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趙士振 通訊員 代儉科
在勝利油田,多年來一直活躍著這樣一個團隊:他們針對斷陷盆地的油氣成藏特點,突出科研創新,在油氣分布、生排烴機制及深層油氣成藏機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申請專利17件,用自己的創新成果,指導了中國東部斷陷盆地高勘探程度油氣勘探實踐。
不久前,勝利油田斷陷盆地油氣成藏規律研究創新團隊,被集團公司評為優秀創新團隊。
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對油氣資源的需求量快速增加。在國內主要油氣田穩產難度加大的情況下,作為全國重要的油氣生產基地,勝利油田如何保持油氣增儲穩產呢?依靠理論和技術創新!這成為斷陷盆地油氣成藏規律研究創新團隊始終秉持的信念。
其實,油氣勘探需要理論技術創新,在勝利油田已有很好的實踐。從“復式油氣聚集帶”到“隱蔽油氣藏勘探”理論,每一次理論技術的突破,都會帶來儲量的穩定增長。
然而,陸相斷陷盆地的復雜性,決定了隱蔽油氣藏是勝利成熟探區增儲上產的重要領域。自勝利油田進入以隱蔽油氣藏為主的精細勘探階段之后,由于資源探明程度不斷提高,以低滲透油氣藏為主的隱蔽油氣藏在探明儲量中的比例越來越高,單元油藏儲量規模下降,有效圈閉儲備量有所下降,給油氣勘探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為保障持續增儲穩產,夯實勝利東部老區穩定增儲的基礎,勝利油田成立斷陷盆地油氣成藏規律研究團隊,以期通過科研攻關,形成基礎理論創新認識與技術系列,繼續在陸相斷陷盆地成藏理論認識方面發揮引領作用。
創新是油氣勘探的靈魂,也是斷陷盆地油氣成藏規律研究創新團隊帶頭人、中國石化勘探首席專家張善文為團隊發展定下的基調。
“一個摔碎了的盤子,又被人踢了一腳”,人們常這樣形容勝利油田的地下狀況,其復雜多變的地質可見一斑。團隊深知,在這里找油注定將面臨更多的艱難險阻,不靠創新很難行得通。
為盡快掌握陸相斷陷盆地的油氣運聚規律,團隊以油氣生、排、運、聚物理模擬實驗室、沉積和儲層模擬實驗室為平臺,以高層次人才為核心,針對油氣生排運聚、成藏機理與分布規律等難點問題展開聯合攻關。
那段時間,團隊所有成員“兵不解甲,馬不卸鞍”,先后開展分析樣品測試、物理模擬試驗、鉆探井資料分析、隱蔽油氣藏國際學術研討經過長期不懈地攻關,創立了陸相斷陷盆地“網毯式”“T型”“階梯型”和“裂隙型”等4種基本輸導體系類型及其共同組成的“復式輸導”體系,形成了陸相斷陷盆地油氣成藏的基本模式及“相-勢控藏”的定量描述方法,建立了陸相斷陷盆地隱蔽油氣藏勘探理論體系,解決了隱蔽油氣藏如何尋找的實踐問題。2005年,“陸相斷陷盆地隱蔽油氣藏形成機制與勘探”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成為繼復式油氣聚集帶后的又一理論創新。
在這一理論指導下,“九五”以來,勝利油田探井成功率提高近20個百分點,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6.46億噸,發現的隱蔽油氣藏儲量占同期發現儲量的70%以上,扭轉了勝利油田油氣儲(產)量下滑的趨勢,連續10年實現年新增三級儲量各1億噸,為中國“穩定東部”發展戰略起到關鍵的支撐作用。
隱蔽油氣藏勘探理論的突破,進一步激發了團隊的創新熱情。他們根據成巖過程中長石逐漸蝕變為高嶺石需要消耗水這一自然規律,提出“耗水作用”概念,并進而提出深層“壓-吸充注”油氣成藏模式。
張善文解釋說,長石蝕變為高嶺石后,礦物體積縮小15.4%以上,導致儲層孔隙度增加,兩者共同作用使儲層內部壓力降低,形成負壓。此外,烴源巖生烴過程會導致壓力增大,當壓力積聚達到巖石破裂壓力后開始排烴充注,在儲集層中聚集成藏。這就是壓-吸充注模式。
“壓-吸充注”油氣成藏模式認為,鄰近烴源巖的深部儲集層都是有利成藏區。這對傳統理論認為的“地下水運移驅動油氣聚集成藏”是一個創新突破,奠定了深層油氣勘探的理論基礎。這一認識,被業內院士、專家認為是成巖理論研究的重大進展,將成為深層油氣成藏研究的重要發展方向,具有首創意義。這進一步堅定了他們向深層油氣勘探進軍的信心。
經過綜合研究,團隊建立了斷陷盆地沙四段濱淺湖灘壩砂巖、陡坡帶砂礫巖體的空間分布和成藏模式。以此為指導,2006年以來,他們在濟陽坳陷部署實施探井239口,實現東營凹陷沙四段灘壩砂油藏整體含油連片和陡坡帶砂礫巖油藏大規模儲量發現,新增控制儲量2.1億噸,探明儲量3.05億噸。2012年,深層“壓-吸充注”成藏模式作為“中國東部成熟探區新增17億噸探明儲量油氣成藏新認識與勘探新技術”的主要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創新的腳步永不停歇。近年來,團隊在不斷豐富發展隱蔽油氣藏勘探理論的基礎上,攻關形成油氣成藏期關鍵地質要素恢復方法,建立低滲儲層有效性評價和頁巖油氣資源方法,提出斷陷盆地油藏“相似性、有序性、差異性”分布新認識,有效指導了中國東部斷陷盆地高勘探程度油氣勘探實踐,并相繼發現三合村、青南、橋東等多個油田。
把團隊打造成一流的創新團隊。成立伊始,斷陷盆地油氣成藏規律研究創新團隊確立這一目標,并始終為之努力。
在多年的攻關過程中,他們創建以“文化、人才、環境”為支點的創新型科研團隊建設模式,形成“創新理念、解放資源”的團隊精神和“用情感溫暖人、培訓武裝人、活動凝聚人和制度約束人”的管理理念,通過孕育團隊創新文化,培養創新人才,營造創新環境,培養了一支以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集團公司及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勝利油田高級專家等高層次人才為核心,以不同年齡段科研骨干為支撐的科研隊伍。
工作運行中,團隊實施“學習、培訓、交流”三位一體培養模式,定期邀請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進行交流探討,選派技術骨干進行學歷深造或出國做訪問學者,促進團隊素質整體提升。同時,在工作考評中采取績效量化考核方式,按照研究成果創新力度和研究人員貢獻大小,獎優罰劣,進一步激發團隊成員勇挑重擔、奮力攻關的熱情。
近3年來,團隊先后引進博士后6名,派出美國訪問學者兩名,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8名、碩士研究生13名,并通過國際交流平臺,累計選派16人次參加國際會議,進一步提升團隊的科技創新實力,為斷陷盆地成藏理論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下一步,團隊將針對陸相斷陷盆地成熟探區的勘探理論技術瓶頸,創新形成對油田增儲上產具有指導作用的成藏理論和評價技術,為勝利東部老區持續穩定增儲提供理論支撐,引領陸相斷陷盆地成藏理論認識發展方向,努力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研究團隊,在油氣勘探之路上繼續演繹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