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早孕期剖宮產瘢痕妊娠的臨床及病理特點進行探討。方法 抽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治療的60例剖宮產瘢痕妊娠患者,對其病理特點進行分析。結果 外生型病理改變幾率明顯高于內生型,存在較大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 <0.05)。結論 剖宮產患者要做好避孕,減少剖宮產率,以降低剖宮產瘢痕妊娠發生率。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01.032
作者單位:1 276800 日照市東港區人民醫院;
2 276800日照市東港區婦幼保健站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Pregnancy Cesarean Scar Pregnancy
YIN Lingling 1 DAI Xi'e 2 1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Donggang Region Rizhao City,Rizhao 276800,China 2 Rizhao Donggang MCH station,Rizhao 2768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pregnancy cesarean scar pregnancy.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1~December 2013,our hospital treatment of 60 patients with cesarean scar pregnancy,to analyze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Results Exogenous pathological chang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endogenous risk,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0.05). Conclusion Cesarean section patients to birth control,reduce the cesarean section rate,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esarean scar pregnancy.
【Key words】Early pregnancy,Cesarean scar pregnancy,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剖宮產瘢痕妊娠 [1]屬于一種異位妊娠,指的是受精卵、孕囊或是胚胎在患者剖宮產術切口的瘢痕上著床,早在1978年就對該概念進行定義。近幾年,隨著我國剖宮產率的不斷上升,剖宮產瘢痕妊娠的發生率也隨之上升,不僅會導致子宮破裂,造成大出血,而且會對生育能力造成不良影響,嚴重時,會造成患者死亡。目前,還未有有效方法治療剖宮產瘢痕妊娠,但是早期確診可能性較大。筆者抽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治療的60例剖宮產瘢痕妊娠患者,收集患者病理組織進行制片,以探討早孕期剖宮產瘢痕妊娠的臨床及病理特點,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治療的60例剖宮產瘢痕妊娠患者,60例患者均存在剖宮產史,患者年齡23~46歲,平均(34.55±4.38)歲,停經時間在34~158 d之間,平均(51.91±8.55) d,與剖宮產間隔時間是5個月~17年,平均是(62.3±3.5)個月。患者以陰道流血為主要臨床特征,54例患者使用宮腔鏡病灶電切除術,6例患者使用腹腔鏡病灶楔形切除術進行治療。
1.2 方法
60例患者中包括23例內生型,37例外生型,收集患者病理組織進行制片,切片為4 μm,通過HE染色進行觀察,利用顯微鏡對其病理進行分析。患者進行6~12個月的隨訪。
1.3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1.0軟件分析數據,使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影像資料
所有患者都開展超聲檢查,50例患者確診,診斷準確率83.3%,10例患者未確診,需開展MRI檢查,可見妊娠包塊或子宮峽部妊娠囊。利用MRI對剖宮產瘢痕妊娠的內生型、外生型進行區分,妊娠囊進入肌層深度較深,且生長與漿膜方向一致,對患者膀胱造成擠壓,為外生型;妊娠囊進入患者子宮肌層深度較淺,且生長方向與宮腔一致為內生型。
2.2 病理檢查
本次探究共收集36例病理標本,通過顯微鏡能發現子宮肌層中存在絨毛組織,該病理作為剖宮產瘢痕妊娠的診斷標準使用。36例病理標本中,23例的瘢痕位置均存在不完整子宮平滑肌組織,不具連續性,且連接間隔較大,相鄰肌層組織存在縫隙,絨毛組織就存于此,病理變化幾率63.9%,其中外生型17例,內生型6例,外生型病理改變幾率明顯高于內生型,存在較大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2.3 術后隨訪
內生型患者血清人絨毛促性腺激素恢復正常時間與包塊吸收時間分別是(21.3±5.7) d、(31.6±5.7) d,外生型分別是(22.6±5.1) d、(74.5±19.1) d。
3 討論
有文獻中指出剖宮產瘢痕妊娠存在兩種形式:外生型與內生型 [2]。在探究患者出現剖宮產瘢痕妊娠的影響因素中,發現若是患者存在切口瘢痕位置的內膜發育異常 [3],絨毛置入瘢痕裂隙的幾率較大,影響內分泌,增加了患者剖宮產瘢痕妊娠的發病率。
探究患者出現剖宮產瘢痕妊娠的影響因素,發現若是患者存在切口瘢痕位置的內膜發育異常,絨毛置入瘢痕裂隙的幾率較大,影響內分泌,大大增加了患者剖宮產瘢痕妊娠的發病率,因此子宮肌層組織缺陷 [4]屬于影響剖宮產瘢痕妊娠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次探究過程中,筆者抽取我院治療的60例剖宮產瘢痕妊娠患者,54例患者使用宮腔鏡病灶電切除術,6例患者使用腹腔鏡病灶楔形切除術進行治療,收集患者病理組織進行制片,利用顯微鏡進行對其病理特點進行觀察與分析。60例剖宮產瘢痕妊娠患者的超聲診斷準確率是83.3%,且外生型與內生型存在較大區別 [4]。病理以子宮肌層中存在絨毛組織為標準,外生型病理改變幾率明顯高于內生型,存在較大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內生型患者的血清人絨毛促性腺激素恢復正常時間與包塊吸收時間與外生型存在較大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 <0.05)。與杜啟亙 [4]等的探究結果保持一致。
綜上所述,為了降低剖宮產瘢痕妊娠的病發率,婦女要做好日常避孕措施,醫院要嚴把剖宮產關,以有效控制剖宮產率。一旦患者發生瘢痕妊娠,需要及時進行終止妊娠,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