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佳明
當下寬容已經成為很時髦的話語,至少在中等收入階層。
什么是寬容?真正的寬容,是寬容不同意見,相同意見用不著寬容;真正的寬容,是寬容哪怕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意見,對的意見不用寬容。民主是服從多數,共和是保護少數,不管多數少數,不同意見都要保護。
雖然中國自古就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終不過是一種理想。秦漢以后2000多年的專制制度、宗法關系、等級觀念和愚民政策這四樣東西,使很多中國人成為朝廷的“忠臣順民”,家庭的“孝子賢孫”,成為宗法關系和等級結構中的分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都要恪守自己的名分不得僭越,每個人都在權力、關系和利益的夾縫中求生存,不能有非分之想。群體文化,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好人壞人都得斗爭才能生存。中國人的斗爭哲學,是有歷史根源的,中國歷史記載的大多是爭權奪利和改朝換代的故事。
過去的中國,也有過寬容,無為而治的漢,雍容大度的唐;百家爭鳴的春秋,百花齊放的“五四”。但更多的是思想禁錮與政權焦慮,秦王的焚書坑儒,宋時的存天理滅人欲,明朝的專制集權,清代的閉關和文字獄,導致中國的衰落和積貧積弱。寬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個弱項。
可以說,明清以來,中國人一直沒有認識到寬容的意義和價值,也沒有資格和條件講究寬容。要從歷史文化的思維和百年劫難的心理定勢走出來,從極端回歸到正常與平和,需要一個過程,要平靜地思考中國的古往今來,要敞開胸懷容納世界的文明。
時代也需要我們寬容。人類已經走到一個市場、科技和民主體制最大限度地把人類聯結在一起的時代,人類已經從上個世紀人與人的矛盾為主,轉變到這個世紀的人與自然的矛盾為主。階級、民族、國家、文明和地域之爭,遇到了強大的多的必須共同面對的自然困境。寬容與妥協變成了共識,和平發展和合作已經成為世界的主流。作為新興大國、文明古國,在世界上以什么形象和姿態出現?如果說粗話、打橫炮受到追捧,激進和民粹成為時尚,受氣包心態、小媳婦心理盛行,談什么國家軟實力?
寬容是針對情緒和方法而言,指的是一種心理狀態,一種社會氛圍,一種文化教養,一種新的文明,寬容是對歷史形成的扭曲的糾正。寬容意味著平等,不平等的人只有屈服或憐憫;寬容意味著自由,戴著枷鎖的人不會寬容,壓迫別人的人也不自由;寬容意味著尊重,尊重對方的權利,就是對別人的寬容。破除以權為本的專制思想、等級觀念,人就寬容了。跳出關系網和小集團利益,人就寬容了;寬容意味著人格的成長與健全,自由發展的人才有可能寬容別人或接受別人的寬容。
寬容指的是一種社會主流品質,不排除個別和例外。今天我們完全有理由、有可能講寬容。寬容不會寬容丑惡,恰恰只會使人民覺悟,使思想解放,使正義有力量,使理性有需求,使討論有余地,使新的制度設計有空間,使中國轉型有寬松的環境,使中國走出專制與激進的輪回,走向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的寬闊大路。
如今中國在轉型,應把寬容作為轉型的重點內容。讓廣大群眾發言,讓不同意見發聲,讓言論更加自由,讓環境更加寬松。人民自己可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中華古老文明的基礎上,有序、平穩地轉變與轉型,這才是歷史唯物主義,這才是國家民族人民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