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標準化,就沒有安全和質量。在標準化無處不在的今天,干標準活、做標準事是崗位職責所在。為此,事業單位和企業一般都將作業標準制作成鏡框懸掛或粘貼在現場,以便更好地發揮指導作用,形成自己的企業文化景觀。然而筆者發現,一些單位的標準成了僅有裝飾作用的標準“畫”,失去應有的作用。
標準化為何會變成標準“畫”?究其原因有三:其一,標準老舊。在現場,許多設備雖然外觀及名稱未變,但其構造及原理與從前相比已經大相徑庭,但其相應的標準卻多年不變,以過時的標準指導全新的作業,這樣的標準必定遭遇漠視。其二,設備“跑步前進”,標準“款款而行”。因為設備更新換代快,而企業制定相應的標準從初稿、驗證、修訂、再驗證、再完善等環節到最終的頒布實施,要經歷一段長時間,也許新標準剛剛頒布還未實施,設備卻又升級了。其三,監督管理弱化,落實乏力。標準若不落實,就是一紙空文。如果標準落實難以到位,缺乏監管必會使執行力不到位,那么掛在墻上的標準即使再醒目,也會少人問津,導致員工以老經驗或老規矩辦事。
避免標準化成標準“畫”,就必須從源頭抓起,讓標準與時俱進,強化監督管理機制,加大獎懲力度,這樣“三合一”多管齊下才能讓標準真正發揮指導作用,始終如一地按既定標準辦事,企業才能實現真正的標準化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