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蕾 儲友群
安徽省立醫院南區重癥監護室,安徽合肥 230001
新生兒臍帶結扎后,臍部的破口是細菌侵入新生兒體內的一個重要門戶,若臍帶沒能妥善處理,新生兒容易出現臍部感染和出血,嚴重可致敗血癥,繼發腹膜炎[1]。目前臨床采用快速斷臍法存在一定的弊端,關于新生兒理想斷臍時間的研究也越來越多,部分醫師認為出生后立即斷臍,但更多醫師支持延遲新生兒斷臍時間,因為自然界的哺乳動物多在臍帶搏動停止后再咬斷臍帶,是最自然的斷臍方式。
胎兒娩出后立即斷臍,即使用傳統的快速斷臍法。
胎兒娩出后立即斷臍能讓新生兒及時獲得保暖,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不足且皮下脂肪組織的飽和脂肪酸較未飽和脂肪多,當新生兒長時間處于冷空氣當中,皮脂容易發生硬化,出現硬腫癥。由于產婦因素(妊娠合并癥、羊水過多或過少、宮縮乏力等)導致胎兒宮內窘迫,及早斷臍可讓新生兒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此外不少學者認為早期斷臍可以減少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率[2]。
臍帶自然脫落所需時間較長,若處理不當易發生感染,同時也加重護理的工作量。研究認為在出生后早斷臍,將使新生兒減少60~100 mL左右的血液供應,導致新生兒血容量不足,易發生呼吸困難和貧血[3]。廖等指出,Rh陰性血型母親,若父親為Rh陽性,則新生兒可能為Rh陽性血型;當母親懷下一胎胎兒且血型為Rh陽性時,極易導致強烈的排斥反應發生,所以第一胎時盡量避免立即斷臍,過早斷臍會引起血液反流回母體,母親和下一胎胎兒之間產生溶血現象的幾率就會增加。
臍帶停止搏動后再結扎臍帶
延遲斷臍已發生高膽紅素血癥,提高黃疸的幾率,尤其是對原本黃疸幾率就比較高的早產兒來說,延緩斷臍很有可能出現黃疸;另外,如果在生產過程中有胎兒窘迫的情況出現,延緩斷臍,很有可能使嬰兒發生腦部缺氧,預后不良。除此之外,心臟方面,由于血流量在短時間內增加明顯,可能會加重新生兒心臟的負擔。在20世紀70年代,由于擔心胎盤輸血過度而引起紅細胞增多、高膽紅素血癥,臨床醫生推薦早期結扎臍帶。
近10年的臨床研究表明延遲斷臍可使胎盤向胎兒的血液灌輸量增加,有效預防新生兒貧血,不會使新生兒黃疸及高膽紅素血癥增加,且可以促進新生兒臍帶殘端創面干燥及臍帶殘端早期脫落[4]。戴淑艷等研究者將560例新生兒(足月兒組508例,早產兒組52例),隨機分成2組,早斷臍組在生后5~10 s內斷臍,晚斷臍組在臍帶停止搏動后斷臍。比較兩組新生兒的血紅蛋白水平、膽紅素水平、Apgar評分、新生兒體溫、新生兒貧血發生率、病理性黃疸發生率、病理性紅細胞增多癥發生率、新生兒窒息發生率、新生兒臍炎發生率。結果晚斷臍組新生兒血紅蛋白值及膽紅素峰值均高于早斷臍組(P<0.05);兩組新生兒1 min和 5 min Apgar評結論延緩斷臍對預防新生兒貧血有效,無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增加、病理性紅細胞增多癥等疾病發生率,未發現對新生兒有不良影響[5]。
2.2.1 對臍帶殘端脫落的影響 臍帶脫落機制為臍帶殘端干燥及收縮后與腹壁表皮相連處出現裂口,最后脫落,愈合形成臍[6]。臍帶干燥時間受個體差異的影響及受臍帶水腫等實際情況的影響。延遲斷臍能有效減少新生兒臍部感染及滲血情況的發生,促進新生兒殘端臍帶盡早脫落[7]。姜梅等學者表示新生兒在出生后先于母親進行皮膚接觸在再斷臍,既增進母嬰感情,促進母汁分泌,同時新生兒臍帶殘端易干燥,脫落快。實驗組,生后不斷臍直接與母親進行皮膚接觸,30 min后常規醫院處理臍帶,并進行結扎。對照組,生后按醫院處理臍帶常規結扎臍帶,然后將新生兒皮膚接觸母親皮膚,實驗組新生兒先與母親皮膚接觸后斷臍,臍帶脫落所需時間比對照組新生兒的時間短,脫落快[8]。
2.2.2 對出生后貧血發生率的影響 新生兒期血紅蛋白(Hb)<145 g/L即可診斷為新生兒貧血。在胎兒娩出后,只要胎兒位置高于胎盤10 cm,胎盤血液仍流向胎兒,被稱為胎盤輸血,其可使足月兒總血量增加30%。生理性胎盤輸血和重力以及宮縮情況有聯系很大,都對胎兒有一定反射調節,且臍帶可收縮,在胎兒得到最優血容量時會閉合臍帶血管,起到止血作用,可提供充足的鐵以預防出生后第一年貧血的發生[9]。目前臨床當中,產科醫生常規對新生兒進行早期斷臍使得生理性胎盤輸血無法進行;與延遲斷臍相比,ECC將減少新生兒20~30 mL/kg血液灌注,相當于30~35 mg鐵及100 L母乳含鐵量的損失[10]。
2.2.3 對出生后黃疸發生率的影響 新生兒黃疸是由于膽紅素生成較多、運轉膽紅素的能力不足,肝功能發育未完善等元素導致膽紅素(大部分為結合膽紅素)在體內積聚引起。新對攝取、結合、排泄膽紅素的能力生兒僅為成人的1%~2%,因此易出現黃疸,在缺氧、饑餓、胎糞排除延遲,酸中毒,顱內出血等狀態時新生兒黃疸加重。研究表明延遲斷臍不增加新生兒黃疸以及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幾率,同時還能增加新生兒血紅蛋白含量[11]。鄭琳等將105例產婦分為胎盤娩出后斷臍組和臍帶停止搏動斷臍組。兩種晚斷臍方法均增加了新生兒膽紅素峰值和新生兒生后24 h毛細血管血紅蛋白值,但并未增加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兩種晚斷臍是安全的,對于預防新生兒貧血是有益的,未發現對產婦有不利影響[12]。
2.2.4 對新生兒窒息的影響 胎兒低氧血癥和混合性酸中毒是因生后1 min內無自主呼吸或建立規律性呼吸,缺氧引發宮內窘迫或娩出過程引起的呼吸循環障礙造成的。新生兒重度窒息發生時,處于心源性休克狀態,出現心輸出量減少,血壓降低,血液重新分布等病理生理改變,且血液動力學發生急劇變化,是導致臟器損害和后遺癥的重要原因之一[13]。有研究表示在新生兒窒息復蘇搶救過程中,延遲至臍帶搏動減弱時斷臍,能夠產生自體輸血、擴容作用,對穩定窒息新生兒的血液動力學變化,改善休克狀態,保證組織和臟器的血液灌注有重要作用[14]。有關專家認為在新生兒呼吸循環建立之前,血液供應還會部分來自母體,不能導致胎兒窒息。新生兒重度窒息復蘇搶救中延遲斷臍被廣泛應用,自體輸血,對糾正休克狀態,提高復蘇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后遺癥發生率有明顯作用,對預后有積極影響,是一種安全、經濟、有效的方法[15]。
分娩期的嚴重并發癥是產后出血,極易導致產婦死亡,其發生率在我國產婦死亡原因中居首位占分娩總數的2%~3%,其中80%以上發生在產后2 h。胎兒娩出后24 h出血量超過500 mL者為產后出血。國內有研究表明斷臍后胎盤側不結扎,將殘血排空,可使第三產程縮短,產后出血減少[16]。但是此法有可能導致胎盤剝離困難,繼而又加重出血。研究發現晚斷臍比早斷臍可以起到減少產后出血量的作用,不增加新生兒膽紅素水平,對母兒結局無不良影響,建議分娩遵循自然規律,等待臍帶搏動停止后再行斷臍,可防止過早斷臍可能造成的潛在不良影響[17]。
近幾年來,有關專家陸續發表與斷臍時間相關的臨床研究報告,很可能迅速轉變產后斷臍的傳統觀念,或逐漸將其推翻,最終回歸到最自然的斷臍方式。對于新生兒斷臍的時間,我國臨床醫學普遍認為:臍帶結扎的最佳時間是新生兒出生后45~60 s,早于或晚于該時間,均會不同程度加大孩子的患病風險。此外還有學者支持延遲斷臍1 min以上或是2 min以上會給新生兒帶來很多幫助。只是,是否需要這么做,仍然應依據生產時的狀況,應權衡母體風險和新生兒獲益由臨床醫生做專業的判斷,并非所有胎兒都適合延緩斷臍時間。今后,需要開展更進一步的研究,探索最佳斷臍時間,以提供最好的臨床實踐方式,保障新生兒的健康。
[1]劉延梅.不同護理措施對新生兒臍部愈合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10):885-886.
[2]錢華,錢育昆.快速斷臍法對新生兒黃疸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學,2002,2(3):88.
[3]華少萍,張宏玉.斷臍時間對母兒結局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0(12):201-203.
[4]邱立志.延遲斷臍對新生兒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4,9(1):100-101.
[5]戴淑艷,金雪靜,祁慧嬌.不同斷臍時間對新生兒預后的影響[J].現代實用醫學,2014,26(1):69-71.
[6]楊凌艷,黃玲,付玲.三種方法處理新生兒臍帶的效果比較[J].護理學雜志,2005,20(9):38-39.
[7]李華英,付義霞,楊啟冰,等.斷臍法在新生兒臍部處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2):31-32.
[8]姜梅.宋莉莉不同斷臍時間對臍部并發癥及臍帶脫落時間的影響[J].現代護理,2005,11(8):583-584.
[9]馬艷艷,宮麗敏.嬰幼兒缺鐵及缺鐵性貧血預防策略[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2,20(12):142-143.
[10]黎海花.重視兒童缺鐵性貧血的防治[J].中華兒科雜志,2008,46(7):484-486.
[11]沈軍,沈堯娟,生啟芳.延遲斷臍對新生兒黃疸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6):910-912.
[12]鄭琳,張宏玉.兩種晚斷臍時機對母兒結局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3(4):53-55.
[13]廖偉強,楊駿.延遲斷臍對新生兒窒息預后的影響[J].現代醫院,2009,9(10):30-31.
[14]趙桂珍.新生兒窒息延遲斷臍臨床研究[J].甘肅醫藥,2013,32(5):335-336.
[15]廖偉強,楊峻,尹月娥.延遲斷臍對新生兒重度窒息預后的影響[M].現代醫院,2009,9(10):30-31.
[16]李華,李桂平,方金年.改良斷臍對第三產程的影響[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21):4169.
[17]崔雪珍,楊燕,黃群豐,等.延遲斷臍對母兒影響的臨床研究[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4,34(3):396-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