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東
他是東北抗聯主要領導人之一李兆麟的戰友,曾率部隊縱橫松嫩平原打擊日寇,是抗聯軍歌《露營之歌》的主要創作者之一;他從日本憲兵隊的牢房奇跡般地逃脫,所著回憶錄《牢門脫險記》建國后發行90萬冊,成為上世紀50年代的紅色經典。他就是被毛澤東稱贊為“大智大勇,人民英雄”的傳奇人物于天放。
青春之歌
于天放原名于九公,1908年4月9日出生于黑龍江省呼蘭縣白奎堡三道溝于家粉房屯一個封建地主家庭。他9歲入私塾,10歲入呼蘭縣立小學,14歲就讀于呼蘭縣模范中學校,1924年8月考入設在齊齊哈爾的黑龍江省第一工科職業學校,學習采礦專業,與后來成為抗聯著名將領的張甲洲同學。
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發生,于天放組織同學上街游行示威,聲援上海工人的罷工斗爭,反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暴行。1927年9月20日,為抗議日本出兵山東,黑龍江省城齊齊哈爾各界近萬人舉行大示威,于天放與其他學生領袖一起組織領導省立一中、省立師范、政法專科、農職校等8個中等以上學校數千名學生進行示威游行,包圍了日本駐齊齊哈爾領事館。黑龍江督軍吳俊升派大批軍警進行鎮壓,將于天放等8名學生代表逮捕。在社會各界輿論的壓力和愛國人士的大力聲援下,被捕學生兩日后被釋放,但于天放等被學校開除。
1928年8月于天放考取北平清華大學經濟系,他在齊齊哈爾第一工科職業學校的老同學張甲洲此時也在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他與張甲洲、馮仲云等許多東北籍優秀青年學生來往密切,積極參加進步活動。1929年,于天放加入反帝大同盟,并成為北平學生運動中的活躍人物。1931年5月1日,經張甲洲介紹,于天放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并擔任中共清華大學支部書記。九一八事變后。按照黨組織的指示,他迅速發動和組織北平學生及進步教師進行游行、罷課,開展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吁請政府抗日。在一二五事件(國民黨當局在南京鎮壓抗日學生請愿團的事件)發生后,他又組織本校學生,聯合在京各大學學友進行了更大規模的示威游行,聲援北大請愿團。為此,他和一些進步學生被北平市警察局列為重點監視的對象。在作家楊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里,能找到于天放、張甲洲等愛國青年的影子。
特支書記
1932年4月,于天放等跟隨中共北平市委代理書記張甲洲回到哈爾濱。在中共滿洲省委的領導下,5月16日,第一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巴彥抗日游擊隊在巴彥縣西部山區七馬架正式成立,張甲洲擔任總指揮,于天放任特派員,負責地下交通情報工作,其家一度成為游擊隊的秘密交通站。11月18日,滿洲省委特派員吳福海來到巴彥游擊隊,傳達貫徹在上海召開的“北方會議”精神和省委的指示,要求巴彥游擊隊改編為紅軍36軍,執行土地革命任務。根據省委指示,巴彥游擊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36軍江北獨立師,張甲洲任師長,于天放作為特派員負責游擊隊與滿洲省委的聯絡工作。1933年3月,滿洲省委為了加強黑龍江省城齊齊哈爾的抗日救國工作,派于天放到齊齊哈爾開展工作。于天放以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英語教員身份作掩護,深入各學校進行秘密串連。他把齊齊哈爾的共產黨員宮洗塵、劉永平、畢耀忠、王文郁、劉云清等9人召集在一起,向他們傳達了中共滿洲省委關于在齊齊哈爾成立龍江特別支部,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斗爭的指示。龍江特別支部是齊齊哈爾第一個黨支部,于天放為龍江特別支部書記。龍江特別支部在進步知識分子、學生和愛國士兵中發展黨員,開展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并先后建立了老師、學生、士兵3個支部。在龍江特別支部領導下,齊齊哈爾黨組織的活動范圍不斷擴大,甚至在偽第三軍管區教導隊和齊齊哈爾電報局里也有共產黨員的秘密抗日活動。龍江特別支部還動員一批愛國青年參加了海倫等地的抗日游擊隊。龍江特別支部的活動鼓舞了齊齊哈爾人民抗日救國的熱情,也引起了日偽特務機關的警覺。1934年9月于天放被校方解聘,處境十分艱難,隨時有被捕的危險。為了保護龍江特別支部不受破壞,于天放把支部工作交給宮洗塵、畢耀忠負責,應老同學張甲洲的邀請到富錦縣做地下工作,化名于樹屏,公開身份是張甲洲任校長的富錦中學教員。期間,于天放協助張甲洲搜集情報,為抗聯籌備槍支彈藥等軍用物資,策動山林警察起義。
馳騁疆場
七七事變后,松花江下游地區反日游擊運動高漲,祁致中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獨立師在富錦縣活動十分活躍,隊伍迅速擴大。為提高部隊素質和影響力,祁致中極力吸收有名望的愛國志士加入,幾次派人與張甲洲、于天放等人聯系,邀請他們參加抗聯11軍的籌建領導工作。1937年8月28日夜,獨立師參謀長李景蔭帶人在富錦城外接應于天放與張甲洲等人去抗聯獨立師,途中與敵人遭遇,張甲洲中彈不幸犧牲。10月,獨立師在北滿抗日聯軍總政治部主任李兆麟的幫助下,改編成抗聯第11軍,祁致中任軍長,于天放任11軍隨營學校教育長。
1937年入冬以后,日軍出動飛機、坦克和大批地面部隊開始冬季“大討伐”。為保存實力,各抗聯部隊陸續轉移到山區及偏僻地區。1938年初,于天放率一師部分隊伍在樺川縣七星砬子山11軍根據地密營阻擊進攻的敵人,之后向富錦、綏濱沼澤地帶轉移,并多次與圍追的日偽軍作戰,部隊出現較大傷亡。由于軍長祁致中去蘇聯求援被蘇軍內務部扣留,抗聯11軍士氣受到影響,10月10日,李兆麟再次來到11軍,幫助整頓隊伍,任命于天放為1師政治部主任。
1939年1月,北滿抗日聯軍總司令部西北臨時指揮部成立,并將先后到達海倫根據地的北滿抗聯西征部隊在原軍、師、團番號不變的情況下,統一編成4個支隊,于天放任3支隊政治部主任。3支隊由6軍3師和11軍1師組成,在支隊長王明貴、政治部主任于天放的領導下,以海倫與綏棱交界的八道林子為后方基地,活躍在綏棱、海倫、通北、拜泉等地區,打了好幾個漂亮仗。1月中旬,3支隊襲擊了綏棱三道河子日本移民團森林采伐場,繳獲馬45匹、大車8輛及其他物資。接著,又襲擊了日本伐木公司。該公司駐地有日軍一個團,上千匹馬。王明貴、于天放及副支隊長高繼賢分別帶領戰士分三次進入敵營,消滅了敵哨兵后,陸續牽出日軍用來運輸木材的200余匹馬,并運出一些糧食。有了馬,3支隊全部變成了騎兵。
到了1940年春,北滿抗日聯軍總司令部已改編為東北抗聯第三路軍,下轄3、6、9、12支隊,于天放任6支隊政委。6支隊以慶城、鐵驪、東興的山區為后方基地,活動在綏棱、海倫直至嫩江平原,先后打掉了綏棱縣的兩支日本開拓團駐軍,粉碎了日軍討伐隊的3次圍攻。入冬以后,6支隊返回鐵驪山區后方基地。為轉移敵人討伐部隊的注意力,于天放派人到綏棱、海倫、木蘭等地活動,自己則率部隊與討伐的敵人在密林中兜圈子。當時抗聯沒有后勤保障,傷員救治和吃飯是兩個最大的難題,部隊每天都有減員。后來,敵人又集中大批兵力采取“鐵壁合圍”,“篦梳山林”的戰術,對抗聯隊伍進行“毀滅性掃蕩”。為保存實力,北滿抗聯主力部隊于1941年12月底從黑龍江過境進入蘇聯休整。于天放按照第三路軍總指揮部命令,率百余人進入蘇聯境內。
敵后斗爭
1942年2月春節一過,抗聯總部任命于天放為軍政特派員,回國接替北滿省委書記金策指揮第三路軍留在黑龍江省境內的抗聯部隊,同時組織開展地方群眾工作。2月21日,于天放率6名戰士從蘇聯返回國內。這時,東北抗日聯軍大部隊已撤退到蘇聯伯力的密營,改編為蘇軍遠東軍區88旅,也稱抗聯教導旅,國內只有幾支抗聯小分隊在活動。于天放帶領6名戰士組成小分隊,在海倫、綏棱山區活動,與在慶城、鐵驪一帶活動的樸吉松小分隊,在巴彥、木蘭、東興一帶活動的張瑞麟小分隊遙相呼應,伺機打擊敵人。后來樸吉松小分隊被打散,張瑞麟小分隊也轉入蘇聯,于天放小分隊成為留在黑龍江境內唯一一支抗聯部隊。
8月的一天,一個連的日偽討伐隊進山討伐,于天放率部在太平橋附近伏擊了這股敵人,殲敵50余人,繳獲了許多槍支彈藥。接著,小分隊又搗毀了綏化五營村警察所,并到海倫縣城附近的八方屯散發傳單進行抗日宣傳。
于天放小分隊的活動讓日偽軍驚恐不安,他們四處張貼布告,懸賞緝拿于天放等人。小分隊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小,處于內無糧草,外無群眾支援的困境。于天放將小分隊分成5個屯墾組,分散在綏棱、慶城的深山里,在隱蔽處種點糧食,以解決小分隊給養問題。為保存實力,于天放帶領20余名隊員退到綏棱豐水山的原始森林中建造了密營,又在東南十幾里外建造了前營。小分隊以此為根據地,分別到慶城、綏化、海倫等地活動。于天放和戰友李兆麟、陳雷創作的東北抗聯軍歌《露營之歌》第四段《冬征》,形象描述了當時的艱苦生活和將士們的堅強斗志:“朔風怒號,大雪飛楊,征馬踟躕,冷氣侵人夜難眠。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偉志兮,何能消減。全民族,各階級,團結起,奪回我河山。”于天放后來在《牢門脫險記》一書中寫道:“東北是我的家鄉故土,我愛祖國、我愛東北、我愛家鄉、我也愛樹海無邊的興安嶺,不管敵人怎樣兇惡殘暴,抗日斗爭的怒火是不能被壓下去的,我決心埋尸故土,也不離開東北一步。”遠在蘇聯伯力的東北抗聯領導人周保中、李兆麟牽掛著于天放小分隊,派抗聯教導旅3營黨總支副書記張瑞麟帶著電臺和警衛班,于1944年3月底起程回國尋找于天放小分隊。張瑞麟等在蘇聯邊防軍的幫助下,越過日軍封鎖線,直奔于天放的活動區域老金溝。按照約定,于天放應把活動地點寫在紙上裝到玻璃瓶內,埋到一棵大松樹下。但張瑞麟找到那棵松樹,挖遍樹下四周,卻沒找到瓶子。張瑞麟等擴大尋找區域,期間幾次同敵人遭遇,先后犧牲兩名戰士。后抗聯領導通過電臺指示張瑞麟等于8月返回蘇聯。
牢門脫險
1944年12月19日,因漢奸出賣于天放在穆棱縣宋萬金屯小學校被日偽警察抓捕。1945年1月9日,敵人用專車將于天放轉押到北安省偽警務廳特高課收容處,投入專門關押抗聯戰士的2號牢房。
敵人抓到于天放如獲至寶,先是威逼利誘,后是嚴刑拷打。于天放與敵人斗智斗勇,在受刑中一次次昏死,又一次次被冷水澆醒,但始終守口如瓶。雖然身受重刑,但他不甘心坐以待斃,始終思謀著越獄。他利用放風的機會摸清了監獄的方位,并把火爐上的小鐵門卸下作為武器。略懂日語的他從看守的閑談中聽到德國戰敗,蘇聯很快出兵中國東北的消息,興奮中更下定了越獄的決心。他與關押在3號牢房的抗聯3軍偵察排長趙忠良暗中擬好了越獄計劃。7月12日凌晨1時左右,于天放以解手為名讓剛剛回監獄、已喝得醉熏熏的看守石丸打開牢門,又借口為監獄畫地圖需要燈光留在牢房外。這時趙忠良也敲門說要解手,看守毫無防備地打開3號牢門。于天放見時機已到,從身后拿出摘下的鐵爐門砸向看守石丸。趙忠良也撲上來,兩人一起打死了石丸,從他身上掏出鑰匙,迅速打開三道鐵門,翻過圍墻,消失在黑暗中。為縮小目標,二人分開行動,相約在北面鐵路橋會合。
敵人發現于天放和趙忠良越獄,先是派出飛機搜索,后組織人馬拉網式搜查。于天放白天藏身麥地,身上蓋滿麥秸,餓了就嚼幾近成熟的小麥粒。天黑后,他沿著鐵路線尋找趙忠良。
再說趙忠良與于天放分開后,跑到克東縣玉崗村短崗屯附近草甸子上隱藏起來。第二天中午,他走進屯子,來到一戶姓茹的大娘家里,向大娘講述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和越獄經過,請大娘幫助。茹大娘把他帶到屯子北邊一個瓜窩棚里,還拿給他一件棉袍御寒,每天給他送飯。趙忠良為了盡快和黨組織取得聯系,讓茹大娘找個可靠人去克山送信,茹大娘決定自己去。不料,趙忠良的隱藏地點被村里地主常志義家的管家常國杰發現并告密。很快,趙忠良再次被捕,不久慘遭殺害。
于天放沒有找到趙忠良,一個人離開北安向西走,晝伏夜行,來到訥河縣。他扮作逃出的勞工,時而躲進野地,時而躲在百姓家。不久,于天放聽到日本投降的消息。
龍江歲月
1945年8月19日,于天放以抗聯第三路軍軍政特派員的名義,把訥河一些抗日群眾動員起來,組成一支革命隊伍,鎮壓了幾個罪大惡極的漢奸。9月初,于天放帶幾個人去嫩江縣召開群眾大會,檢舉日寇走狗董殿臣。可董殿臣借縣維持會長名義,利用不明真相的蘇軍城防司令官,誣陷于天放是偽滿特務,蘇軍遂將于天放扣押并解往黑河。10月10日,于天放被蘇軍從監獄放出,他隨后去哈爾濱見到已任松江省副省長的李兆麟。由于當時李兆麟的黨內身份沒有公開,他又去長春找到東北人民自衛軍總司令周保中。11月初,周保中任命他為中國長春鐵路護路總監。不久,于天放回到哈爾濱,見到中共東北局副書記陳云。12月,陳云委派他回北安,擔任黑龍江軍區副司令員。
1946年4月7日,中共中央主辦的《解放日報》發表“黑龍江民族英雄于天放”一文,詳細介紹了于天放的抗日經歷,稱贊“于天放是黑龍江省著名的民族英雄,是東北人民的領袖,他的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的精神,為東北青年所景仰和愛戴。”新華社隨軍記者劉白羽專程去北安采訪于天放,并在北安監獄于天放逃跑的窗口拍照。他在1946年8月22日《解放日報》發表的長文“人民英雄于天放”中這樣寫道:“這樣驚天動地的事情,聽了真使人興奮、感動。說完,于將軍就領著我去參觀他逃跑的監獄。他隨走隨指點那陰暗潮濕的單身房、那廊道、那重重的鐵門,以及那最后擊破的窗戶。我聽著,我望著他微紅的臉,他如同穿過驚濤駭浪的巨船,他興奮但他十分沉靜,他幾乎足有一種氣魄可擊退一切逆風暴雨,因為他是那樣沉靜。”
1949年4月12日黑龍江省和嫩江省合并,成立新的黑龍江省,于天放歷任黑龍江軍事部長、黑龍江軍區黨委副書記、副政委兼黑龍江軍區干部部長,負責軍區的政治工作和干部工作。1951年11月他撰寫的回憶錄《牢門脫險記》由東北青年出版社出版,成為人民群眾喜愛的讀物,后經東北人民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等多次再版,發行90萬冊,是建國初期最暢銷的紅色圖書。
1954年8月松江省并入黑龍江省,于天放任新成立的黑龍江省政府副主席。這年國慶節,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與于天放握手時,詼諧地說道:“天放,抓不到;今天,見到了。大智大勇,人民英雄!”于天放后來任黑龍江省副省長兼哈爾濱師范學院院長,1961年任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兼黑龍江大學校長。“文革”中,于天放慘遭迫害,1967年5月30日含冤逝世,卒年59歲。1982年9月,中共黑龍江省委為于天放徹底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