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云
青島衛生學校解剖生理教研室,青島 266071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研究正常人體形態和構造的科學,在醫學領域,它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把人體各系統和器官的形態和結構特征展示給大家,并詳細解釋了各器官、結構間的毗鄰和聯屬關系,奠定了學習后續的醫學基礎課程和臨床醫學課程的基礎。它也是學生接觸第一門專業基礎課,中職生普遍知識基礎比較差,醫學院校的學生要學習解剖學,不能很好地認識和體會解剖學所提供的知識,抓不住重點;而且解剖學名詞繁多,人體結構復雜,令學生望而生畏[1]。作為老師,我們的根本任務就在于根據學生的智能類型和智能結構,采取適合的培養模式,因材施教。所以,我們必須改變單一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靈活選擇各種適合的教學方法進行人體解剖的教學,如系統講授法、案例導人法、多媒體輔助法、自主探究法等,并與直觀教學法、歌訣記憶法等有機的結合起來,教學效果良好。
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方法為講授法。是學校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短時間內使學生獲得大量系統連貫的知識,便于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按計劃有條理地完成教學任務。但講授法有一定局限性,如果在講授時學生的注意和興趣不能被喚起,學生的思維和想象也得不到啟發,學生處于消極被動等待的地位,易形成填鴨式教學。所以,在教學中絕不可單一使用,一定要與其他教學方法結合使用,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講授神經系統這一章時,神經系統的分類,神經的傳導通路,內臟神經的分類,腦神經的走向及所到達的臟器等等,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很難理解該部分內容,這就需要教師以系統講授法為主,對內容進行精心組織,同時抓住它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語言要簡練、生動、通俗易懂,并符合學生的理解能力,再結合板書與圖片、模型等直觀教具以及多媒體課件等,邊講邊演示,以加深學生對講授內容的理解。
案例導入法是以病例為引導的教學方法,病例是基礎,問題為先導,分析討論為核心,教與學的積極性被調動,把教學目標實現,學生智能得到培養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方法使學生運用相關知識分析和處理具體案例的能力得到訓練,學習興趣被激發,課堂教學效果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被提高,這種教學方法經常被用于臨床學科。因為人體解剖學內容與臨床息息相關,因此在臨床教學中也借鑒了這種方法,把病例引入到人體解剖學理論的教學中。如在講授運動系統關于椎間盤的結構時,我們給出這樣的病例:患者,女性,46歲,一周前因打羽毛球,在彎腰撿球時腰部突感劇痛。近日腰痛加重而來醫院就診。體格檢查:腰部有鈍痛,用力和咳漱時加重。經影像學檢查,診斷為腰5椎間盤突出。在討論中提出了以下問題:①何謂椎間盤?成人共有多少個?②限制脊柱過度前屈的韌帶有哪些?③腰椎間盤突出癥多發生在何處?髓核易向哪個方向突出?因為生活中椎間盤而導致的腰痛很常見,學生對此很感興趣,發言積極,討論熱烈,教師進行引導和總結,并與學生一起學習了在生活中如何預防椎間盤的突出。案例教學法改變了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式,引導、啟發、組織、鼓勵學生參與到討論當中,學生為解決問題積極參與教學的過程,把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體現了出來,此外,典型、真實的臨床案例被運用于解剖教學,解剖知識的趣味性和實用性被提高,基礎教學為臨床教學服務,體現了最終目標這一理念,使學生盡早接觸臨床中出現的問題和知識,讓他們認識到將來工作質量的好壞與解剖學這門基礎課息息相關,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主動性。
多媒體技術基于計算機,把聲音、文字、圖片、視頻等集于一體、信息表現形式是全新的,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幫助下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非常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育學家埃斯特倫曾這樣評價多媒體技術:“計算機能非常直觀地、多方面地提供學習經驗,這可以使一個年輕人在大約幾個月的時間內達到用傳統教學方式需幾年才可達到的水平”[2]。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在學生面前呈現的教學內容生動、直觀、形象,變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實踐證明,在人體解剖教學中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從三維水平展示器官的形態結構和位置比鄰。通過采用動畫演示講解一些立體感較強的(如大腦的基底神經核)、位置較深、結構復雜(腹股溝管的結構)、走行跨度較遠(如感覺和運動的傳導路)和關聯性較強的解剖結構(如瞳孔對光反射[3]。如在講授晶狀體的結構及特點時,會涉及到晶狀體隨著視物距離的遠近,凸度發生的改變的現象,學生很難理解晶狀體的凸度變化與睫狀小帶、睫狀肌的關系,這時如果我們采用多媒體課件,用動畫展示他們之間的關系,學生一目了然,很快就掌握了這部分內容,并為以后的生理學打下良好的基礎。解剖學知識點前后關聯性很強,如在學習泌尿系統這一章時,在分別講述了腎、輸尿管、膀胱、尿道的結構后,可以用課件展示尿液的排出途徑,以及當病人有腎結石時,結石容易嵌頓的部位,從而將輸尿管的狹窄,尿道的狹窄等相關知識點牢牢掌握,有助于知識的消化和吸收。
所謂自主探究,即:通過學生的自發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發現自己優勢的學習[4]。有研究認為,學生通過自主性探究學習的一系列探索活動獲取知識和技能,是一種發展情感與態度,尤其是學習創新能力發展和探究精神的過程,在課堂上,應努力倡導學生的積極參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建構知識、使操作能力提高,而且通過體驗、實踐、感知、參與和合作探究等活動方式,主動實現學習目標和完成任務。人體解剖教學中常規的教學模式是:先理論、后實驗,學生習慣被動地接受知識,消化知識。而實驗課上也總是幾個學習好的同學在認真觀看標本,相當一部分同學在做與實驗無關的事,為了在教學中實現“主體”與“主導”的有機統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可以嘗試著在某些內容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在學習心臟的形態結構時,把實驗課放在理論課的前面,將學生分為幾個大組,每組發放2個心臟模型,每組推薦一名負責人,負責本組的學習,然后將要求寫在黑板上,①心臟有幾個心腔?②每個心腔的血液的入口和出口分別是什么?③心臟的四個瓣膜位于何處,作用是什么?④你能說出血液在心臟中的流動方向嗎?要求下課之前各組提交答案,然后評分,作為實驗分記入期末的總分。從最后效果來看超出了預期,學生自己探究心臟結構的積極性遠遠超過教師在講臺上向他們講述心臟的結構。各組同學都在發揮自己的作用,群策群力,到實驗課結束時基本上每個同學都掌握了心臟的結構,取得了令人滿意的學習效果。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與臨床學科關系極其密切的基礎課程,教學本身需要在解剖教學中準確、適時、有效地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也是培養學生發展思維的需要。著名解剖學家Moor說過,解剖學教師應當成為一位積極熱心的引導者,鼓勵他的學生從解剖學方面思考,怎樣用解剖學的內容去解決臨床問題。從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除了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外,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緊密結合,合理恰當的使用新興的教學方法,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實現基礎與臨床的全面統一。
[1]夏繼鳳.案例教學法在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8):46.
[2]曲海英,王麗萍,孔令玲.案例教學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體現[J].醫學教育探索,2007(10):917-918.
[3]阮彩蓮.解剖學理論課教學方法的探索[J].解剖科學進展,2009(3):93-95.
[4]龐維國.論學生的自主學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2):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