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4年10月1日,中國建設銀行成立60周年。60年繁榮的背后,是建設銀行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土到“洋”的逐步發展壯大的過程,在這個大行崛起甲子華誕之年,本刊推出一部60回的章回體“微小說”。
作者劉仁剛自1982年加入建行,至今已有32年從業經歷,見證了建設銀行從專業銀行到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的各個歷史發展時期。從作者的言語與表達中,足以看出一名老員工對建設銀行的赤誠和感恩之心。
而作者經歷的這30余年同樣也是中國金融改革開放的30年,作者在見證建行歷史的同時,也見證了中國金融的改革開放。本刊將分12期(每期5回)來推出這部“微小說”,讓我們一同來品讀一下建設銀行以及中國金融改革開放的發展紀實。
作者的話:
我們度過的一朝一夕,我們經歷的一點一滴,我們發生的一事一幕,我們留下的一印一轍,組成了我們的歷史;
這部歷史沒有粉飾,但生動感人;
這部歷史看似平淡,但足夠輝煌
第一回
劉姥姥,入駐神圣三里河 新市民,不解婉約南沙溝
話說1982年2月11日,春節剛過。我懷揣高校畢業生統分派遣單來到了北京三里河。一排排五十年代蘇式建筑,門前高高懸掛的國字頭牌號的高樓深院,荷槍實彈的哨兵,這一切告訴我三里河,牛!后來聽說,中央部委集中在北京的二(二里溝),三(三里河),六(六鋪炕),八(八里莊),尤以三里河為甚,20多個國家部委辦局集于此地。國家計委,國家經委,財政部,人民銀行,一機部,二機部,五機部,國統局,國稅局,還有同在財政部樓內的建設銀行總行。27歲的我,經過風雨,但沒見過世面,尤其從一個知青經歷了四年大學歷練,怎么搖身一變成了三里河的主人了?看著財政部藍色工作證和刻有國徽的單位印章,總是透著一股神圣和神秘。南沙溝在三里河西端,緊靠釣魚臺國賓館,它是當時的部長樓,在那個年代,這一棟棟不高但很考究的成排建筑一看就有些與眾不同。原本就神秘的三里河,再加上更加神秘的南沙溝,就更令外人望而生畏了。三里河,一條看似很普通的街道,正在延續著它的神圣和莊嚴。不知是不是我這“劉姥姥”真的進了大觀園,當時內心感受就是莫名的自豪。當然,我們這些小青年,也著實虛榮了好一陣子。
第二回
住單身,八人一室像校園 識新友,廣州"老鄉"名侯康
上回書說到,本人只身來京報到。其實我們同來總行的有20來人,遼財14人,湖財不到10位。因為新入行人數較多,所以行里特地與不遠處的京滬食品商店聯系,我們就住在7層。八人一室,上下鋪,與學校一樣的感覺,配了兩個大號熱水瓶,一個落地電風扇。還有一位老大媽作為管理員。京滬食品商店在當時絕對屬于高大上層級的,一層專賣桂香村稻香村茯苓餅等北京名特食品,二層專賣上海食品,標志性的大白兔奶糖在其他商店很難買到。每逢上下班,樓道里充斥著誘人的糕點糖果的香味,有時我們也會情不自禁地進去聞聞香味。
侯康是中山大學外語系畢業,分到總行外事處當翻譯。小我幾歲的他一口地道的白話,但卻長著一張地道的無法改變的北方臉。一問才知父母是沈陽,地道老鄉。這層關系讓我們接觸多了些,對他的關注和了解也自然多了些。過年回家他總是帶些廣州人自制的油炸餃讓我們分享。他同來自海南的另一位同學一樣,三九天也提個水桶沖涼,那意志品質至今難忘。由于他的空姐女友出了意外,對他刺激很大。不久他就離開了。現在他定居在所羅門群島,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聯系,但我心中一直印刻著這個廣州老鄉的輪廓,他是侯康。
第三回
羅道莊,辦公場所像工地 養雞場,總行機關全搬出
隨著業務發展,總行內設機構也有了大規模擴張。特別是以中長期投資為主線的部門真的成了體系。投資一部,投資二部,投資調查部,建筑經濟部,投資研究所,投資咨詢公司等部門,兵強馬壯,社會影響很大。財政部已經沒有合適的空間滿足總行辦公了。出去我們認為是必然,但搬到羅道莊誰也沒想到。羅道莊是北京量具刃具廠的一塊空地,典型的臨時工棚,夏不透風冬不保暖,辦公用的是集團電話,一部話機鈴聲響起,其他人都可以接聽,不管對方找誰,接錯撂下就是了。羅道莊當時有個簡易的食堂,在食堂旁邊還有一副乒乓球臺,有時中午休息大家還能活動活動。當時不僅辦公用房十分簡易,連道路都還是刮風就冒煙的土路,說句心里話,那條件真的與建行的地位不大相符,但大家都很樂呵,見面都很熱情。程瑞華在投資研究所,陳勇鵬在投資調查部,前者現在是金融時報的首席記者,后者在廈門分行辦公室,是著名攝影家和書法家。
大約過了一年多,建行的其他部門也都遷出了,但不是羅道莊,而是沙窩西,大致現在五棵松籃球館的位置。這個時段是建行辦公最分散的時期,大約七個地方,雖然很難見面,但當時民風淳樸加上人不多,所以彼此關系還是很緊密的。
第四回
守計劃,六親不認黑包拯 把口子,嚴守職能像審計
守計劃,把口子,是建行的職能,也是建行的特色。深深記得剛剛入行時老同志經常講的一句話,任何人找到建設銀行說情要錢,回答“要錢沒有,要命一條”。“四按”撥款原則更是耳熟能詳,那就是“按計劃、按預算、按程序、按進度”撥款,如果當時工程建設要是“逆程序”或“計劃外”,那簡直不可思議,所謂中央通報的違反財經紀律的事例基本上都與“四按”有關。說那時建行具有雙重職能那是不準確的,就是單一財政職能。那時對上定期報《建設銀行情況反映》,報到黨中央國務院,對下定期發《建設銀行簡報》,對象是各級分支機構。那時要是有一篇情況反映是哪個人撰寫,真的好像出了一部工具書,大伙兒會很羨慕的。情況反映,就是堅持原則,就是公開披露,就是向上“告狀”。現在想想,像財政,更像審計,建行如果延續當時的職能,現在恐怕不少監管部門都不復存在了。
南京分行有個張杰,當年經辦棲霞山化肥廠,這是一家國家重點工程。他對工程的一塊磚瓦一分一毫都十分清楚,甚至單位庫存還有多少都心知肚明。中央領導視察該廠都由他做講解,廠黨委破例讓他列席黨委會。當時建行系統北京分行的李厚峰,上海分行的沈純二、湖南分行的李子祜都是全國勞動模范,名氣很大。
第五回
南長街,建行領得參觀票 社會路,紅塔禮堂看大片
那時的建設銀行名義上是銀行,實質就是政府職能單位,它所享受的政治待遇一樣不少。就拿參觀中南海來說,中辦每個月給國家部委發一定數量的票,固定時間,固定入口,一票一人,主要滿足各部委招待本系統出差人員需求。當然,單位也要承擔一定風險,每次發票都要反復叮囑,一再強調。不知何故,這個待遇前后沒持續多長時間就取消了,好在我有幸去了兩次。
紅塔禮堂似乎就是內部片的代名詞,定期內部電影是我們當年享受的“特權”,過完周末,周一上班時常聽到有的年輕人談起他們到紅塔禮堂看了什么影片,片子是什么情節。當然,我們這些年輕人主要精力是放在工作上,早來晚走那是常事,每天除了工作,要早上主動打開水,擦桌子,工間操那么短時間也只有打康樂棋等簡易娛樂活動,老同志堅持的“拱豬”“釣魚”似乎都要自己固定的牌友,年輕人也上不了臺面。記得有天去化工部走訪,回來晚了,食堂只剩下了冷卻了的饅頭,還有一塊煮熟了的"豬肝",害得我這不吃羊肉的人,一不小心冷口吃了口羊肝。我當時饑餓難耐,吃了一口感覺味道不對,就問食堂賣飯窗口的同志:這肝是什么肝啊?對方回答:羊肝。我說:那小黑板上怎么只寫了一個“肝”字啊?對方又說:羊肝不是肝嗎?我無語。
(作者系中國建設銀行總行機構業務部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