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強 王秀閣 米 佳 趙蕓蕓(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長春 3002)
通痹湯熏洗配合針刺治療糖尿病足的療效
王國強王秀閣米佳趙蕓蕓1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長春130021)
〔摘要〕目的探討中藥通痹湯外用熏洗療法配合針刺療法聯合治療0級糖尿病足(DF)的臨床療效及其機制。方法選取0級DF住院患者12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在糖尿病常規治療基礎上,治療組給予中藥通痹湯外用熏洗和針刺治療,對照組給予甲鈷胺片口服治療,連續應用8 w,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后評價兩組療效。結果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兩組治療過程中未發生不良反應及不良事件。結論通痹湯熏洗配合針刺治療0級糖尿病足,療效確切,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通痹湯;熏洗;針刺; 0級糖尿病足
1長春中醫藥大學
第一作者:王國強(1984-),男,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發癥的防治研究。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的慢性并發癥之一〔1〕。0級DF即高危足,有發生足潰瘍的危險,但尚無開放性病灶的DF〔2〕是下肢潰瘍和壞疽發生的重要基礎,而及時有效地治療能夠延緩疾病的發生和進展。本文采用中藥組方通痹湯外用熏洗配合針刺治療0級DF,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1.1研究對象選取我院內分泌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患者120例,按照隨機對照原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均確診糖尿病。治療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39~84歲,平均年齡(58.62±13.21)歲,病程5~23年,平均(9.46±4.12)年;對照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42~79歲,平均(57.05±10.26)歲,病程7~19年,平均(10.14±3.9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以上中西醫診斷、辨證標準者,并接受糖尿病系統治療,血糖控制在空腹≤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②屬于DF 0級者(皮膚無破潰) ;③年齡40~85歲;④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非糖尿病并發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及其他下肢血管病;②合并嚴重心、腦、肝、腎功能損害者;③踝肱指數(ABI)≤0.2;④糖尿病急性并發癥者;⑤妊娠、哺乳期婦女;⑥有精神疾病史或精神疾病家族史者;⑦過敏及暈針體質者。
1.2診斷標準①糖尿病診斷標準:采用1999年WHO公布的糖尿病診斷標準;②DF分期診斷參照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一屆全國糖尿病足學術會議制定的《糖尿病足(肢端壞疽)檢查方法及診斷標準》〔3〕,0級DF是指有發生足潰瘍危險的足,皮膚無開放性病灶。③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仝小林主編的《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解讀》〔4〕中DF早期(即氣陰兩虛、脈絡瘀阻證)的診斷標準。
1.3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基礎治療,采取糖尿病教育、飲食控制、運動指導及個體化的藥物治療,保證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
治療組在基礎治療前提下,給予通痹湯外用熏洗及針刺治療。通痹湯藥物組成:黃芪30 g、桂枝10 g、當歸20 g、雞血藤20 g、乳香10 g、沒藥10 g、全蝎5 g、丹參30 g,上藥水煎取汁3 000 ml,溫度控制在38℃以下,浸泡30 min,1次/d。針刺穴位取環跳、八風、陰陵泉、三陰交、太溪、夾脊、曲池、內關、合谷、八邪、腎俞,選用30號1~1.5寸毫針,行平補平瀉,得氣后留針30~40 min,期間間歇行針1次,治療1次/d。對照組在基礎治療前提下,給予甲鈷胺片0.5 mg,3次/d口服(批號:國藥準字H20030812,生產單位: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以上治療4 w為1個療程,連續應用2個療程,在此過程中,繼續接受糖尿病基礎治療。
1.4觀察指標①癥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研究的指導原則》〔5〕制定,觀察患者肢麻、發涼、間歇性跛行、足背動脈搏動減弱及麻木疼痛程度等癥狀變化,于患者入院首日及治療結束后進行觀察;采用半定量等級記分評價方法,按無、輕、中、重4個等級,計為0、2、4、6分;計算治療前后癥狀總積分,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以百分數表示) : (治療前癥狀積分-治療后癥狀積分) /治療前癥狀積分×100%。②踝肱指數(ABI)測定。③腓總神經感覺傳導速度測定。④安全性評價:監測患者脈搏、呼吸、血壓、體溫等生命體征,記錄患者有無皮膚燙傷、過敏、暈針及精神、神經系統改變等。
1.5療效評價參照《中藥新藥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研究的指導原則》〔5〕進行療效評價。①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癥候積分下降60%以上,ABI較治療前提高0.1以上;腓總神經傳導速度較治療前增加>5 m/s。②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有所好轉,癥候積分下降20%~60%,ABI較治療前提高<0.1;下肢動脈彩色多普勒顯示下肢動脈狹窄改善5%~20%;腓總神經傳導速度較治療前增加<5 m/s。③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癥候積分下降<20%,ABI和腓總神經傳導速度無變化。
1.6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13.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Ridit檢驗、秩和檢驗。
2.1兩組療效比較本研究完成試驗者112例,脫落8例,其中治療組脫落5例,對照組脫落3例。治療組總有效率(89.%)高于對照組(61.4%) (P<0.05),其中顯效28 vs 7例,有效21 vs 28例,無效6 vs 21例。
2.2中醫癥候積分變化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癥候積分差異明顯〔治療組(19.37±3.86)分vs(8.27±3.17)分;對照組(18.64± 3.63) vs (13.42±3.58)分〕(P<0.05),且治療組癥候積分下降幅度高于對照組(P<0.05)。
2.3兩組腓總神經傳導速度比較兩組治療后腓總神經的神經傳導速度〔治療組(38.25±3.91) m/s,對照組(35.86± 3.78) m/s〕較治療前〔(29.42±4.16) m/s,(27.93±3.87) m/s〕均有明顯改善(P<0.05) ;且治療組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2.4兩組ABI比較兩組治療后ABI〔治療組(0.83±0.23),對照組(0.75±0.28)〕較治療前(0.65±0.26,0.68±0.21)均有明顯改善(P<0.05) ;且治療組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 0.05)。
2.5安全性評價兩組均未發生不良反應及不良事件,生命體征及各項安全性指標在治療前后無明顯差異(P>0.05),未出現藥物過敏及暈針者。
DF是糖尿病最嚴重的慢性并發癥之一,截肢患者中約85%是由DF不潰瘍所導致〔6〕。DF的高發病率和高致殘率已成為重要公共衛生問題。0級DF存在發展成為下肢潰瘍的風險,但尚未形成潰瘍,如能盡早進行有效的干預治療,可避免DF的發生、發展,降低治療費用,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現代醫學主要從健康教育、心理疏導、控糖降脂抗凝、足部護理等方面干預0級DF,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延緩足部潰瘍、壞疽的發生,但個體治療效果不理想。
中醫經典理論認為“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虛則血瘀,故氣虛鼓動無力則致氣虛血瘀;津血同源,互為資生,陰虛必致津虧液少,脈絡虧虛,不能載血循經暢行,血液澀滯不暢,終致淤血內停。因此,氣陰兩虛、脈絡瘀阻是DF的基本病機。通痹湯方中黃芪性甘,微溫,主益衛固表,補氣升陽,托毒生肌;桂枝性辛,味溫,主溫經通陽;當歸、丹參、雞血藤、乳香、沒藥主活血通絡止痛;全蝎主息風鎮痙,通絡止痛。上藥合用,起到益氣活血化瘀的作用。針刺主穴環跳穴屬足少陽膽經,功主下肢痿痹;八風穴功主祛風通絡;陰陵泉穴屬足太陰脾經,功主腰膝疼痛;三陰交穴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有調補氣血的作用;太溪屬足少陰腎經,功主健筋骨,強腰膝。以上主穴與夾脊、曲池、內關、合谷、八邪、腎俞等配穴合用,起到通絡止痛的作用。
本項研究在明確DF病因病機基礎上,辨證施治,將外用熏洗療法與針刺療法聯合應用,充分發揮中藥熏洗的益氣活血化瘀作用與針刺治療的通絡止痛作用,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本療法充分發揮中醫藥傳統優勢,安全有效,費用低廉,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1金真,林明欣,林燕玲,等.運用中醫外治三聯模式治療0級糖尿病足40例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 28(2) : 444-6.
2黃麗萍,張冷,齊輝明,等.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老年糖尿病高危足的臨床觀察〔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 16(5) : 500-2.
3李仕明.糖尿病足(肢端壞疽)檢查方法及診斷標準〔J〕.中國糖尿病雜志,1996; 4(2) : 126,102.
4仝小林.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解讀〔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 276-9.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1993: 215.
6林蘭.糖尿病中西醫結合診療規范〔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0; 85-8.
〔2015-05-17修回〕
(編輯李相軍/滕欣航)
·調查研究·
通訊作者:王秀閣(1966-),女,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內分泌代謝疾病發病機制及防治方法研究。
基金項目:吉林省科技廳重點科技攻關項目(20130206064SF)
〔中圖分類號〕R24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 15-4327-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0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