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診治血脂異常
楊開燕鐘栩
(甘肅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甘肅蘭州730020)
關鍵詞〔〕血脂異常;中醫
中圖分類號〔〕R259〔
基金項目:2010年度高校碩士生導師科研項目(No.1006-04)
通訊作者:鐘栩(1963-),女,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
第一作者:楊開燕(1983-),女,碩士,住院醫師,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血脂異常是引發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腦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血脂異常的治療除了飲食運動和生活方式干預外,藥物治療占據相當大的比重。但研究顯示,在合并多種疾病或聯合用藥等情況下,存在引發其他疾病等重要不良反應的風險,因此安全性受到質疑〔1〕。中醫學中血脂異常,屬“氣血津液病”范疇,與痰濁、瘀血病證相似。中醫辨證論治、組方配伍的特點能對血脂異常進行多途徑、多靶點、個體化的綜合治療。
1血脂異常的中醫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本病主要由飲食不節、過逸少勞、情志不遂等直接或間接導致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形成痰濕、瘀血等病理產物。
1.1飲食偏差,脾胃失調《素問·通評虛實論》指出的“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景岳全書·濕證論》有云“飲食血氣之病,濕由內而生者也”。飲食失調是膏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脾胃為后天之本,人身全賴飲食滋養,飲食入胃,經脾之散精,肝之疏泄,水谷精微方化為營衛、氣血、津液、精髓等,營衛氣血津液之間也可以互相轉化。若飲食過量,或過食肥甘,水谷精微攝入過多,積聚于體內,遂成膏濁。
1.2久坐少動,好逸惡勞《世補齋醫書》云:“自逸病之不講,而世但知有勞病,不知有逸病。然而逸之為病,正不小也。……安逸所生病,與勞相反。……華元化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則谷氣易消,血脈流利,病不能生,否則五禽之……夫逸之病,脾病也”。久坐少動,好逸惡勞,則氣機不暢,中焦之氣上下斡旋受阻,是血濁形成的又一重要原因。適當的勞作能使脾胃運化有權,增加精微物質的消耗。
1.3情志失調,肝膽不利《素問·舉痛論》曰:“百病生于氣也。”就是針對情志所傷,影響氣機的調暢而言。氣機疏泄失常,肝膽氣機郁滯;或者中焦氣機壅滯導致土壅木郁,由脾胃而累及肝膽導致氣滯血瘀。
1.4年老體衰,腎氣不足腎為先天之本,“腎者水臟,主津液”,對體內水液的潴留、分布與排泄起重要作用。《素問 逆調論》謂:腎之精氣衰弱,腎陰不足則虛火內生并灼津,煉液為痰,清從濁化,脂濁停留,蓄積于體內;腎陽虛衰則失于溫煦,膏脂不化,生成痰濁,導致血脂異常。
2血脂異常中醫藥治療
血脂異常的發生、進展、轉歸、預后都是整體狀態失衡所引發的指標異常,因此治療上立足于辨證論治,注重整體調理,并針對不同的個體,不同病程過程中的不同證候表現,靈活巧妙處方用藥,充分體現個體化診療的優勢,發揮中藥輔助調節血糖、血壓,改善血液流變學等作用。
2.1血脂異常的中醫辨證治療研究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目前對于血脂異常的辨證分型較多。陳可冀〔2〕將高脂血癥分為四型:痰濁中阻型,藥用二陳湯加味;肝郁脾虛型,治以逍遙散加減;肝腎陰虛型,方用杞菊地黃丸加味;氣滯血瘀型,藥用血府逐瘀湯加味。吳葆良〔3〕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將本病也分為四型:痰濁型,藥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合失笑散;肝腎陰虛型,藥用杞菊地黃丸合二至丸;脾腎陽虛型,藥用金匱腎氣丸合理中丸;氣滯血瘀型,藥用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湯。楊堅毅〔4〕將本病辨證分為六型:肝陽痰火型,選用天麻鉤藤飲、清氣化痰丸、鎮肝熄風湯化裁;痰滯瘀阻型,選用大黃蟲丸、滌痰湯化裁;痰濕內阻型,選用七味白術散、平胃散、溫膽湯等化裁;氣虛血瘀型,選用補陽還五湯化裁;肝腎陰虛型,選用杞菊地黃湯、左歸丸化裁;脾腎陽虛型,選用附子理中湯、實脾飲、濟生腎氣丸化裁等。根據血脂異常病因病機,結合古書和前人的研究,血脂異常分為以下證型:
2.1.1食滯胃腸證癥見:體胖,正常或消瘦,脘腹脹悶不舒,或無明顯不適,只有血脂異常,舌苔厚膩,脈滑或沉實。治則:健脾和胃,消食降脂。方選:六磨湯、保和丸等。藥用:大黃、枳實、山楂、神曲、半夏、茯苓、白術、陳皮、山藥等。
2.1.2痰濁阻遏證癥見:身重肢倦,頭重如裹,不思飲食,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黃厚膩,脈沉滑。患者血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明顯高。治宜健脾化痰。方選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二陳湯加減治療。藥用半夏、茯苓、陳皮、山楂、白術、澤瀉、丹參、決明子等。
2.1.3肝腎陰虛證癥見:頭暈眼花,失眠健忘,形體消瘦,五心煩熱等,舌紅少苔,脈弦細數。治宜養陰增液、滋陰降火,方選杞菊地黃湯,一貫煎、七寶美髯丹等加減。藥用何首烏、當歸、枸杞子、山藥、麥門冬、生地黃、沙參、澤瀉、決明子、荷葉等。
2.1.4脾腎陽虛證癥見:面色淡白,形寒肢冷,面肢水腫,舌質淡嫩,苔白,脈沉細。方選濟生腎氣丸、理中湯、苓桂術甘湯等加減。藥用車前子、牛膝、肉桂、附片、山藥、茯苓、澤瀉、山楂、何首烏、女貞子、菟絲子、杜仲等。
2.1.5氣滯血瘀證癥見:胸悶氣短,胸脅刺痛,肢體麻木,舌質紫暗,有瘀點或瘀斑,脈沉澀。患者血TG和LDL-C水平明顯高。治宜理氣活血。方選大柴胡湯、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加減。藥用柴胡、茵陳、白芍、郁金、枳實、桃仁、紅花、山楂、大黃等。
2.2降脂驗方的研究現代醫家對于高脂血癥的臨床及實驗研究也取得很大進展,楊秀捷等〔5〕從脾論治臨床觀察高脂血癥60例,采用健脾降濁方(黨參12 g、白術12 g、茯苓12 g、陳皮12 g、半夏12 g、姜黃12 g)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并有相當好的調脂作用。李恩慶等〔6〕用補腎降脂方(熟地黃20 g、山茱英10 g、山藥15 g、生山植20 g、何首烏10 g、大黃10 g、丹參20 g)治療110例血脂異常患者,治療后血漿TC、TG、LDL-C水平明顯降低,而載脂蛋白(apo)A、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明顯升高,AapoB治療前后基本無變化(P>0.05)。錢亞玲〔7〕用疏肝降脂方(柴胡10 g、郁金12 g、何首烏15 g、茵陳15 g、澤瀉15 g、山楂15 g、虎杖15等)治療高脂血癥79例,可降低患者TC、TG、LDL-C水平,升高HDL-C、ApoB水平,有效率達95.2%,優于陽性對照藥辛伐他汀。王壽海等〔8〕用溫陽益氣降脂湯(黑附片20 g,太子參、茯苓、白術、山楂、何首烏、當歸各15 g柴胡10 g等)治療高脂血癥86例,總有效率95.7%,優于陽性對照藥洛伐他汀。
2.3降脂單味藥及其提取物的研究紅曲是目前研究最深、應用最廣的中藥降脂藥。《新安醫籍叢刊·聊復集》言:“色赤入血分,行滯血,下水谷,并入脾胃,為消導之藥。”翟鵬貴等〔9〕通過對中藥紅曲復方制劑降脂作用的實驗研究發現,可有效控制并降低血脂水平,其作用是通過抑制羥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的活性來影響血脂代謝。山楂及其提取物、山里紅水浸膏能顯著降低血清TC含量,增加HDL-C、HDL2-C、HDL3-C濃度,其作用可能是通過提高血清中HDL及其亞組分濃度,增加TC的排泄有關〔10〕。山楂及山楂黃酮也能顯著降低血清和肝臟丙二醛(MDA)含量,增強紅細胞和肝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同時增強全血谷胱甘肽還原酶(GSH-Px)活性。山楂可能還具有抑制β-羥基β-甲基戊二酸輔酶 A 還原酶的活性,從而抑制內源性TC的合成,清除外周組織中過多的TC,從而改善體內的脂質代謝。決明子的有效成分蒽醌類化合物和蛋白質類,皆可降低高脂血癥大鼠的TC,TG 和LDL-C水平〔11〕。何首烏能明顯降低高脂大鼠血TC、TG、β-脂蛋白含量,升高HDL含量及HDL/TC比值,抑制TC在腸道的吸收并促進TC的代謝,阻止TC在肝內的沉積〔12〕。荷葉煎劑能使血脂異常大鼠TC、TG下降,對HDL-C無明顯影響,同時能降低血黏度、血細胞比容,改善血流狀態〔13〕。膳食纖維(DF),能吸附腸腔內膽汁酸,減少其重吸收,增加糞便排泄,阻斷膽汁酸腸肝循環〔14〕。DF的發酵產物短鏈脂肪酸影響肝臟脂質合成,使肝臟TC合成不足以補償膽酸分泌的增加,減少脂肪酸的合成,并降低胰島素對TC合成的刺激,增加血漿TC的清除。使肝臟中膽固醇7α-羥化酶和卵磷脂膽固醇脂酰轉移酶(LCAT)活力顯著升高,降低膽固醇合成的關鍵酶HMG-CoA還原酶的活力,從而影響血脂的變化。虎杖含蒽醌化合物和黃酮,具有降血脂、抗氧化、防治心臟病等作用〔15〕。臨床常用單味中藥還有:澤瀉、大黃、茵陳、女貞子、姜黃、蒲黃、銀杏葉、丹參、柴胡等。
遲家敏等〔16〕將具有降脂作用的中藥分為以下五類:①益氣養陰類:人參、靈芝、枸杞、首烏等。這類中藥適用于氣陰兩虛型患者。②利濕化痰類:茵陳、瓜蔞、桔梗、澤瀉等。這類中藥適用于痰濕中阻型患者。③行氣消導類:薤白、荷葉、郁金、陳皮、山楂等。這類中藥主要適用于氣機不暢,食積不化型患者。④活血化瘀類:丹參、紅花、赤芍、桃仁等。這類中藥適用于瘀血阻絡型患者。⑤清熱瀉火類:大黃、決明子、桑葉、菊花等。這類中藥適用于內熱偏盛型患者。
2.4降脂中藥復方制劑的研究目前,治療血脂異常的復方中藥品種很多,其組方各有側重,有補益肝腎、健脾化濁、理氣消導、除濕祛痰、瀉熱通便、活血化瘀等功效。
血脂康:主要成分為紅曲,其功效除濕祛痰,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用于脾虛痰瘀阻滯證的氣短、乏力、頭暈、頭疼、胸悶、腹脹、食少納呆等;也可用于由高脂血癥及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心腦血管疾病的輔助治療。張開鳳等〔17〕通過對不同劑量血脂康治療老年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臨床研究發現,血脂康不僅有降脂作用,還可消退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減輕炎癥反應,穩定斑塊作用。
降脂寧:主要成分為山楂、何首烏等,其功效降血脂,軟化血管。用于增強冠狀動脈血液循環、抗心律失常及高脂血癥。降脂寧提取物及其分離部位對高脂血癥大鼠有調節血脂、保護血管內皮和抗脂質過氧化作用,且兩者作用具有等效性〔18〕。
調脂片:主要成分為首烏、決明子、茵陳、水蛭、山楂、大黃等,其功效滋腎清肝、化痰祛瘀。用于證屬肝腎陰虛、痰瘀內阻的原發性高脂血癥。薛鑄等〔19〕觀察益壽調脂片對90例頸動脈粥樣硬化癥患者血脂、自由基的影響,發現該藥具有降脂、升高SOD活性和NO濃度,降低MDA的作用。
脂清膠囊:主要成分為紅參、首烏、大黃、柴胡等,其功效為滋補肝腎,活血化瘀,用于肝腎陰虛所致高脂血癥。蔡萍等〔20〕研究表明該藥能降低高脂血癥大鼠的血脂水平,預防高脂血癥的發生發展,調節和改善自由基代謝平衡。
脂必妥:主要成分為紅曲,其功效健脾消食,除濕祛痰,活血化瘀。用于脾虛痰瘀阻滯所致氣短、乏力、頭暈、胸悶、腹脹、食少納呆等;也用于高脂血癥及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其他心腦血管疾病的輔助治療。黃南〔21〕對65例高脂血癥患者口服脂必妥片,服藥后8 w和半年,TC、TG、HDL-C、LDL-C總有效率分別為85%和95%,86.15%和93.85%,83.33%和91.67%,80%和100%,治療半年總有效率優于治療8 w,無明顯不良反應。
臨床上還有數種復方中藥,如降脂靈分散片(何首烏、決明子、山楂、黃精、枸杞子),荷丹片(荷葉、番瀉葉、丹參、山楂、補骨脂),脂可清膠囊(山楂、茵陳蒿、大黃。木香等)等。總之,結合西醫辨病進行中醫辨證用藥,可以獲得更好的臨床效果。
3針灸治療血脂異常
早在50年代,國內就有針灸治療高脂血癥的報道。近年來針灸治療高脂血癥治療的相關臨床研究越來越多。療法包括毫針,艾灸,電針,磁化針,穴位注射,穴位埋線,穴位敷貼等。根據中醫經絡理論,選穴多用內關、足三里、三陰交、豐隆、中脘、天樞、曲澤和梁丘、氣海等穴。劉志誠等〔22〕認為,針灸可以通過增強交感神經功能,提高血中的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水平,激活細胞膜上腺苷酸環化酶,使細胞內cAMP增加,產生加強脂肪分解的效應,消耗過多體脂,達到降脂作用。李忠仁等〔23〕認為,針灸通過調節體內特定的受體和肝臟脂質代謝的合成、釋放及血漿脂質清除速度之間的關系,起到降脂作用。許玉民〔24〕認為,針刺足三里等穴有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使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增強,加速機體對沉積的脂質的吸收。而穴位埋線可達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陰陽、扶正祛邪的目的。
4展望
通過對中醫降脂優勢的不斷認識,人們越來越重視中醫中藥降脂的臨床應用。但目前研究尚存在臨床試驗缺乏多中心、大樣本的嚴格隨機對照研究。因此,必須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利用現代實驗室檢測和統計方法等手段進行深入研究,為中醫藥治療血脂異常提供科學依據。
5參考文獻
1Search Collaborative Group.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additional reductions in cholesterol and homocysteine(SEARCH)Collaborative Group.Intensive lowering of LDL cholesterol with 80 mg versus 20 mg simvastatin daily in 12,064 survivor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a double-blind randomized〔J〕.Lancet,2010;376(9753):1658-69.
2陳可冀.實用中西醫結合內科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9:1278-86.
3吳葆良.高脂蛋白血癥的中醫分型論治〔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22(4):60-1.
4楊堅毅.老年高脂血癥辨治經驗〔J〕.中醫雜志,2001;42(9):529-30.
5楊秀捷,張晨,趙冰.從脾論治高脂血癥60例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2006;25(1):11-3.
6李恩慶,饞曉輝.補腎降脂方治療血脂異常55例〔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6;12(3):211-21.
7錢亞玲.疏肝降脂方治療高血脂癥的臨床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1;8(5):44-5.
8王壽海,董學芳.溫陽益氣降脂湯治療高脂血癥86例〔J〕.陜西中醫,2012;33(2):178-9.
9翟鵬貴,趙珺彥,周大興,等.中藥紅曲復方制劑降脂作用的實驗研究〔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6(1):70-2.
10田代華,王新陸,曾鳳英,等.實用中藥辭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39-40.
11李續娥,郭寶江.決明子蛋白質和蒽醌苷對高脂血癥大鼠血脂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02;27(5):374-5.
12宋士軍.何首烏對實驗性血脂異常作用的研究〔J〕.河北中醫藥學報,2003;18(14):27.
13陶波,帥景賢,吳鳳蓮.荷葉水煎劑對血脂異常大鼠血脂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中醫藥學報,2000;28(6):55-6.
14Gallaher DD,Locket PL,Gallaher CM.Bile acid metabolism in rats fed two levels of corn oil and brans of oat,rye and barley and sugar beet fiber〔J〕.J Nutr,1992;122(3):473-81.
15潘明新,王曉陽.虎杖的化學成分及其藥理作用〔J〕.中草藥,2000;23(1):35-6.
16遲家敏,孫美珍,黎健,等.實用血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477-85.
17張開鳳,李婉兒,鐘鳳芳.不同劑量血脂康治療老年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臨床研究〔J〕.現代實用醫學,2012;24(1):39-41.
18Yang Y,Liu B,Bi LF,etal.Effects of Jiangzhining on blood lipid regulation and anti-oxidation in hyperlipidemic rats〔J〕.CJTCMP,2009;24(5):647-9.
19薛鑄,鄭士富,張榮華,等.益壽調脂片對頸動脈硬化癥血脂和自由基的干預作用研究〔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1):51-3.
20蔡萍,蔡光先,莫韋浩,等.脂清膠囊對實驗性大鼠的降脂保肝作用〔J〕.中國中醫急癥,2011;20(7):1088-9.
21黃南.脂必妥片治療高脂血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2):657-8.
22劉志誠,孫鳳崛,申冬珠,等.從植物神經功能和血漿環核營酸含量的變化觀察針灸減肥作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1;11(2):83-5.
23李忠仁,陳念祖,王肖景.針刺治療中風血脂異常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1988;8(4):28-9.
24許玉民.針刺對缺血性中風血脂變化的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1992;11(2):13-5.
〔2013-11-07修回〕
(編輯安冉冉/曹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