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智
外傷性脾破裂的治療分析
周天智
外傷性脾破裂; 治療
脾臟為一實質(zhì)性器官, 包膜菲薄, 耐拉力極差, 遭外傷暴力時容易破裂, 是腹腔內(nèi)最易因外傷而發(fā)生破裂的器官。外傷脾破裂的治療, 既往鑒于脾破裂出血有致命危險, 手術修補后又可能再出血, 加上對脾臟的功能認識不足, 因而對任何原因所致的不同程度的破裂均一律施行脾切除術。近幾年來隨著對脾臟功能研究的深入, 不斷加深認識, 脾臟除具有免疫功能外, 還有抗感染、抗癌、抗瘧及對血液流變學影響等功能, 脾切除后, 可能發(fā)生免疫缺陷病。脾臟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器官, 為了術后能獲得良好的恢復, 對脾臟損傷的處理已從一律施行切除轉(zhuǎn)變?yōu)楸M量保脾的治療原則。現(xiàn)將本院2008年5月~2014年4月對34例外傷性脾破裂的治療情況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本組34例, 男31例, 女3例;年齡6~65歲。大部分傷后24 h內(nèi)入院。閉合性外傷性脾破裂32例, 其中1例延遲性破裂為男性患者,32歲, 傷后13 d入院。開放性外傷脾破裂2例, 均為男性, 分別為24歲及26歲。
1.2 分級與治療方法 根據(jù)破裂程度按Call和Scheele分級;屬1級3例, 行非手術治療, 其中1例中轉(zhuǎn)手術治療。屬2級19例, 行脾修補6例, 男5例, 女1例, 早期行脾切除13例,男12例, 女1例, 其中4例行脾移植, 全為男性。屬3級11例, 行部分脾切除5例, 男4例, 女1例。全脾切除6例, 并脾移植。屬4級1例, 行全脾切除并脾移植。
1.3 并發(fā)癥 肋骨骨折2例, 空腸破裂1例, 后腹膜血腫2例, 胸腹聯(lián)合傷1例。
1.4 臨床表現(xiàn) 患者傷后一般都有持續(xù)性腹痛, 可局限于左上腹, 如出血較多, 則可引起彌漫性腹痛, 但仍以左上腹較顯著, 有時因血液刺激左側(cè)膈肌, 而有左肩牽涉性痛。患者多在傷后短時間內(nèi)出現(xiàn)急性內(nèi)出血癥狀, 并隨進行性出血而加劇。①查體:可有休克表現(xiàn)。所有患者均有血腹癥:由于患者腹膜對血性腹液刺激反應程度的不同, 腹肌可有輕微的緊張。腹部有輕壓痛、反跳痛, 左肋緣具叩痛, 左肋緣下固定性濁間和局部刺激癥狀更具診斷意義。②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紅細胞和血球壓積降低, 多次檢查逐漸減少者表示腹膜內(nèi)繼續(xù)出血, 早期白細胞可增加。③超聲波檢查:提示脾陰影增大, 或出現(xiàn)不規(guī)則雜波, 腹腔內(nèi)常有游離液體(暗區(qū)), 可提供診斷線索。④胸腹部X光檢查:可發(fā)現(xiàn)肋骨骨折,左胸積液, 反應性胸膜炎, 左膈肌升高, 活動受限。脾影增大。胃大彎呈現(xiàn)鋸齒狀, 胃底與膈間距離增寬, 胃泡向路線移位等, 也有助診斷。⑤腹腔穿刺:簡便易行, 診斷率高。本組患者均能抽到血性不凝固腹液。是關鍵性診斷方式。一般在腹部左上、下象限穿刺。
1.5 診斷方法 根據(jù)外傷史和傷后的臨床表現(xiàn)、詳細體檢、實驗室檢查、X光和超聲波檢查、腹腔穿刺抽液, 對外傷性脾破裂的診斷一般不太困難。遇有可疑病例, 要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血液動力學變化及腹部體征, 包括多次B超及CT檢查等。
本組34例, 非手術治療9例, 其中1例中轉(zhuǎn)手術, 脾修補7例, 脾部分切除5例, 全脾切除20例中11例行自體脾移植。本組無死亡病例, 術后恢復順利, 合并粘連性腸梗阻1例, 經(jīng)手術治愈。
3.1 保脾治療的可能性 脾臟是高度血管化的器官, 生命能力強, 小兒脾動脈及其分支在脾破裂后常易收縮。血管腔內(nèi)形成血栓, 可自行止血, 在臨床上凡屬全身情況穩(wěn)定的,不輕易作剖腹探查術。在臨床嚴密監(jiān)護下進行非手術綜合治療。本組3例,2例痊愈出院,1例中轉(zhuǎn)手術治療。在手術治療方面:因脾臟損傷的裂口多沿橫軸方向, 這與脾血管行走的方向一致。主要血管常未斷裂, 故只要未傷及脾門主要血管, 一般都可施行修補術。仔細探查傷脾情況, 進行清創(chuàng)和必要的止血, 正確對合裂傷創(chuàng)口, 妥善兜底縫合不留殘腔。打結(jié)時在針眼處襯墊大網(wǎng)膜, 松緊適當。本組脾修補7例,術后恢復良好。
3.2 保脾術式的選擇 脾切除后患者終生都暴露在比較高的膿毒癥危險之下。嬰幼兒的危險性最大, 隨著年齡增長危險性逐漸下降, 成年人危險性較小, 人類的脾臟在60歲以后開始復舊。因此, 小兒脾切除后, 免疫功能下降, 發(fā)生嚴重感染的可能性大為增加, 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較成人高。同時脾破裂后, 機體對創(chuàng)傷、失血、麻醉、手術的耐受性也遠不及成人。所以對小兒外傷性脾破裂的治療, 應采用最簡單的術式, 盡可能保留脾臟。①脾修補術:近年來的統(tǒng)計表明,腹部鈍性損傷所致的脾破裂, 多為橫形裂傷, 其損傷范圍很少跨過兩個脾段。所以脾修補縫合術可以安全有效地進行。本組縫合修補7例, 情況多是這樣。其中有2例為多處橫形破裂, 經(jīng)采用圓頭探針與裂口垂直方向, 從一側(cè)脾緣向?qū)?cè)脾緣穿出, 引過7號絲線作2~3排褥式縫合, 兩緣線下各墊一塊游離的大網(wǎng)膜, 打結(jié)時松緊適度。術后恢復順利。脾修補術安全、有效, 為首選術式。②部分脾切除術:分規(guī)則性和不規(guī)則性切除術。規(guī)則性切除較常用于脾臟的良性腫瘤,病灶僅累及脾的一部分節(jié)段者。不規(guī)則性部分脾切除, 適用于外傷性脾破裂的保脾手術。本法不用按脾段范圍切除, 也不必預先結(jié)扎供應脾段的血管, 簡化了手術程序, 縮短了手術時間。本組5例按上法處理, 恢復順利。③粘合止血法和凝固止血法:作者體會較適用于局部淺表裂傷或作脾斷面滲血的止血用。對于活躍的小動脈噴血, 還是以縫扎止血為妥。所有的保脾手術都必須在直視下檢查全脾破裂的傷情, 排除其他臟器損傷出血后, 選擇恰當?shù)男g式。盡量保留原脾組織,以脾修補為首選, 不能修補者盡量選用部分切除術。即使保留少于原脾25%體積的脾組織, 也應爭取。不要以為切脾后還可以作自體脾移植而放寬全脾切除的適應證, 本組全脾切除20例, 占全部病例的59%, 絕大部分患者又屬2、3級傷,雖然大部分是早期處理的患者, 但后期處理又偏重于脾移植而放寬全脾切除的適應證, 應引以為戒。④保留副脾:據(jù)統(tǒng)計30%以上患者有副脾, 通常位于脾門與胰尾之間, 約黃豆大, 易誤認為淋巴結(jié)。多數(shù)學者認為脾切除后, 副脾可代償性肥大, 并能提供某種程度的保護作用和免疫防御功能。故在脾破裂患者需行全脾切除時如有副脾, 必須保留, 以保存一些脾臟功能。本組發(fā)現(xiàn)3例均予保留。
3.3 全脾切除搶救患者中的可行性 脾切除術在臨床已應用400余年, 由于以往對脾切除后暴發(fā)性兇險感染的認識不足, 術后缺乏追蹤觀察。另一方面創(chuàng)傷性脾破裂時, 脾細胞可能發(fā)生腹腔內(nèi)種植和少數(shù)患者可能在副脾代償, 術后可保存一些脾臟功能。因此在數(shù)十年的脾臟損傷處理中, 醫(yī)務人員仍認為成年人的外傷性脾切除術, 是簡單、安全、可行的。本組脾切除20例, 無手術死亡病例。其中9例屬成年人, 術中不切脾移植, 術后恢復順利。未有暴發(fā)性兇險感染發(fā)生。所以對于脾臟的完全性斷離傷, 嚴重碎裂, 無血供的脾臟,有威脅生命的復合傷, 老年人和病理脾, 要果斷的行全脾切除術。
3.4 自體脾移植 全脾切除后同時行脾移植, 以求保存脾臟的抗感染功能。脾移植比較簡單、安全, 容易掌握和推廣。移植后一般要經(jīng)過變性、再生和生長3個階段。5周后與正常脾結(jié)構(gòu)無差異。3~5個月后可恢復脾功能, 在預防暴發(fā)性兇險感染上具有明確的臨床意義, 但其功能遠不如正常脾臟。因此只有在需要全脾切除的前提條件下方考慮脾移植。凡屬病理性脾破裂, 腹腔有嚴重污染, 合并嚴重顱腦、腦外傷、老年患者, 或病情嚴重難以繼續(xù)手術者, 不宜脾移植。脾移植片大小約(2~4)cm×3 cm, 厚0.3~0.5 cm, 移植量為原脾重量的33%, ≥25%, 成人重量約為70 g。本組早期1例患兒, 移植量不夠(約20 g), 手術后抗感染功能差, 較術前易患感冒、肺炎和腸炎。隨著年齡增長而減輕。移植部位, 為大網(wǎng)膜囊內(nèi)的游離緣, 呈U字型排列, 圓針細線固定。術后恢復良好,本組1例并廣泛性腸粘連患者, 松解粘連后, 大網(wǎng)膜短缺,網(wǎng)膜囊辯認困難, 無法行網(wǎng)膜囊內(nèi)移植, 在行空腸折疊、排列時移植于腸系膜間隙中, 術后恢復良好。
3.5 腹腔或脾窩引流 以乳膠雙套管負壓引流為佳。不僅可引腹腔殘留積血, 而且可以觀察手術止血是否徹底。若有繼發(fā)性出血、血壓下降、脈搏細弱快速, 應立即再次手術探查,考慮切除脾臟, 行自體脾移植。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2.056
2014-10-13]
402289 重慶市江津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