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丹
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護理系,吉林長春 130031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護理領域的國際化交流與合作日益擴大,涉外護理專業已在我國大部分省、市的護理院校開設,需要培養涉外護理專業學生具有關愛精神、人文素養、溝通能力的職業素質。由于每個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生活經歷、文化素質、性格特征等各不相同,其職業道德和職業情感培養的內容、途徑等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從職業道德和職業情感總要求來講,涉外護理專業作為護理專業的一個分支,與普通護理專業學生有其內在相同的地方,但也存在其特殊性。涉外護理專業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情感的培養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堅持德育為先,突出職業道德培養。
針對涉外護理專業學生,要做到三個“貼近”,把職業道德教育貫穿、滲透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
1.1 貼近學生
通過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鍛煉、自我提高,不斷提升職業道德素質。這需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消除對他人的依賴性,培養學生主體意識,這需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從根本上解決學生主觀意識存在的偏差;二是增強學生的責任感,以職業道德素質的褒貶,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用高尚的職業道德來吸引、影響和感染每一個學生,使他們成為全面發展的人;三是理解、關心學生的成長與成才,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社會服務。
1.2 貼近專業
從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規范、職業道德等角度出發,強化職業道德教育,使專業與職業發展有機融合。主要是抓好三個環節:一是通過新生入學教育,讓每位學生充分認識到“專業”在將來成為“職業人”的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理解專業的內涵;二是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進行專業思想教育,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質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三是激發涉外護理專業學習熱情,把職業提升為事業,充分體現中國傳統護理職業操守并迎合國際護理行業需求,面向國際傳播中國護理文化,增強涉外護理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1.3 貼近社會
結合社會經濟和衛生事業發展需要以及學生現狀,全面提升涉外護理學生職業素質,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培養誠信意識,讓每一位學生都把誠信作為個人在職業生涯立足的根本;二是培養關愛精神,多開展志愿者服務、獻血獻愛心、捐款獻真情及“愛心社進社區”等活動;三是培養服務意識和服務本領,多開展專業技能大賽、野外護理急救訓練、禮儀表演、社區親情服務隊等活動。
2 堅持能力為重,突出職業情感培養
堅持能力為重,把提高涉外護理學生服務于患者、服務于社會的能力作為重點,通過提供一站式服務,強化涉外護理專業學生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相互交融,著力打造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工作作風。
2.1 一站式服務,實現與國際接軌零距離
加強與國外知名院校的交流合作需要抓好兩個建設:一是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開展教師的交流學習,增強護理人才國際競爭力。二是抓好實訓基地建設,提升職業教育基礎保障能力。除了建設模擬醫院、模擬社區等實訓基礎設施外,還要站在涉外護理教育的制高點來設計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護理教育教學改革,植入國際化課程及標準,使課程與國際接軌,以適應護理服務國際化發展需要。
2.2 交換互學,實現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
長期以來,發達國家醫療機構護理人員嚴重短缺,各涉外護理學校(院)要以此為突破口,讓學生走出去,成為國際化護理人才。一是通過對外交流,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實現教育、職業培訓與就業同步;二是站在護理教育新起點上,對照國際護理的標準,認真找出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三是要學習國外先進的理念、良好的人文素質及高質量的護理管理,盡快縮短與國際標準的差距。
2.3 工學結合,抓好“一模擬一服務”,強化護理專業技能培養
遵循“有利于培養護生職業素養和技術應用能力”的原則,實施工學結合,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一模擬,即通過模擬醫院,做到“教、學、做”相結合,使單項技能的基本訓練逐步提高到專業技能的綜合模擬訓練。一服務,即服務社區,通過組建志愿者服務、社區親情服務隊等形式,組織學生走進街道、社區等社會單位,實現專業教學與社會服務相結合,使課堂與應用一體化,強化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同步提升,進而達到突出職業情感培養的目的。
3 堅持全面發展,突出交流語言培養
培養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較高的綜合素質和流暢的國際交流語言的護理專業人才是涉外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英語作為一種有支配地位的國際語言及信息交流工具,對涉外護理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是醫生與患者、護士與患者之間人際溝通的工具。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主要有以下幾個途經:
3.1 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英語語言交際能力培養的基本形式,是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重要場所。通過師生之間面對面雙向交流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英語語言交際能力。主要包括說與聽的基礎訓練和對話訓練。聽是英語語言交際的基礎,說是能力實踐的關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語言、教具及視頻等各種教輔設備,為學生營造一個融視、聽、說于一體的語言環境,實現學生置身于語言環境來強化聽的訓練。在方式方法上多采取角色表演、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進行多向交流。
3.2 課外學習
與課外時間相比,課堂教學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課外學習活動,是英語語言能力提高常用形式和方法。直接與說英語的外籍人對話、做英語游戲、組織英語角學習等都是增進涉外護理學生學習英語興趣和信心的有效形式,既能訓練口語發音,熟練使用和鞏固詞匯,又利于了解國外護理狀況。
[1] 姜小鷹.《護理美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67-68.
[2]徐曉瑩.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和英語培訓機構合作辦學研究—以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中澳護理專業教學實踐為例[J].管理學家,2012(3):31-32.
[3]甄小鵑,徐淑秀,謝虹.涉外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0(1):89-91.
[4]姚婷 孫國棣.涉外護理專業的發展與展望[J].衛生職業教育,2009.
[5]劉裔濤,劉書銘.涉外護理人才培養探索[J].西部醫學,2011(10):102-103.
[6]潘正群,汪洪杰.高職高專涉外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