼻竇炎2例, 貧血3例, 自身免疫性疾病2例, 原因不明2例。CT及顱腦靜脈磁共振成像(MRV)檢查23例, 腦血管造影術(DSA)檢查10例;好轉22例, 死亡1例。結論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多可明確病因, 臨床表現無特異性;MRV是一種安全無創有效的檢查方法;抗凝是治療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首選、有效的治療方法。
靜脈竇;血栓形成;臨床分析
腦靜脈竇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 CVST)是一種臨床較為少見的腦血管疾病, 發病率1.32/1 00 000, 占腦卒中的0.5%[1]。發病原因復雜、多樣, 且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 誤診率高, 如延誤治療, 導致殘疾甚至死亡, 對人體危害較大[2]。其病死率約為9.4%, 致殘率約為9.7%[3]。因此, 應對CVST患者早期明確診斷, 分析病因。現對本院23例CVST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分析本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3例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患者的臨床資料。共23例, 男7例, 女16例, 年齡25~65歲, 平均年齡(39±8)歲。符合標準:頭顱CT或MRI有顱內靜脈竇血栓的直接或間接征象、顱腦MRV或DSA考慮靜脈竇充盈缺損或閉塞或手術明確靜脈竇血栓。
1.2 起病形式和病因 急性起病(≤1周)8例, 亞急性起病(≤1個月)6例, 慢性起病(>1個月)9例。產褥期5例, 口服避孕藥3例, 出汗、脫水4例, 中耳炎2例, 鼻竇炎2例, 血液病3例, 自身免疫性疾病2例, 原因不明2例。
1.3 臨床表現 頭痛、嘔吐8例, 視乳頭水腫4例, 發熱3例,視物不清2例, 腦神經損傷2例, 抽搐3例, 失語1例。
1.4 實驗室檢查 腦脊液壓力>300 mm H2O (1 mm H2O=9.8 Pa)11例, 腦脊液壓力180~300 mm H2O為7例, 顱內壓正常為5例。腦脊液蛋白升高10例, 腦脊液蛋白正常13例, 白細胞增多6例, 白細胞數正常17例。腦脊液涂片及細菌培養均未發現病原菌。
1.5 影像學檢查23例患者均完善顱腦CT平掃, 顱腦核磁共振成像(MRI)及MRV檢查, 其中DSA人數為10例。顱腦CT異常者10例, 皮質水腫為4例, 出血性梗死為2例, 腦出血為2例, 后縱裂池高密度影為1例, 硬膜下出血為1例。顱腦MRI+顱腦MRV檢查:累計上矢狀竇者為10例, 側竇(橫竇或乙狀竇)為8例, 竇匯為2例, 海綿竇為3例, 其中表現多個靜脈竇受累人數為11例, 表現單個靜脈竇受累為12例,16例發現腦實質異常, 腦實質異常患者中發現腦組織彌漫性腫脹為7例, 出血性梗死為5例, 皮層梗死為2例, 硬膜下出血為1例, 蛛網膜下腔出血為1例;10例全腦血管造影術(DSA)檢查患者, 其中核磁與其相符7例, 占70%, DSA主要表現腦動靜脈循環時間延長, 小靜脈迂曲及擴張, 且數目增多明顯, 表現主要為皮層靜脈, 提示建立側枝循環, 大靜脈及靜脈竇充盈缺損, 或顯影不清。
23例患者全部應用甘露醇及甘油氯化鈉脫水降顱壓, 抗凝、擴容、改善腦微循環, 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其中13例給予低分子肝素、華法林抗凝治療, PT國際標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ation rate, INR) 控制在正常值的(30±5)%,4例地塞米松治療,1例在行DSA檢查時發現相應靜脈竇血栓狹窄或閉塞, 顯示造影劑滯留或延遲, 給予局部經靜脈接觸性溶栓治療, 后給予華法林口服。所有病例中好轉22例, 死亡1例。
CVST是有多種原因所致的腦靜脈回流受阻的一組血管性疾病, 病因復雜, 原因多樣, 但80%可找到明確危險因素,如口服避孕藥, 產褥期, 中耳炎或鼻竇炎及血液病, 約20%原因不明[4], 病因可能為血容量減少, 血液濃縮, 血液黏稠及血液處于不同程度高凝狀態, 發病機制分析與血流高凝狀態, 纖溶酶活性降低、內皮細胞損壞、顱高壓增高等導致腦血流量減少、血小板數增加激活凝血系統而形成血栓有關[5,6]。影像學檢查是診斷CVST的主要手段。頭顱CT與頭顱MRI+MRV以及全腦DSA聯合檢查是目前診斷CVST的重要依據。多見于上矢狀竇和橫竇血栓[7,8]。CT主要表現:①彌漫性腦水腫, CT顯示廣泛的腦實質低密度影, 腦室受壓表小, 腦溝與腦裂變窄或消失;②相應的靜脈引流區域出現兩側對稱性或單側性腦梗死灶、出血性梗死或彌漫性出血;MRV、CTV靜脈竇不顯影或顯影;MRI可見受累靜脈竇內異常信號, 腦DSA作為診斷CVST的金標準, 其主要為病變靜脈竇在靜脈期不顯影充盈缺損、靜脈期顯影時間延長(>6 s)、靜脈側支形成[1]。顱內壓升高是診斷CVST的必要條件,腰椎穿刺檢查可證實是否有顱內壓增高存在。近年來D-二聚體檢測逐漸成為排除CVST研究的熱點, 而D-二聚體檢測結果陰性時診斷CVST可能性較小, 目前也可考慮為CVST初篩之一。本組23例均行CT及MRV檢查, CT有陽性表現60.9%, 其中CVST上述典型表現者為17.4%, 顯示廣泛水腫、出血后梗死分別為17.4%、21.7%。MRI均顯示不同部位的顱內靜脈竇的狹窄或閉塞, 其中上矢狀竇為43.5%, 橫竇或乙狀竇為34.8%。本組中1例重癥患者行DSA檢查, 并行局部經靜脈接觸性溶栓, 術后因腦疝死亡。23例患者均行腰椎穿刺, 腦脊液壓力增高者78.3%, 白細胞增多26.2%, 僅有2例D-二聚體檢測結果陽性, 占8.7%。
綜上所述, CVST是一種可預防、可治療的疾病。臨床上CVST患者臨床表現多樣, 警惕感染及妊娠期患者CVST的存在, MRV是一種安全無創的有效的方法, 抗凝是治療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首選、有效的治療方法。
[1]Guenther G, Arauz A.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a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update. Neurologia,2011,26(8):488-498.
[2]孫成梅, 居克舉, 曹化. 產褥期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早期診治. 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48(3):435-436.
[3]Dentali F, Crowther M, Ageno W. Thrombophilic abnormalities, oral contraceptives, and risk of cerebral vein thrombosis: a metaanalysis. Blood,2006,107(7):2766-2773.
[4]李洪軍, 孟萍萍, 張晨. 腦靜脈竇血栓形成的研究. 醫學綜述,2006,12(9):561-563.
[5]李曉明, 魏世輝, 宋鄂. 伴眼部癥狀的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眼科漏診、誤診臨床分析. 眼科新進展,2010,30(2):137.
[6]Azin H, Ashjazadeh N.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linical features, predisposing and prognostic factors. Acta Neurol Taiwan,2008,17(2):82-87.
[7]Tan K, Venketasubramanian N, Hwang CY, et al. My headache does not get better when I lie down: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complicated by venous thrombosis. Headache,2008,48(1):149-152.
[8]王輝, 董萬利, 郭素彥. 腦靜脈竇血栓形成24例分析. 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0,18(2):27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2.042
2014-09-29]
044000 山西省運城市急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