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
最喜歡GDP的地方政府,已漸漸降低了對 GDP的熱情。
1月27日,新華社披露,在當時已經披露2014年經濟目標的28個省市自治區中,22個下調了今年的地區GDP增長目標,有14個省份下調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目標,5個省份未提及,6個省份與去年保持一致,粵津云三地上調。
引擎馬力不足,中國經濟要換引擎。大幅提升固定資產投資,在穩健的貨幣政策環境下是不現實的,一些遺留的欠賬需要清理,地方的社保、環境支出將會上升。GDP增速下降是必然趨勢,上升才不正常。
以重工業大省河北為例,圍繞北京的鋼鐵廠使這個省成為環境整治的重心。河北省政府提出2014年GDP增速8%,低于持續了5年的9%以上的增速。在今年1月河北省“兩會”上,河北省長張慶偉披露一組數據,2013年河北關停取締重污染企業8347家,淘汰改造燃煤鍋爐3.5萬臺,淘汰黃標車57.8萬輛。確保2014年壓減1500萬噸粗鋼、1000萬噸水泥、1500萬噸煤、1800萬標準重量箱平板玻璃。到2017年壓減6000萬噸鋼鐵、6000萬噸水泥、4000萬噸煤、3000萬標準重量箱平板玻璃。
河北壓縮的產能有多少?以鋼鐵計,2013年,河北全省粗鋼產量18849.6萬噸、占全國產量的24.2%,1500萬噸相當于一年產量的8%左右。這并不是太大的數字,大風起于青蘋之末,在不增產的情況下壓縮6000萬噸,相當于2013年粗鋼(18849.6萬噸)與鋼材產量(22861.6萬噸)的14%。這不是個小數字,鋼鐵資產的價格將下降,原有的就業發展模式被推翻重來,新增的就業人口不能指望靠鋼鐵、水泥等解決。
轟鳴的馬達逐漸熄火,靠繼續上馬重大項目拉動GDP已經走不通。
經濟結構轉變不僅是舊有的生產方式的變化,更是經濟組織結構的大變化。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特色之處就在于,地方之間的GDP競爭。無論對此持肯定還是否定態度——張五常先生視之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奧妙,而黃亞生先生認為是諸侯經濟之惡源,導致要素無法在全國配置,產能過剩勢不可免——以GDP作為主要政績考核指標,以增值流轉稅作為主要稅種,結果使政府成為資源主導者,在拉動GDP增長的同時,造成產能過剩。
每級政府都是小小的經濟獨立王國,你要拉投資,我也要拉投資,你要賣地我也要賣地,你要建物流園區我為什么不能建立物流園區?加上財政收入從土地和增值稅中獲得,所以投資而不是贏利就有稅收,投資者多地價上升,日子就過得滋潤。地方主導官員是董事長,執行者是總經理,下面分成一個個招商部、服務部,環保部門起到裝飾政府現代性的花瓶作用。
中國的市場經濟是以行政區劃為界的惡性競爭過程,最近大城市接連撤縣設區、把郊區并入市區范疇,無外乎把地方政府作為“公司”的范圍做大,可以在更大的區域內考慮投資、賣地、民生等事宜。
問題是,新的引擎在哪里?
河北省GDP下行還是小事,如果影響到就業吃飯,勢必回到熟悉的經濟發展老路上去。讓市場而不是政府配置資源已成口號,他們忘了喊另一句口號,即法治經濟規范經濟。政府退出投資第一線應該轉換身份進入監管第一線,否則會出大問題。
設想,某家鋼廠嚴格遵守環保標準,甚至還能夠通過碳排放獲得收益,而產品質量有口皆碑能夠撐過市場低迷周期,這樣的企業按照市場規則并購其他企業,則是市場之幸,產業升級、環境保護才能落到實處。如果政府強行要求某地某幾家企業必須限時關閉,不僅產業升不了級,環境得不到保護,連合法產權都被侵占,還談什么市場經濟?
產業升級就是制度升級的過程,市場草莽時代群狼亂奔不需要太多的制度約束,如今有些家底制度就成為關鍵因素。什么行業成為新引擎?不知道。船到橋頭自然直,這是市場的事,政府不必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