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恒成



全臺灣便利商店總數,據統計約在一萬家左右;若你上“內政部”宗教信息系統,點選寺廟查詢,會發現各縣市登記的廟宇,總數約一萬兩千多家,這還不包括未登記、非民間傳統信仰的教堂、會所等等,高密集程度連超商也望塵莫及。
臺灣人從小拜到大,阿嬤抱金孫到廟里祈求平安長大、姑姑帶表弟請效勞生收驚、連“總統”都要在大年初一上香祈福,我們日常生活和祭祀緊密相連,這是造訪臺北不容錯過的廟宇行程,體驗虔敬燃香祝禱、沉淀思緒。
傳統戲曲如京劇、傀儡戲和布袋戲等也是民俗的華麗面向。臺北人成長的記憶中,一定有過提板凳、沖到廟口前看酬神野臺戲的經驗,隨著時代演進,竹凳子變塑料椅,雙手操弄、真人粉墨的歌仔戲或布尪仔戲,也變成大布幕加投影機,但原汁原味的民俗體驗,依舊在城市各角落,熱鬧滾滾地上演!
霞海城隍圣誕農歷五月十三日
霞海城隍源自福建泉州同安的霞城(現今廈門一帶),1821年霞城的同安人決定另謀生機跨海發展,由陳金絨請霞城城隍保佑同鄉,渡過有黑水溝之稱的臺灣海峽。前幾年于淡水發展,后轉至艋舺以港口為貿易中心,當時艋舺已有以龍山寺為中心的三邑人,及以祖師廟為中心的安溪人,因為港口利益及信仰不同,1853年爆發頂下郊拼的族群械斗,戰敗的同安人請城隍爺遷移至大稻埕形成聚落,穩定經濟后,1859年始臺北霞海城隍廟落成至今。當地自1870年代開始,外銷茶葉至英美等國獲利,興盛繁榮,1879年開始舉辦霞海城隍圣誕繞境,五月十三迎城隍目的是掃千災、招百福,已承續百余年,外界以“五月十三人看人”描寫盛況,更在2010年入選非物質文化資產。友廟及境內八大軒社、什家將及各類陣頭齊聚,獅鼓帶頭熱鬧,北管響徹云霄,恭賀霞海城隍爺圣誕,像嘉年華般的繞境。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61號
保生大帝神誕農歷三月十四日
大龍峒保安宮俗稱“大浪泵宮”,為臺灣二級古跡。每年保生大帝神誕,是地方重大慶典活動。在神誕前一天農歷三月十四日舉行,上午先在保安宮廟埕舉行民俗競技,下午1時起,由報馬仔、土地公、頭旗車等率先開道,接著各寺廟軒社、力士會、藝陣等魚貫進入廟前,展開拜壽表演,隊伍通常傍晚才回到廟埕,恭迎各祖保生大帝回宮后,才算結束繞境活動。緊接著“放火獅”,將繞境推到高潮。
臺北市大同區哈密街61號
靈安尊王圣誕農歷十月二十二日
青山宮俗稱青山王宮或青山王館,于1866年創建,主祀靈安尊王,俗稱青山王。相傳于1854年時,福建泉州府惠安縣漁民,奉其故鄉青山宮祖廟靈安尊王神像割香(祈求祖廟香火以分享神恩)至艋舺,由大溪口登岸,途經舊街時,神輿突然加重無法抬舉,漁民乃焚香叩問神意,經神示駐于此不必前行,就地暫立小祠安靈,祈求鎮境平安。當時艋舺流行瘟疫,但至此祠祈禱均得以保身,于是善男信女日增,直至今日已列為臺北市三級古跡。主神靈安尊王之神格,類似城隍爺,同是掌理司法檢察之神,一切設施與城隍廟相同。相傳青山王即三國東吳孫權之裨將張捆,奉令駐守泉州府惠安地方,其智勇正直深得軍民愛戴。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二日繞境,二十三日為青山王誕辰,艋舺舉行大拜拜,可與大稻埕之霞王城隍祭典相媲美,并稱臺北兩大民俗祭典。
臺北市萬華區貴陽街二段21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