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晨 辛秀琴 孟廣平 孟珊珊 白 玥 張 捷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吉林 長春 130041)
肺血栓栓塞癥(PTE)指來自右心或靜脈系統的血栓阻塞肺動脈或其分支,以肺循環和呼吸功能障礙為表現的疾病,通常所說的肺栓塞即指PTE。急性PTE已成為臨床常見的致死性疾病之一,但其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漏診、誤診率高。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176例PTE 病人,男 91 例(51.7%),女 85 例(48.3%),年齡 23 ~84歲,平均(66.2 ±10.4)歲,60 歲以上患者84 例(47.7%)。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高危因素、臨床癥狀、相關輔助檢查、治療及預后進行整理分析。
2.1 危險因素 137例(77.8%)患者存在危險因素,其中下肢靜脈血栓 123例(69.9%),外科手術 55例(31.3%),骨折47 例(26.7%),吸煙35 例(19.9%),惡性腫瘤 17 例(9.7%),肥胖5例(2.8%),腎病綜合征3例(1.7%),長期口服避孕藥1例(0.06%),系統性紅斑狼瘡 1例(0.06%),先天性肺動脈狹窄術后1例(0.06%,)抗磷脂抗體綜合征1例(0.06%)。無明確危險因素患者39例(22.1%)。
2.2 臨床表現 咯血45例,胸痛88例,呼吸困難及氣促152例,深靜脈血栓征象62例,暈厥2例,低血壓休克19例,典型胸痛、咯血、呼吸困難三聯征 16例(占總確診人數的9.1%)。
2.3 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
2.3.1 心臟彩超 135例患者行此檢查,其中右心室增大27例,肺動脈壓增高31例,三尖瓣反流9例,右室壁局部運動幅度減弱7例。
2.3.2 下肢靜脈超聲 163例患者行此檢查,明確診斷為下肢靜脈血栓者123例,其中雙側血栓者29例,左下肢血栓者59例,右下肢血栓者35例。
2.3.3 CTPA 肺動脈干栓塞7例,左、右肺動脈干栓塞30例,右肺動脈干栓塞43例,左肺動脈干栓塞31例,余病例可見單發或多發葉、段及亞段肺動脈分支栓塞。胸腔積液19例,肺炎表現58例。
2.3.4 心電圖 竇性心動過速63例,V1~V4 T波倒置和ST段異常17例,典型SⅠQⅢTⅢ征5例,快速型心房纖顫8例,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13例,心電圖正常70例。
2.3.5 血氣分析 低氧血癥67例(38%),I型呼吸衰竭35例(20%),正常74例(42%)。
2.3.6 D-二聚體 高于正常值174例(98.9%),陰性2例(0.11%)。
2.3.7 心肌損傷標志物(監測CK-MB)24例異常。
2.4 治療 溶栓加抗凝治療74例,均給予尿激酶溶栓,其中2 h溶栓方案13例,12 h方案61例,74例患者均未發現發熱、過敏、低血壓、惡心、嘔吐、頭痛等不良反應,均未發生致命性大出血。89例患者給予華法林聯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13例患者僅給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單純抗凝患者中3例死亡,余均好轉出院。出院后繼續給予抗凝治療,并跟蹤隨訪。
PTE是歐美地區常見病,是位于心肌梗死、腦卒中后最常見的急性心肺血管疾病,西方人群年發病率為0.5‰,我國尚無完整的流行病學資料,但近年對PTE的報道顯著增多。發生PTE后,栓塞區域血流被完全中斷的發生率為65%,病死率為7% ~11%。若PTE再次發生,病死率增加3~4倍。未經治療的PTE患者死亡率高達30%,若能及時進行診斷和治療,病死率可降至2% ~10%〔1〕。
PTE患者多存在危險因素,其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外科手術、骨折等是急性PTE最常見的危險因素,其癥狀和體征無特異性,故常易誤診為冠心病、肺心病等。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多種影像學技術可應用于PTE的診斷,主要包括肺動脈造影、CTPA、核素肺通氣/灌注顯像(V/Q顯像)及磁共振肺血管造影(MRPA),同時還包括超聲檢查、心電圖、血氣分析、D-二聚體等輔助檢查。①D-二聚體對PTE診斷的敏感性大于90%,外周血中水平增高能夠反映體內高凝狀態或血栓形成,但特異性差,在多種呼吸系統及血栓性疾病中均可升高。有研究表明,D-二聚體檢測可作為PTE的快速初篩指標〔2〕。最新指南提出:對于臨床低度可能性PTE的患者,D-二聚體陰性可作為排除標準,臨床高度可能性的患者,即使一次檢驗結果陰性,也不能完全排除PTE。②70%以上PTE患者可有心電圖改變,是由于栓子堵塞肺動脈及動脈痙攣,造成心肌缺氧或產生類似缺氧性改變所致,多在發病后立刻出現并呈動態變化,特異性較差。③超聲檢查包括心臟及下肢靜脈超聲:心臟超聲能夠提示肺動脈擴張、肺動脈高壓、右心室急性擴張等間接征象,深靜脈血栓是PTE栓子的主要來源,一旦確診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將對診斷PTE產生導向作用〔3,4〕。④動脈血氣是反映呼吸功能的重要指標,急性PTE患者因換氣功能受損出現呼吸功能障礙,表現為低 PaO2、高 P(A-a)O2〔5〕。⑤肺動脈造影被公認為診斷PTE的“金標準”,但其為有創檢查且易發生嚴重并發癥,故目前只作為存在CTPA禁忌證的患者的補充檢查方法〔6〕。⑥CTPA是目前最常用的確診手段,除對碘劑過敏外基本無禁忌證,具有快速、無創、準確性高等特點,特異度達94% ~96%,敏感度達87% ~90%,可以顯示肺實質和大血管情況、初步評價右心功能,做出非PTE的其他診斷〔7〕。因此,CTPA已成為診斷可疑PTE首選的無創性影像檢查方法。臨床醫師需了解不同檢查方法的優勢及互補性,合理選擇、應用,以盡早發現或排除肺栓塞。
PTE的治療包括內科、介入以及外科治療。內科治療主要包括溶栓及抗凝。溶栓時間窗為2 w,對于臨床癥狀緩解的效果優于抗凝,對于病情重、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PTE患者,溶栓被推薦為一線治療,可以降低病死率〔8〕。抗凝是PTE的基本療法,在治療中占主導地位,可防止栓塞的發展和再發,適用于各種類型的PTE。雖然溶栓可以迅速改善血流動力學,但出血風險顯著高于抗凝,且不能降低大面積PTE患者的復發率和死亡率〔9〕。因此,溶栓治療并不被常規推薦,僅用于血流動力學不穩、出血風險低的高危PTE患者。治療的最終目的是降低復發率和死亡率,其根本途徑是改善血流動力學,及時解除或減輕肺動脈梗阻。經確診或疑似PTE的患者需盡早給予相關處置。
1 Nikolaou K,Thieme S,Sommer W,et al.Diagnosing pulmonary embolism〔J〕.Eur Heart J,2014;35(43):3033-69.
2 谷 巖,侯 澎,谷 川.肺栓塞的診斷和治療進展〔J〕.醫學綜述,2009;15(5):714-7.
3 黃 蕓,費廣鶴.CT肺動脈造影對肺栓塞診斷和嚴重程度的評估價值及其與動脈血氣的相關性〔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2;35(10):770-4.
4 李 嵐,羅天友.肺栓塞診斷的影像學研究進展〔J〕.重慶醫學,2014;43(27):3662-5.
5 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心胸學組.急性肺血栓栓塞放射學檢查技術方案與診斷共識〔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2;46(12):1066-70.
6 陳起航.CT肺動脈造影在肺栓塞診斷中的應用評價〔J〕.中華醫學雜志,2012;92(26):1810-2.
7 K?berich A,W?rntges S,Konstantinides S.Risk-adapte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recent evidence,new guidelines〔J〕.Rambam Maimonides Med J,2014;5(4):e0040.
8 宋浩明,王樂民.肺栓塞治療的進展〔J〕.心臟雜志,2010;22(2):296-301.
9 李艷霞,張中和.抗凝在肺栓塞治療中的地位及方法〔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30(12):999-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