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徐珊珊,許亞瓊,陳 茜 ,李雪萍,魏會彥
(1.河南科技大學a.林學院;b.建筑學院,河南洛陽 4 71023;2.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北京 1 00091)
高校綠地系統,特別是綜合性大學校園綠地系統的類型十分豐富,不僅包括居住綠地和道路綠地等附屬綠地,還包括少量的公園綠地 (小游園)、生產綠地 (教學用實驗田地)、其他綠地等。因此,高校校園綠地很難準確的歸類于單一綠地類型,更像是一個城市綠地系統的縮影,是城市綠地系統中一個比較特殊的組成部分[1]。近年來,伴隨著高等教育的高速發展,中國高校校園規模及數量也在急劇增長。隨著招生數量的激增,大學校園占地面積不斷擴大,不少地方還建起了大學城。
然而,在大學積極興建的過程中,校園綠地系統改建,及重新規劃中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校園綠地系統空間布局不合理,綠地功能不完善;植物種類單調、對鄉土樹種應用不足、綠地群落結構缺乏層次;園林景觀缺乏校園特色、缺乏人文意境;硬質鋪裝過多、盲目建設草坪等。這與現代高等教育理念及城市環境建設不相適應,需要加快科學研究步伐,更新規劃理念,從根本上提高校園綠地系統建設水平。本研究以河南科技大學開元校區為例,從景觀生態學角度分析其綠地系統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和修建方案[2]。
河南科技大學位于美麗的中原古都洛陽,占地面積約228 hm2,校園綠化體系以圍繞“方城”的水環島為核心,結合西南兩側的體育運動綠地,道路廣場綠化以及校園外圍的林地,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校園公共綠化網絡,進而延伸滲透至建筑群、庭院內部,使得建筑群嵌入這一綠化網絡之中,強調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的緊密結合,強調綠化水系對校園的生態意義[3]。通過實地調查發現,開元校區現有各類主要植物共37科、55屬、70余種,木本常綠植物23種,木本落葉植物38種,常綠、落葉樹種比例約為1∶2,綠地率達62.7%,綠化覆蓋率達76.5%。
分別從構成綠地系統結構分析指標體系的景觀單元比率、景觀多樣性指數、斑塊形狀指數 (S)、斑塊最小距離指數、斑塊密度、廊道密度6個指數對整個校園綠地系統進行分析[4-7]。
校園綠地系統主要由綠地斑塊和綠地廊道共同組成,所以以上6個指標又可以分為作用于綠地景觀整體 (景觀單元比率)、綠地斑塊 (景觀多樣性指數、斑塊形狀指數、斑塊最小距離指數、斑塊密度)和綠地廊道 (廊道密度)3方面的具體指標。
通過2014年8月18日的遙感衛星影像地圖對校園綠地系統數據進行分析,并采用autoCAD2010軟件的矢量化處理功能和實地調查等方法,獲得開元校區綠地系統數據信息。結果顯示,河南科技大學開元校區總面積約為1.83 hm2(除家屬區及新區醫院),校區景觀主要由建筑、道路、綠地和水體4種景觀組成單元共同構成;其中綠地總面積約為1.40 hm2,占校區面積的76.50%,說明綠地景觀單元在整個校區景觀中比例較大,地位較為重要,有利于景觀生態的維護,生態效益較好,環境質量優良,有利于師生身心健康發展。
開元新校區綠地系統由斑塊綠地和廊道綠地共同組成,其中綠地斑塊構成了校區的總體空間布局,形成了綠地包圍建筑空間的森林校園格局。
校區內各種綠地斑塊共33塊;各綠地景觀斑塊多樣性指數為2.61,略低于其最大值3.50(公園綠地格局指標參考值)[8],表明校區內綠地景觀種類相對較為豐富;綠地斑塊的最小距離指數為0.24,表明綠地斑塊在空間上呈隨機分布,綠地建設規劃性小,大部分是在原有地貌的基礎上進行粗放式綠化,缺乏細節設計,系統性不強[7];綠地斑塊形狀指數1.00<S<2.00的斑塊有28個,2.00<S斑塊有5個,其中斑塊形狀指數最大值為3.94,最小值為1.10,平均值為1.55,表明斑塊的形狀大都較工整,設計較為簡單、單一,各綠地斑塊間的聯系性較差,不利于后續景觀多樣性的建立,難以形成特色景觀[9];綠地斑塊密度為23.63個·km-2,數值相對較小,表明斑塊的破碎化程度較低,綠地斑塊單元較大,綠地斑塊單元功能較豐富,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10]。
根據校區實地調查數據分析,導致以上結果的原因主要有:綠地斑塊內的植物群落全為人工栽植,多為成片單一的喬灌木林,群落結構簡單;校區內植物種類較少,斑塊之間種類大多類似,沒有特色;主要樹種為法國梧桐 (Platanus acerifolia)、紫葉李 (Prunus cerasifera)、四季桂 (Osmanthus fragrans)、大葉女貞 (Ligustrum compactum)、紅葉石 楠 (Photinia serrulata)、元 寶 楓 (Acer truncatum)、雞爪槭 (Acer palmatum Thunb.var.palmatum)、日本晚櫻 (Prunus lannesiana)等當地常見綠化樹種。
綠地斑塊之間主要由道路廊道和水系廊道連接,共同構成整個校園的綠地系統,廊道中土壤的性質對于景觀的生態功能影響很大[11]。
校區內機動車主干道基本呈一方形環路,圍繞中心綠化水系展開;支路以環狀、支狀延伸至各組團內部;水系廊道則以琴湖為中心貫穿校區東西方向。其中道路廊道總長度9.84 km(主要為校區內主干道,次級干道),水系廊道總長度2.26 km(不包含北側水系二期工程部分),廊道密度為6.61 km·km-2。廊道以硬質地面為主,綠地之間缺少一定的綠色廊道相連,不利于各綠地斑塊間的物種交流,由于道路布局樣式基本雷同,道路之間景觀視覺變化較小[12]。
根據實地調查,校區內行道樹植物只有法國梧桐 (Platanus acerifolia)、雪松 (Cedrus deodara)、大葉女貞 (Ligustrum compactum)和香樟(Cinnamonum campora),且重復出現,缺少特色和統一規劃設計,而分車綠帶基本上也都是以紅葉石楠 (Photinia serrulata)、紫 葉 小 檗 (Berberis thunbergii cv.atropurpurea)、小葉女貞 (Ligustrum quihou i)為綠籬,紅花酢漿草 (Oxalis rubra)為地被,紫葉李 (Prunus cerasifera)、紫葉碧桃(Amygdalus persica f.atropurpurea)為灌木層的傳統式綠化形式,樹種單一,景觀季相變化不明顯,缺乏豐富性和多樣性;水系廊道是整個校區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師生進行休閑娛樂活動的主要去處,其景觀豐富度相對較高,只是廊道長度相對較短,景觀聯系度相對較差。
從調查結可以看出,河南科技大學開元校區植物種類和綠地系統結構存在以下亟待解決的問題:校區內植物種類較少,大都是當地常見綠化樹種,幾乎沒有特色樹種;綠地景觀缺乏層次性,大面積的綠地斑塊基本上都是簡單的純林相間種植,有的甚至是大面積的荒地或閑置用地 (占綠地面積的30%),植物群落的防御穩定性較弱,綠地景觀存在很大的退化隱患;綠地斑塊在空間上呈隨機分布狀態,缺乏細節設計和統一規劃設計,基本上都是原地貌基礎上的粗放式、簡單臨時性綠化;綠地景觀系統中,各綠地斑塊間在面積比例關系上相差較大;斑塊的形狀較為簡單、工整,不利于后續景觀多樣性的演替發展;道路廊道密度較小,道路綠化樹種單一,景觀枯燥,缺乏豐富性和多樣性;水系廊道缺乏聯通性。
針對上述問題,首先,加強校區綠地系統的統一規劃建設。從校區整體出發,合理規劃,注重人性化理念的體現,打造生態性景觀格局;在景觀設計地域性展現的基礎上注重植物景觀的重要性,突出高校獨特文化,彰顯洛陽地域特色,形成生態、藝術、經濟、科學的校園生態綠色景觀。其次,豐富植物群落結構。結合現有綠化情況,對成片純林及大面積的閑置用地進行優化改造,增加一些夏、秋季開花的小灌木及常綠地被植物種類,增加空間立體復層結構,對于改善校園環境質量和為師生提供游憩場所都有重要意義。最后,增加綠色廊道的生態功能及規模。提高綠地景觀的連接度及景觀多樣性,并通過綠地廊道界定校區空間,形成特色鮮明且景觀結構穩定的校園綠地系統結構。
[1] 王保忠,王彩霞,何平,等.城市綠地研究綜述 [J].城市規劃學刊,2004(2):62-68.
[2] 丁圣彥,馮貴香,李黎.河南大學校園植物區系初步分析[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2(3):51-55.
[3] 王燕飛.古韻新曲山水相依:河南科技大學新校區總體規劃設計心得[J].工業建筑,2009,39(4):41-43.
[4] 高峻,宋永昌.上海西南城市干道兩側地帶景觀動態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2001,12(4):605-609.
[5] 李貞,王麗榮,管東生.廣州城市綠地系統景觀異質性分析 [J].應用生態學報,2000,11(1):127-130.
[6] 周志翔,邵天一,周小青,等.武鋼廠區景觀結構與綠地空間布局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2001,12(2):190-194.
[7] 趙玉濤,余新曉,關文彬.景觀異質性研究評述[J].應用生態學報,2002,13(4):495-500.
[8] 車生泉,宋永昌.上海城市公園綠地景觀格局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科學版,2002,20(4):321-327.
[9] Zerbe S,Maurer U,Schmitz S,et al.Biodiversity in Berlin and its potential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3,62(3):139-148.
[10] Lofvenhafl K,Bjorn C,Ihse M.Biotope patterns in urban areas:a conceptual model integrating biodiversity issues in spatial planning [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58(2-4):223-240.
[11] Sebastiaan V V,Kris V,Martin H.Plant species loss in an urban area(Turnhout,Belgium)from 1880 to 1999 and its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 J]. Flora-Morphology,Distribution,Functional Ecology of Plants,2004,199(6):516-523.
[12] 李鋒,王如松.城市綠地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評價、規劃與預測研究:以揚州市為例 [J].生態學報,2003,23(9):1929-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