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巖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隨著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研究現代醫院管理創新理論,探索醫院管理體制創新的模式,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對于指導醫院管理實踐,立足社會,使醫院的管理變革不斷適應時代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于制度一詞,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一提到制度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些條條框框,是規范著人們行為的準則。隨著經濟的發展,制度的內涵被大大擴展。如,康芒斯(JohnR.Commons)認為制度是“由管理的交易、買賣的交易、限額的交易等構成的集合;舒爾茲(T.W.Schultz)認為制度就是一系列規范,是用來管束人們行為的;霍奇遜 (G.M.Hodgson)則對上述不同說法進行了歸納、綜合,他提出制度是通過習慣、傳統或法律約束而力圖形成固定的規范的行為模式的一種社會組織。”[1]其實盡管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重點對制度加以定義,作為理論研究基礎的概念而言,在本質上講,制度的本質內涵都離不開“規則和習慣”這兩項內容,至于其他特征或屬性或附帶說明都是它們的派生物。
關于制度創新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North)最早提出的。格拉斯·諾斯認為:“原則上講,凡是涉及人與人關系的創新,就是制度創新(節約了生產的交易成本),制度創新的動力是個人追求利潤最大化。制度創新是由于在現在制度下出現了潛在獲利機會,這些潛在利益是由于市場規模的擴大,生產技術發展或人們對現有制度下的成本和收益之比的看法有了改變等因素引起的”[2]。作為經營單位,制度創新的目的就是要解決目前組織機構存在的不合理的組織形態和產權制度不明等問題。作為醫院管理制度創新就是要使現有的醫療要素和條件,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如何讓醫院在整個醫療市場中適應市場的變化,針對現有機制重新構建,使之成為更具有效率和效益的新組織。
具體來講,實行醫院制度的改革,就是現代醫院管理的制度創新的一種途徑,只有通過改革,才能處理好醫院管理者、醫生和患者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平衡各個方面的權利和利益, 優化醫院的組織結構,完善醫院建制,堅強軟硬件的管理與投入,使醫院內部各種要素配置更加合理,使其效能發揮最大限度。
面對我國醫院深化改革新形勢, 醫院管理要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進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離不開與市場經濟同步發展的運行機制、管理制度及經營手段,對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創新可以從下幾方面著手:
目前,我國醫療機構大都是國家設立,推進醫院進行戰略性改制、改組、改造勢在必行, 我國醫療機構還存在分布不平衡,各地條件差異性比較大等問題,要打破傳統醫院的基本格局,使醫院的組織結構和資產結構更加優化。針對醫院實際狀況,通過對現有醫院資產進行戰略性重組,在國有獨資、國家出資參股合資合作醫院和醫療機構中逐步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只有優化國有資產結構, 整合醫療資源,才能提高醫院資產運營效率。公立醫院目前是我國的主體,建立健全對公立醫院的現代醫院產權制度十分必要。
市場經濟背景下,作為政府職能部門,要不斷加強對醫療機構運營的監管, 貫徹“準入監管與現場檢查、內控監管和分類監管”等手段相結合的原則,將醫療機構運營內控水平、醫療狀況、現場檢查結果、市場行為及檢測指標情況作為準入的重要參考,嚴格民辦醫療機構的審批程序,強化責任追究,對出現嚴重問題的醫療機構,依照規定追究有關人員的領導責任。盡管我們常說要讓市場去解決企業生存的問題,但是作為醫療機構,是一個具有公益性質的部門,擔負著救死扶傷的職能,門檻準入的監管必須到位,在宏觀上,不在限制各種投資主體投資醫療行業, 鼓勵民營醫療機構的發展,取消一些政策性不合理的限制,讓醫院在市場的機制下運營等,這些并不等于政府就是放任不管,作為監管部門要制定科學的行業標準,嚴格醫療市場準入制度,規范醫療機構等級評定制度,要積極引導各種醫療機構合法、規范經營,打造一個良好有序竟爭的醫療市場環境。
我國衛生主管部門歷來高度重視行衛生政管理體制改革。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有關部門正在積極推進衛生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各級醫療組織都在加強自身內涵建設。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職能轉變邁出重要步伐,市場調節的職能正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功能發揮明顯,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科學民主決策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的衛生行政管理體制能夠不斷適應整個社會發展的形勢。作為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對醫療部門的監管要恰到好處,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把醫院的人、財、物(產、供、銷)等管理自主權還給醫院,讓醫院根據自己的定位自主決定發展方向、運營制度、人員調配、機構設置、收入分配等。
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多年來,醫院的管理體制一直是按計劃對醫院的資源進行配置,大鍋飯、平均分配主義等現象一直影響著企業的活力,醫護職工等、靠、要的思想一直在制約著醫療機構的創新機制。如醫護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效率低下,崗位之間缺乏有效的競爭機制,過分重視本部門的小利益,忽視整個單位的大利益,有的醫護人員多年在一個部門工作,形成了惰性,依賴性,這種想法的存在,非常不利于人才的流動,不利于醫療的改革,不利于形成競爭的局面。目前許多醫院人才結構不十分合理,醫護人員的年齡結構,職稱結構銜接錯位,導致醫院技術力量缺乏,在一些醫療行政部門的管理人員中還存在學歷低,職稱低等現象,在一些醫技人員中,同樣也存在這種現象,有些部門老職工較多,占據了一些崗位,不利于年輕人員的發展。這些都成為人事制度改革的實施的障礙。“計劃經濟狀態的存在一直影響工資分配制度。績效考核脫鉤,缺乏激勵機制和自主分配權等問題都在或多或少地影響著醫院管理制度改革的進程。由于醫院的發展和分配的不平衡性,導致醫護在觀念上的不統一。雖然醫院改革的呼聲較高,改革環境有了一定的氛圍, 復雜的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的干擾還存在,真正落實衛生體制改革困難重重,醫院改革動力的不足,也給醫院的改革增加了難度”[3]。
實現醫院的改革,必須加強組織領導。現實中,許多醫院的院長都是來自技術一線的專家,他們的專業能力很強,但是對管理知識比較缺乏,業務能力強不代表著就一定能管理好醫院的全局,作為一個醫療機構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十分重要,如何發揮各部門的職能,調動全院職工的業務積極性,搞好成本核算、科室核算、人事管理等,這些都是院長要掌握的管理知識,加強管理職能的培訓也是領導者們必修的課程。作為院級負責人也要管理專業化、職業化。各級醫療機構要探討完善院長選拔、考核、任用、獎懲、薪酬等制度,真正實現院長負責制,建立目標責任考核制度,不斷提高院長管理水平。作為現代醫院的管理者充分調動醫護人員的的積極性是首要任務,只有建立好的激勵機制,才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現代醫院管理離不開創新,只有創新才有出路。做好醫院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就是創新的一種表現形式,做好分配制度改革就要提高骨干醫務人員的待遇,多勞多得,在人員任用上,打破論資排輩,實行優勞優酬,實行競爭上崗和聘用制,建立和完善衛生人才市場,拓寬人員分流渠道。
傳統的醫院的管理多以傳統經驗型管理模式為主, 缺乏對醫院人力、醫院流程的設計、物力的安排管理的科學性。這和計劃經濟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管理者缺乏成本意識,沒有生存的壓力,觀念轉變不及時,也沒有發展的動力。這會阻礙現代醫院的發展。現代化醫院管理者要時刻具有市場意識,按照社會的需求,實行科學管理。在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基礎上,不斷進行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離不開工作程序的建立,作為現代化醫院要轉換機制,實現人才結構的優化,合理設崗,建立科學而規范的人才管理工作程序。要調整結構,鼓勵專業技術人才沖向臨床一線,這即能人盡其才,又能充分發揮個人才干,滿足醫院業務發展的需要。要建立人才儲備戰略,抓好人才梯隊建設,在人才的使用上要打破常規,有計劃地吸引緊缺人才,實現人才結構的優化。
我們知道醫院管理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是一個系統工程,建立現代化的管理制度是一個永恒的主題。醫院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在開放的國際競爭環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沒有長遠的管理目標規劃,這個系統工程就很難完成,只有加強醫院的內涵建設,才能在改革的浪潮下獨立生存,并占領市場,服務于民。
[1] 陳道江,黃峰.制度變遷的演進論述評[J].社會科學家,2003(5):40-44.
[2] 李衛平.試論我國公立醫院治理創新[J].中國醫院管理, 2012(1):6-8.
[3] 陳勇,向月應,王海艷.醫院整體醫療管理模式探索歷程與實施成效[J].中國醫院管理, 2014(4):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