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侯曉麗 張慧培
河南省鄭州人民醫(yī)院,河南鄭州 450004
長久以來,外科護士危險因素安全防護問題一直是醫(yī)學研究人員共同關注的焦點,如何做好安全防護措施,減少工作事故的發(fā)生是每一位從業(yè)者均應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1]。由于多數(shù)外科護士缺乏對危險因素的足夠認知,沒有深刻地認識到危險因素可能會帶來的嚴重后果,錯誤地認為危險因素離自己很遠,因此并未對安全防護工作足夠重視,直到慘劇發(fā)生才后悔莫及。為此,該研究將對外科護士工作中,常見的危險因素進行介紹,并提出有效建議,增強護士對危險因素的防范能力。
針刺傷是外科護士工作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安全事故,據(jù)該研究調查獲悉,目前共有20種病原體被證實可經過針刺傷接種傳播,其中就包括人們最為熟知也是最為恐懼的艾滋病病毒。據(jù)了解,當針刺傷發(fā)生后,僅需0.005 mL的血液就能讓受傷者感染上乙肝病毒。這意味著,當外科護士被攜帶乙肝病毒的針頭刺傷后,患上乙肝的可能性高達38%[2]。容易導致針刺損傷的情況主要包括:使用過的針頭處理方式不當、注射期間患者不配合、針頭用完蓋帽時、隨意擺放空針等。
癌癥患者是化療藥物的主要消耗群體,不過在治療過程中,非常容易對操作者造成不良影響。據(jù)現(xiàn)有相關文獻報道,護士接觸、吸入化療藥物,即使是比較微量的,長期下去同樣會對臟器組織造成損害,甚至會引起畸形或癌變。就我國現(xiàn)階段化療藥物管理工作開展情況來看,工作規(guī)范性還有待進一步提升[3]。配置藥物的防護設施嚴重匱乏,操作人員在對化療藥物進行應用或處理時,一般不會帶必要的防護用具,因此化療藥物污染情況十分嚴重,容易給醫(yī)院環(huán)境與醫(yī)護人員的生命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碘酊、乙醇、戊二醛等藥物為外科常用的化學消毒劑,主要用于消毒醫(yī)療器械、病房地面、操作臺面等。據(jù)了解,2%的堿性戊二醛會導致人體皮膚出現(xiàn)不適反應,輕者皮炎、過敏,嚴重可導致皮膚瘙癢、潰爛,經呼吸系統(tǒng)進入后,會引起結膜炎、鼻竇炎等其他疾病[4]。含氯消毒劑在消毒過程中,會受到操作環(huán)境的影響,生成有機氯化物,該物質會對人體正常細胞造成嚴重損害,會導致細胞癌變、畸變等。紫外線燈為臨床常見物理消毒方法,主要用于消毒治療室、手術室等。紫外線長時間照射會導致皮膚受損,甚至會引起皮膚癌變。臭氧在作為空氣消毒劑時,倘若適量吸入,會使人產生興奮感,長期使用會產生依賴心理,甚至會出現(xiàn)呼吸急促、胸悶、嘔吐等癥狀,嚴重時可致命。孕婦對于消毒劑的敏感性很高,所以正處于孕育期的護士在使用消毒劑時,將會受到更嚴重的危害,在大量化學、物理危害的影響下,可引發(fā)胎兒畸形、早產、流產等后果[5]。
目前臨床崗位中,大多護士短缺,特別是外科護士,急診、手術、危重患者多,勞動強度和工作壓力大,會導致護士工作的行為和態(tài)度發(fā)生變化,個人成就感降低,護理人群中出現(xiàn)了一組情緒低落、焦慮、失眠、慢性疲勞的人員,直接影響了工作效率。
定期對外科護士進行培訓,強調基礎防護的重要性,規(guī)范護士不安全行為。國外研究報道,安全的工作環(huán)境是降低醫(yī)護人員被銳器刺傷的有效保障。因此,改善醫(yī)療操作環(huán)境,引進安全性高的儀器設備如安全針頭注射器、負壓標本試管采血等,均能有效提高醫(yī)護人員的安全性[6]。可設置廢棄醫(yī)療用品的收納容器或設施,妥善處理醫(yī)療銳器,以防被醫(yī)療銳器刺傷。護士不慎被針刺傷后,可采取緊急自救措施進行處理,盡量擠出受損部位的血液,并用肥皂水沖洗,傷口經消毒液浸泡后用紗布包扎好[7]。并及時向上級進行匯報,由醫(yī)院感染控制科對受傷護士進行檢測。倘若是被攜帶艾滋病病毒的針頭刺傷,應立刻向HIV職業(yè)暴露部門進行匯報,經風險評估后確定有無感染,有無治療的必要性。倘若是被攜帶乙肝病毒的針頭刺傷,受傷護士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防患于未然。
在對化療藥物進行配置時,應使用專用配藥室,由經專業(yè)訓練的護理人員執(zhí)行各項操作。不可直接接觸化療藥物,護士應穿好一次性防護衣,戴好口罩與帽子,使用雙層手套,盡量避免皮膚、呼吸道直接接觸藥物[8]。在使用化療藥物的過程中,開啟冷凍粉劑安瓶時,偶爾會出現(xiàn)滲漏或濺出的情況,所以要使用無菌紗布進行包裹,并將溶媒順著安瓶壁,緩慢引流至瓶底,以免粉末溢出。當粉末完全浸透后,攪動混合物,注意動作輕柔緩慢。在添加藥物的過程中,應提前排凈瓶內空氣,以免因瓶內存在氣壓,導致液體灌注不暢發(fā)生外流。當藥液飛濺至皮膚或粘膜組織上時,要立刻使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此外,要將注射器、輸液器、安瓶等物品放在專用塑料袋中進行集中封閉處理,以免藥液經蒸發(fā)后散播至空氣中,給醫(yī)護人員造成損害。雖然化療對環(huán)境與人體會產生不良影響,但它在腫瘤的防治工作中起到了其他藥物無法與之相較的作用。只要采取科學、有效的防護措施,化療藥物對護士身體造成的損害可降到最低甚至可以被忽略。
嚴格執(zhí)行消毒隔離制度,如需接觸化學消毒劑,則務必佩戴手套、口罩、護目鏡,減少消毒劑對眼部與粘膜組織的不良影響。在使用到戊二醛一類消毒劑時,切勿與皮膚直接接觸,并盡量遠離火源。該類藥物在保管過程中,要盡量避免暴曬。在使用紫外線進行消毒時,應關閉門窗,護士盡快離開消毒場所,避免皮膚暴露在紫外線照射的范圍內。消毒后立刻通風,間隔30 min后再進入,以免因吸入空氣中殘留的臭氧,出現(xiàn)缺氧、眩暈、惡心、嘔吐等不適反應。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承受能力與他們的心理素質密切相關,心理素質越好,心理承受能力就越強。醫(yī)院管理層應按照科室需求,合理分配護士,減輕護士工作量。加強與護士的交流,為他們營造人性化的環(huán)境,詢問工作情況等,可以消除護士的心理壓力,使他們獲得最佳的工作狀態(tài),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工作安全。
綜上所述,外科護士工作性質特殊,容易發(fā)生醫(yī)源性損傷,并存在較高的被感染風險。外科護士工作存在大量危險因素,正確認識危險因素,提高防范意識,做好安全防護工作是避免出現(xiàn)工作事故的唯一途徑。外科護士應積極轉變思想觀念,提高對危險因素的防護意識,認真落實防護措施,為自身健康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1]陶國芹.外科護士職業(yè)安全防護原因分析與對策[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12):2646-2647.
[2]孫靜.心胸外科護士在工作中的危險因素及對策[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1(9):1126-1127.
[3]郭娟.臨床護士在工作中的危險因素和安全防護[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13(8):216-218.
[4]何艷凜,劉慶利,張榮澤.肝膽外科護士職業(yè)暴露的危險因素分析及管理對策[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12):2623-2624.
[5]高小利.淺談普外科護士的職業(yè)危害與防護措施[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21(1):348-349.
[6]徐振海.某市護士工作生活質量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蚌埠醫(yī)學院,2011.
[7]夏海榮.手術室護士工作中潛在的危險因素及防護措施[A].中華護理學會.創(chuàng)建患者安全文化—中華護理學會第15屆全國手術室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上冊)[C].中華護理學會:2011:3.
[8]康健.產房護士工作壓力源自我效能感與工作倦怠的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