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層CT多平面重組在寰樞椎骨折診斷中的價值
翟美玲葉薇錢占華王予生白榮杰
(北京積水潭醫院放射科,北京100035)
關鍵詞〔〕寰樞椎;骨折;體層攝影術,Χ線計算機; 圖像處理
中圖分類號〔〕R69〔
通訊作者:白榮杰(1964-),男,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影像技術研究。
第一作者:翟美玲(1964-),女,技師,主要從事影像技術研究。
寰樞椎解剖結構復雜,普通X線平片常常難以達到診斷的目的,常規CT診斷寰樞椎損傷也有一定難度。多層CT多平面重組(MPR)圖像直接用于診斷的前提是圖像質量及診斷符合率不低于直接掃描圖像。本研究在多層CT掃描的基礎上,利用多向調整MPR獲得軸面、冠狀面和矢狀面的寰樞關節斷層圖像,使寰樞椎成像更加清晰,為臨床判斷寰樞椎骨折部位、程度以及是否伴有脫位等提供重要信息。筆者旨在探討多層螺旋CT(MSCT)后處理技術在寰樞椎骨折診斷中的價值,為臨床提供重要的影像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搜集我院2009年12月至2014年4月經手術證實寰樞椎骨折患者44例,其中男34 例,女10 例,年齡55~79〔平均(61.2±6.1)〕歲。全組患者均進行64層CT各向同性平掃。
1.2影像學檢查方法
1.2.1掃描及圖像后處理設備掃描采用Toshiba Aquilion 64層CT掃描機,數據輸入工作站(Alatoview 1.42),在工作站進行圖像重建。采用各向同性的掃描參數,120 kV,300 mA,視野(FOV)310 mm ×310 mm,矩陣512×512,螺距1.0,層厚0.5 mm、120 kV、200~350 mA ;有效層厚3.2 mm ,重建間隔1.6 mm,標準重建算法及濾過算法。行橫斷面螺旋平掃,掃描范圍包括自顱底至第4頸椎。
1.2.2重組參數與后處理方法(1)重組參數:層厚0.4 mm或0.5 mm,重組間隔50%,軟組織算法或骨算法重組。(2)后處理方法:先對直接掃描橫斷圖像進行常規冠狀、矢狀及橫斷面MPR重組。橫斷面MPR與寰樞關節和齒突同時重組,然后進行MPR多向調整以獲取寰樞關節的多平面重組圖像。在矢狀和橫斷面MPR上調整重組基線的旋轉方向,直至獲得與寰樞關節平行的冠狀面MPR圖像;在冠狀和矢狀面上調整重組基線的旋轉方向,直至獲得與齒突平行的矢狀面MPR圖像。
2結果
2.1骨折部位44例寰樞椎骨折脫位患者中,10例寰椎骨折,其中寰椎后弓骨折2例,寰椎側塊骨折2例,寰椎前弓骨折4例,Jefferson 骨折,即寰椎前后兩弓與其兩個側塊連接處骨折2例,其中伴橫韌帶撕裂6例;寰樞關節脫位16例,10例為寰樞關節前單純脫位即寰椎前脫位不伴齒突骨折,其中6例寰樞椎旋轉脫位伴橫韌帶損傷,其中4例為右旋,2例左旋,均不伴有椎體的骨折或脫位; 樞椎椎體骨折4例;樞椎齒突骨折6例,樞椎椎弓骨折8例;
2.2MSCT后處理評價通過MSCT的MRP矢狀位重建后測量寰齒前間隙,正常情況下寰齒間隙不超過3 mm ,本文測量以>3 mm 作為提示橫韌帶斷裂征象,44例寰樞椎骨折患者中,6例表現橫韌帶損傷,其寰齒前間隙均明顯增大>3 mm。本組6例齒狀突骨折前脫位橫軸位顯示不佳,且寰齒前間隙<3 mm,經MPR后處理矢狀位可清晰顯示。而寰椎前后弓骨折在軸位顯示更清晰。 MSCT橫軸位所觀測的椎體旋轉程度僅限于判斷有無寰椎旋轉脫位,但無法判斷樞椎椎體骨折的類型與程度,而MPR 后處理可以從不同方向顯示寰樞椎椎體骨折部位,既可明確寰樞椎骨折脫位的部位,又可避免對患者行過多檢查,導致病情加重,為寰樞椎損傷首選檢查。
3討論
寰樞椎骨折是脊柱創傷中較為特殊的一種類型,多屬不穩定骨折,以往該部位創傷的診斷依靠X線平片,因該部位解剖結構復雜,X線平片發生重疊較多影響診斷,對于寰樞椎損傷的細微結構的變化無法顯示〔1,2〕。MSCT掃描速度快,這樣就使薄層及大范圍掃描成為現實,同時采用各向同性掃描和重組參數后,MPR圖像可達到各向同性,因而矢狀面和冠狀面MPR圖像與直接掃描的橫斷圖像具有相同圖像質量〔3,4〕。
3.1MSCT對橫韌帶損傷的價值橫韌帶附著于寰椎兩側塊前方,并與其前弓共同構成骨纖維結構,限制齒狀突過度活動,保持寰樞椎穩定。當頭顱部突然屈曲作用時,頭部的動能大部分集中在橫韌帶上,齒狀突恰在其中央部,可造成橫韌帶斷裂〔5〕。MSCT多平面重組圖像,既彌補了X線難以顯示寰樞椎的細微結構,又可補充傳統CT不能立體顯示骨折的缺陷。本組44例寰樞椎骨折患者中,6例存在橫韌帶撕裂征象,一般認為寰齒間距增大至3~5 mm,常提示有橫韌帶撕裂〔5〕。本組病例中,MSCT提示其寰齒前間隙均超過3 mm,其中4例可以發現寰椎側塊內側緣撕脫骨折(相當于橫韌帶附著處),這是橫韌帶撕裂的直接征象,2例為寰椎Jefferson 骨折,由于其前后弓及左右側塊均存在骨折,其橫韌帶附著處必然斷裂。MSCT 掃描不僅能進一步了解寰樞區損傷細微結構的變化,而且可直接提示橫韌帶撕裂征象,反映寰樞椎骨折的不穩定性。
3.2MSCT對寰椎關節脫位的價值寰樞關節脫位臨床分為單純的寰椎前脫位,合并齒狀突骨折脫位及外傷后出現的寰樞椎旋轉半脫位〔5,6〕。普通X線張口位下表現為樞椎齒狀突與寰椎兩側側塊間距不對稱。如果病人依從性欠佳,可使投影位置偏斜,也可引起兩者間隙不等寬,不能滿意顯示該區解剖結構。MSCT的MPR對水平方向的骨折、骨折碎片入椎管、椎體滑脫移位、成角畸形均可清晰顯示。本研究表明,MSCT橫軸位圖像,可準確判斷其旋轉程度和方向,并結合矢、冠狀重建觀察寰齒前間隙與側間隙。本研究提示橫韌帶無損傷,寰齒側間隙與椎體旋轉脫位方向一致,即旋轉脫位方向的寰齒間隙明顯小于對側。
3.3MSCT對寰樞椎椎體骨折的價值CT 能清楚顯示骨折部位和脫位方向以及對椎管、脊髓、椎間盤、神經根的受損情況〔6〕。本研究通過MSCT矢狀及冠狀重建可顯示樞椎椎體骨折的部位。樞椎椎體骨折的部位位于齒狀突基底部和雙側椎弓根之間,為齒狀突型骨折。齒突是維系寰樞椎穩定和運動功能最重要的骨性中軸結構,一旦骨折將累及寰椎引起急性或遲發性頸髓壓迫并危及生命〔4~6〕。以往X線是診斷齒突骨折的主要手段和依據,可顯示齒狀突骨折的移位和成角,通過MSCT后處理矢狀重組后,6例均顯示齒狀突前移位伴有寰齒前間隙狹窄,其中2例冠狀重建可顯示齒狀突側方成角,致寰齒側方間隙狹窄。
綜上所述,MSCT后處理成像不僅可以滿意的顯示寰樞椎椎體骨折的形態特征,而且可以從不同方向顯示寰樞椎椎體骨折部位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對寰樞椎椎體骨折的術前診斷和術后隨訪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因此,多層CT多平面重組為寰樞椎骨折的診斷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方法,為臨床制訂治療方案提供可靠依據,并可作為外科手術治療后的隨訪檢查手段之一。
4參考文獻
1Flohr TG,Schaller S,Stierstorfer K,etal. Multi-detector row CT systems and image-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Review)〔J〕. Radiology,2005;235(3):756-73.
2陳海松,柳澄,陳青華.64層CT多向調整多平面重組診斷長骨病變的價值〔J〕. 中華放射學雜志,2006;40(2):204-7.
3Mulkens TH,Bellinck P,Baeyaert M,etal.Use of an automatic exposure control mechanism for dose optimization in multi-detector row CT examinations:clinical evaluation〔J〕. Radiology,2005;237(1):213-23.
4Hu H,He HD,Foley WD,etal. Four multidetector-row helical CT:image quality and volume coverage speed〔J〕. Radiology,2000;215(1):552-621.
5Hogan GJ,Mirvis SE,Shanmuganathan K,etal. Exclusion of unstable cervical spine injury in obtunded patients with blunt trauma:is MR imaging needed when multi-detector row CT findings are normal〔J〕.Radiology,2005;237(1):106-13.
6Cody DD,Stevens DM,Ginsberg LE.Multi-detector row CT artifacts that mimic disease〔J〕.Radiology,2005;236(3):756-61.
〔2013-05-17修回〕
(編輯袁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