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韋 人 楊莉萍 張雅寧 徐 平 孫紅玲 徐桂云
(1 寧夏銀川市興慶區農牧局;2 寧夏銀川市興慶區大新鎮畜牧獸醫站;3 寧夏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畜牧獸醫站)
近年來,我國出現了養牛熱潮,全國各地相繼建設了很多規模化牧場,尤其在北方地區,以其優越的地理條件為基礎,建設了許多千頭牧場。絕大多數新建牧場飼養的奶牛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進口,主要品種為荷斯坦。另外,很多牧場內的配套設施也達到了國內一流水平,甚至可以與奶業發達國家相媲美。然而,很多硬件條件一流的規模化牧場,卻受困于管理方法的匱乏。具體表現在勞動定額方法的制定、員工勞動管理和培訓等方面。筆者通過對人員管理水平較高的牧場進行調研,與業內同行進行交流,獲得了很多信息。現就北方地區規模化牧場的勞動定額概念及制定、人員配置等問題進行論述,為規模化牧場的管理者提供參考。
勞動定額是指在一定生產技術和組織條件下,為生產一定的合格產品或完成一定的工作量所需要的必要勞動消耗量,是計算產量、成本、勞動生產率等各項經濟指標,以及編制生產、成本和勞動等各項計劃的基礎依據。
規模化牧場應根據工作崗位、工人的勞動能力、技術水平,以及硬件設備條件,規定適當的勞動定額。制定勞動定額時,應根據工人的勞動強度和有利于工作完成的效率確定其勞動量。規模化牧場應實行流水作業,各崗位由專人負責,實行專門化管理。
規模化牧場應配置場長1名,主管養殖和獸醫防疫的副場長各1 名。場長要負責組織協調各部門工作,監督落實牧場各項規章制度,做好牧場的發展工作,制定年度計劃。各場長既要各負其責,也要相互配合,組成一個優秀的管理團隊。
技術員分為畜牧和獸醫2 類技術人員。技術員的主要任務是落實飼養管理規程和疾病的防治工作,一般每200~250 頭牛奶牛配備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各1 名。
配種員負責奶牛配種和孕檢等工作。配種員的工作要求是使牛群的總繁殖率達到90%以上,情期受胎率達到45%。一般每200~250頭奶牛配備1 名配種員。
飼養員負責牛群的飼養管理工作,按照奶牛的不同生產階段進行分群管理。其主要工作為:①按照牧場制定的飼養標準飼喂各類飼料,如精飼料、粗飼料以及TMR日糧;②按照牧場規定的工作日程,完成奶牛的護理工作;③經常觀察奶牛的食欲、反芻、糞尿、發情等生理活動的變化。
不同的奶牛群體,飼養員配額各不相同。一般1 名飼養員可負責成母牛50~60 頭、圍產期奶牛18~20 頭、育成牛60~70 頭、犢牛35~40 頭。
擠奶工負責擠奶、清掃擠奶廳,以及協助觀察母牛發情的工作。牧場在采用每天3~4 次擠奶的模式下,采用轉盤式、并列式或魚骨式擠奶設備,每名擠奶工在每個工作日內,可負責80~100 頭奶牛的擠奶工作。
飼料工負責各種飼料原料的稱重入庫,清除飼料原料中的異物,加工粉碎,以及TMR的混合工藝流程,并且按照牧場的飼養要求供應到相應的牛舍。
生鮮乳處理工負責生鮮乳的冷卻,以及生鮮乳存儲設備的清潔和消毒,乳汁損耗量不能高于2.5%。
清潔工負責打掃牛舍、運動場的糞尿,以及保持牧場生產環境的衛生。
北方地區千頭牧場的總占地面積可按每頭牛占地 50~120 m2計算,一般千頭牧場總面積75~180畝,通常為120 畝;一般采用散欄式飼養,使用TMR自動投料的飼喂方式;牛群結構大多類似,一般為泌乳牛500 頭,最多達到600 頭;3~4 棟散欄牛舍,每棟牛舍內設有四列臥床,約150個;產房1 棟,設有干奶牛床位50個和(3 m×3 m)的產欄20個;青年牛(15~24 月齡)牛舍與育成牛(6~15月齡)牛舍各1 棟,各設頸枷150個;犢牛(3~6月齡)牛舍1 棟;犢牛島內犢牛欄50~100個,飼養0~3月齡哺乳犢牛;配種獸醫工作室1 間。
千頭牧場人員配置一般為場長1 名,副場長2 名;獸醫配種人員4~6 名;犢牛飼養員1 名,育成牛和干奶牛飼養員1 名,泌乳牛飼養員3 名,產房飼養員2 名;投料員和攪拌站人員3 名;清糞工2 名;擠奶工4~6 名;會計1 名;司藥兼保管人員1 名;鍋爐房人員1 名;頂班1 名;門房1名。共計最多需要35 人。
勞動管理模式應能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按照“按勞分配”的原則,使勞動報酬與員工完成的勞動數量和質量相匹配。
對銷售人員制定階段性銷售量完成方案和職業規范。對育成牛和犢牛飼養員制定具體的工作指標,如犢牛成活率、生長發育指標、飼養規程等。對干奶牛、泌乳牛、育肥牛飼養員、擠乳工以及送料工制定標準操作規程。對配種員制定階段性繁殖指標。
實施獎罰分明的管理原則。對完成飼料供應、奶牛產奶量、母牛受胎率、犢牛成活率、育成牛增重、牛病防治等各項指標的工作人員,應予以獎勵。對違反各項規定的工作人員,要制定相應的處罰措施,發生重大事故時,可以追溯到相關責任人。
牧場領導及員工要積極與當地市、縣畜牧主管部門聯系,主動參與業務部門的養殖、防疫等方面的培訓,不斷提高員工的綜合業務素質,不僅在奶牛飼養管理、繁殖配種、疾病防治和疫病防控等方面要有所加強,而且在綜合管理、企業理念等方面要不斷創新,整體上優化牧場的運營管理,提高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