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空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原煤產量和消費量同比分別下降2.5%、2.9%。
據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原煤產量為38.7億t,同比下降2.5%。而2013年的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全國原煤產量為36.8億t。對此,國家統計局的解釋是,根據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對相關數據進行了修訂。根據此次統計公報的數據推算,修訂后的2013年全國原煤產量應為39.69億t。
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原煤產量為38.7億t,同比下降2.5%;天然氣產量為1301.6億m3,同比增長7.7%;發電量為56495.8億k W·h,同比增長4%。
據初步核算,2014年全年能源消費總量為42.6億t標準煤,同比增長2.2%。煤炭消費量同比下降2.9%,原油消費量同比增長5.9%,天然氣消費量同比增長8.6%,電力消費量同比增長3.8%。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6%,水電、風電、核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16.9%。
國家能源局日前公布了《煤層氣勘探開發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
《計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將新增煤層氣探明地質儲量1萬億m3;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量力爭達到400億m3,其中地面開發200億m3,基本全部利用,煤礦瓦斯抽采200億m3,利用率60%以上;建成3~4個煤層氣產業化基地,重點煤礦區基本形成煤層氣與煤礦瓦斯共采格局。
《計劃》明確了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煤層氣(煤礦瓦斯)開發利用的重點任務:
一是分區域分層次開展勘探,加快沁水盆地和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勘探,推進新疆、云貴等地區勘探,加強煤礦區資源綜合勘查,形成規模探明儲量。
二是加快煤層氣地面開發,建成沁水盆地和鄂爾多斯盆地東緣產業化基地,在準噶爾、鄂爾多斯等地區建設一批示范工程,突破低煤階、深部煤層等復雜地質條件煤層氣開發,大幅提高煤層氣產量。
三是加強煤礦瓦斯規模化抽采,建設一批抽采利用規模化礦區和瓦斯治理示范礦井,全面推進瓦斯先抽后采、抽采達標。
四是完善利用基礎設施,根據資源分布和市場需求,統籌建設區域性輸氣管道,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壓縮、液化站,推廣低濃度瓦斯發電。
五是強化科技創新,開展煤層氣富集規律等基礎理論研究,加快煤層氣勘探開發關鍵技術裝備研發,發布一批行業重要標準規范。
為確保發展目標和任務順利完成,實現煤層氣產業跨越式發展,《計劃》還有針對性地提出了4條保障措施:
一是強化行業發展指導管理,加強煤礦瓦斯防治機構建設,發布實施煤層氣開發利用管理辦法,強化事中事后監管。
二是出臺完善扶持政策,嚴格落實煤層氣市場定價機制,研究提高煤層氣開發財政補貼標準,制定低濃度瓦斯利用鼓勵政策,督促天然氣基礎設施公平開放。
三是加大勘探開發投入,繼續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煤層氣(煤礦瓦斯)開發利用,研究提高煤層氣最低勘查投入標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勘探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
四是完善資源協調開發機制,推進山西省煤層氣和煤炭資源管理試點工作,優化煤層氣、煤炭資源勘查開發布局和時序,妥善解決礦業權重疊問題。
國家能源局近日發布的2014年度火電規劃及建設專項監管情況顯示,“未核先建”及“不按核準要求建設”的問題依然存在。
為強化能源項目審批簡政放權事中事后監管,落實火電規劃、項目核準及建設情況閉環監管, 2014年10月至12月,國家能源局組織有關派出機構在內蒙古、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南、寧夏、新疆等8個省(區)開展了2014年度火電規劃及建設工作開展情況專項監管。
國家能源局通報,監管發現三方面問題:
一是火電項目優選工作的規范性有待提高。部分省(區)未按要求制定優選評議辦法或未開展專家評議工作;部分省(區)優選項目上報規模超過國家能源局下達的規模指標,個別省(區)甚至大幅超出規模指標。
二是部分核準在建和已納入規劃火電項目工作進度遲緩。監管中發現6個已核準項目存在超期未建成的情況,主要為燃氣發電及熱電聯產項目。部分已納入規劃的火電項目進展較為遲緩,個別項目由于外部建設條件、項目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甚至存在批準開展前期工作的時間已過7年仍未完成核準程序的情況。
三是存在“未核先建”及“不按核準要求建設”的問題。“未核先建”的違規項目在多數省(區)依然存在,個別省(區)問題較為突出;部分省(區)企業建設自備電廠的積極性較高,但同樣存在項目手續不全和“未核先建”等問題。
日前,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指導下,“中國礦業科學協同創新聯盟”成立大會在北京西郊賓館隆重召開。
創新聯盟由創新載體(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高新技術制造企業)和驅動載體(行業重點企業、行業大型企業)組成。其目標是通過協同創新建立技術高地,推動產業轉型帶動經濟發展,促進我國向“礦業強國”邁進。聯盟的成立旨在解決目前一流先進技術推廣過程中的“腸梗阻”、“堰塞湖”現象,使創新載體與驅動載體目標一致,相互作用,協同創新,形成良性互動,互利共贏。聯盟的成立將推動以110工法推廣為旗幟的第三次礦業技術變革。
多位院士專家表示,該聯盟是我國礦業領域第一個協同創新戰略聯盟。聯盟的成立積極響應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規劃。
聯盟成立大會選舉產生了理事會領導機構,何滿潮院士當選為聯盟理事長,神華集團、中煤集團、中國黃金集團、遼寧有色地質局為副理事長單位,開灤集團、同煤集團等32家企業和研發機構為理事單位。
繼此前提出2020年前原則上不再審批新建煤礦后,山西省再次明確,到2020年,原煤產量將控制在10億t以內,80%的煤炭產量將集中到大型企業集團。
日前,山西省就貫徹落實《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出臺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山西省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為9億t標準煤,原煤產量控制在10億t以內,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2.6億t標準煤左右,煤炭外送量控制在6億t左右。
分析認為,面對多種因素導致的煤炭市場供應過剩、需求不足等嚴峻局面,山西省煤炭產量增長或已提前“見頂”。今后,控制煤炭產量、增加電力輸出、加快煤層氣開發利用,將成為山西省能源發展的主要方向。
日前,河南投資集團總投資30億元的豫北煤炭物流儲配基地項目奠基,設計總規模2000萬t/a,儲煤能力80萬t,一期工程預計2015年底建成投運。該項目的建設將進一步壯大鶴壁煤炭物流儲配基地的綜合實力。
鶴壁市地處豫北城市群和晉冀魯豫4省13市經濟協作區中心,是全國煤炭物流“8”字形的中心點,毗鄰山西煤炭主產地,是西煤東輸、北煤南運的重要運輸樞紐,已列入河南省煤炭儲配基地發展規劃。近年來,鶴壁市依托區位交通綜合優勢,將現代物流業與傳統煤炭物流業相結合發展,規劃建設了現代煤炭物流儲配基地,集交易中心、儲運中心、電商中心于一體,進行定制化配煤,實現煤炭品種供給的多樣化、差異化,服務鶴壁及周邊地區電力、化工、建材等產業用煤需求,產業集聚效應已初步顯現。
隨著晉豫魯鐵路通道的建成投運,鶴壁市煤炭物流優勢更加凸顯。河南投資集團是河南省重點國有企業,擁有電力裝機1500萬k W以上,看重鶴壁發展煤炭物流的綜合優勢,積極參與鶴壁煤炭物流儲配園區建設,打造河南省重要的戰略煤儲配基地和全國重要的煤炭物流中心。
(泰 然)
(責任編輯 宋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