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永宏 于程程 沈陽工業大學
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國意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因此實施再工業化戰略,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也逐漸抬頭,加強了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措施。美國2009年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以來,美國在制造業產值、制成品出口、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成效,中國作為世界的制造大國、美國的第二大貿易國,在美國進行制造業回歸之時,也在調整產業結構升級,中美產品有了更多的競爭,隨之而來的是中美貿易摩擦加劇。
西方學者提出“再工業化”,是針對工業在產業中的地位不斷降低、工業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相對下降、大量工業性投資移師海外而國內投資相對不足的狀況,是重回實體經濟,重視國內制造業,避免出現產業結構空洞化。
美國在經歷了工業化的“黃金時代”之后,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開始逐漸降低,大量工業投資開始轉向海外,工業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日趨下降。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后,美國感到其制造業的領先地位和競爭力受到嚴峻挑戰。為此,2009年底奧巴馬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借助一系列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例如鼓勵科技創新、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等,重新恢復和提高制造業競爭力,擴大出口,形成在全球范圍的競爭優勢,以推動美國經濟走向復蘇。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不是簡單地回歸傳統的制造業,而是以產業升級為基礎,以高新技術為依托,建立新的工業體系,發展高端制造業,從而增強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并且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其他產業,尤其是新能源、信息、生物技術等前沿高技術產業。
中國是美國第二大貿易伙伴,2013年,中美貨物貿易額為5821.1億美元,同比上升4.9%。再工業化戰略是美國應對金融危機的主要措施,力促美國增強原來制造業的競爭力,并在新興產業中占據主導地位。在美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的背景下,中國成為美國發動貿易摩擦的主要對象國,使我國出口產業在美國市場上疲于應對各種貿易救濟調查,嚴重影響我國產品在美國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從2009年中國輪胎特保案實施限制關稅開始,美國陸續對中國出口的太陽能光伏產品、紡織品等諸多產品下手,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征收高額懲罰性關稅,挑起了中美貿易爭端。中國占有優勢的光伏類產品成為美國貿易救濟調查的重點,對中國的光伏產業造成了沉重打擊。2014年1月23日,美國決定再次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中美貿易摩擦將進一步加劇。可以預見,在“再工業化”戰略的背景之下,美國貿易保護將會愈演愈烈,中國制造業出口壓力逐漸增大,這對處于轉型升級的中國制造業產生負面沖擊,并將影響中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模式。
美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以來,針對中國的工業產品發起的反傾銷調查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呈現出次數多,范圍廣的特點。2007-2009年美國對華反傾銷調查數量激增,數量分別是12起、10起、12起,創歷史最高值,在2010年下降后,美對華反傾銷調查數量趨于相對穩定。美國對華發起反傾銷調查所涉及的行業也發生了變化,具體情況見表1:
從表1中的數據可以看出,1998年-2003年這一階段,美對華實施反傾銷調查涉及11個行業,主要集中在化學工業、冶金工業、輕工業、機械工業、食品工業;2004年-2008年期間,反傾銷調查涉及9個行業,主要集中在化學工業、冶金工業、機械工業、造紙工業;而2009年-2013年間,反傾銷調查涉及11個行業,集中在金屬制成品工業、冶金工業、化學工業和建筑材料工業。很顯然,與前兩段時期相比,2009年美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以來,反傾銷調查在化學工業、食品工業、輕工業和造紙工業的數量減少了,在金屬制成品工業和建筑材料工業的調查數量增加了;與2004年-2008年這一階段相比,涉及的產業增加了,由9個增加到11個。
由此可見,再工業化戰略實施以來,美對華反傾銷調查涉及的產業增多了,產業分布也發生了變化,更傾向于金屬制成品工業和建筑材料工業。

表1 1998-2013年美國對華發起反傾銷調查行業分布
隨著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實施,為了更好地保護國內制造業,針對中國產品的反補貼調查的數量更為突出。2009年的美國對華反補貼調查數量為10起,創歷史最高值。2010年以后,美國對華反補貼調查數量下降,但是仍處于較高水平。以下是美國對華發起反補貼調查行業分布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美國對華反補貼調查涉及13個行業,排在前四位的是冶金、金屬制品、化學、機械工業。2004年-2008年這一階段,美國對華反補貼調查的行業有6個,而2009年-2013年期間,被調查的行業增加到13個,由此可以看出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實施使反補貼調查的行業分布更加廣泛,同時加強了對汽車、電子等高新技術行業的調查。
隨著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實施,中美貿易摩擦加劇,337調查成為美國對中國實施貿易保護的主要方式。2010年和2011年,美國對華337調查數量急劇增加為26起和27起,創歷史最最高值,2012年、2013年的337調查數量有所下降,但仍處于較高水平,分別都是18起。具體行業分布如表3:
從表3中的數據可以得到,1998年-2013年期間美國對華337調查的行業有10個,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電子工業、機械工業、輕工業。同時可以看出,在這三個時間段,電子、機械和輕工業都是美國337調查集中的行業,但與前兩個時間段相比,2009年-2013年337調查所涉及的行業更加廣泛,由6個行業擴展到8個行業。對食品工業和建筑材料工業的調查減少了,對汽車工業、金屬制品工業的調查增加了。由此可見,美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以來,337調查的行業分布更加廣泛,被調查行業由傳統行業向高新技術行業轉變。

表2 1998-2013年美國對華發起反補貼調查行業分布

表3 1998-2013年美國對中國337調查產業分布
2002年-2005年,是美國對華發起特別保障措施最為集中的時期,調查數量為41起,涉及行業有機械工業、汽車工業、冶金工業、紡織工業、金屬制品工業,其中紡織工業的調查數量最多,為35起,占總數的85.4%,對中國的紡織行業產生巨大影響。此后,美國對華的特別保障措施應用減少,2006年至2013年,美國僅在2009年對中國發起1起特別保障措施,針對的是中國的輪胎行業,但輪胎特保案對中國輪胎行業造成巨大影響。
美國輪胎特保案是奧巴馬時代美國首起對華特保案,也是針對中國的最大特保案。2009年4月20日,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申請,對中國產乘用車輪胎發起特保調查。2009年9月12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所有小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實施為期三年的懲罰性關稅,懲罰性關稅稅率第一年為35%,第二年為30%,第三年為25%。此次輪胎特保案嚴重損害了我國輪胎業的發展,觸及了輪胎出口企業的利益,我國至少20多家企業倒閉,10多萬人失業。
第一,要推動中美在高技術制造領域的投資合作。隨著中國制造業水平的提升,美國再工業化的持續進行,中美兩國在某些產業發展上形成了交叉,中美貿易摩擦頻繁發生。美國在高科技,尤其是清潔能源的新技術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中國的優勢在于擁有全球最大的市場,并且整體制造成本相對低廉,應該推動中美在高技術制造領域的投資合作,發揮優勢互補。中國的光伏企業可以多在美國設廠,帶動美國的太陽能安裝服務,形成互利互惠,同時鼓勵美國科技企業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支持中國企業在美國設立研發機構,提升中國技術的創新水平。
第二,要努力拓展中美貿易自由化的新渠道。美國和中國作為世界第一、第二大經濟體,兩國之間的貿易糾紛對兩國經濟,甚至世界經濟都將產生負面影響,兩國經濟不應該相互排斥應該相互補充,在相互尊重平等的互利的基礎上,加強雙方溝通,努力拓展中美貿易自由化的新渠道,包括推動APEC自貿區建設,切實發揮亞太經合組織在推進區域一體化方面的協調和領導作用,促進與《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的互動,加快區域經濟合作,促進中美貿易自由化。
第三,鼓勵和引導科技創新,力促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美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著重發展新興產業,中國的產業結構也在轉型升級,為了應對美國對中國新興產業的沖擊,必須加大對科研的投入力度,重視基礎教育和高科技研發,增強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立自主品牌,使“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鼓勵和引導新興產業發展,依托高新技術,發展新能源、信息、環保等產業,力促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增強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向全球價值鏈的高端攀升。
第四,要從國家層面對制造業產業集聚布局進行科學引導。關于制造業產業集聚的研究成果表明:制造業產業集聚水平對產業國際競爭力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通過產業集聚帶動本地區經濟發展已經成果各地區政府經濟工作的著力點。但是,在以產業集聚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導向下,又出現了地區間重復建設、惡性競爭,進而導致在對美貿易中頻繁遭遇反傾銷、反補貼等訴訟的現象,通過產業集聚提升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正向作用被惡性競爭所導致的負向效應抵消。故而,要避免惡性競爭以減少與中美貿易摩擦,就需要從國家層面按照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和產業特點對制造業產業集聚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