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光
維護氣候安全保障生態文明
鄭國光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強調,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重大舉措。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深入持久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氣候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近百年以來,受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全球正經歷著以變暖為顯著特征的氣候變化,對全球自然生態系統產生了明顯影響,也帶來了不可回避的氣候安全和生態安全問題,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共同挑戰。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國家新型安全體系,都需要從全球視野出發,高度重視氣候安全問題,科學認識氣候、主動適應氣候、合理利用氣候、努力保護氣候。
觀測表明,近百年來全球氣候呈變暖趨勢。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大約上升了0.85 ℃。2014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是1880年有器測氣溫以來最暖的一年。在此背景下,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面臨的氣候風險趨重趨深。僅以2015年為例,美國多地遭遇了歷史上最嚴重的干旱,巴西出現了近85年來最嚴重的干旱,朝鮮半島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印度、巴基斯坦和歐洲多國遭遇了少有的持續高溫熱浪;印度北部、阿富汗北部、孟加拉國等地受到了罕見的暴雨襲擊,上百人死亡。2015年5—6月,我國南方地區連續遭遇16場暴雨襲擊,引發多起罕見洪澇災害,南京、上海、南昌等大城市出現了嚴重內澇;超強臺風“燦鴻”在浙江沿海登陸,造成的影響和損失嚴重,等等。這些也充分說明,全球氣候變暖產生的影響在加大,地球上每個地方都面臨未知的氣候風險。
氣候變暖已經并正在深刻地影響著全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2014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科學評估報告表明,氣候變化導致糧食生產的不確定性加大,影響水資源量和水質,導致淡水資源缺乏,糧食安全和水資源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氣候變化也改變了地球上部分生物物種的數量、活動范圍、習性及遷徙模式等,所引起的海洋酸化給海洋生態帶來不利影響,嚴重且廣泛影響全球陸地和海洋生態安全。如果不對未來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進行管控,將致使全球氣候系統進一步變暖,全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面臨的氣候風險將進一步加劇。
氣候變化給我國帶來的氣候風險也不容忽視。本世紀以來,我國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是同期全球平均的8倍,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約1%。在城鎮化過程中,城市面臨的氣候災害風險日趨凸顯,大規模開發建設和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將進一步放大氣候變化及其帶來的氣候災害對我國經濟安全帶來的風險。
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實質上也是安全問題,涉及到全球政治、經濟、軍事、環境、外交、科技、文化等諸多方面,由此帶來的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環境安全、能源安全、重大工程安全、經濟安全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已經非常現實地擺在了我們面前。氣候安全作為一種新的非傳統安全,與上述安全問題具有明顯的聯動效應,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事關應對氣候變化和防御自然災害,事關國家安全和全球安全,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重視。
人類社會發展史是一部文明發展史。在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后,進入十八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工具的巨大改進,以化石能源為動力的工業革命提升了社會生產力,創造出豐富的社會財富,從根本上變革了農業文明形態,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實現了社會的重大轉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結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工業化以來,因對自然資源的粗放開發和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人類活動對氣候影響的廣度和深度日益增大,使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受到巨大破壞,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顯著下降,使全球經濟社會發展逐漸陷入包括生態和氣候等要素在內的環境危機。人們深刻反思工業文明帶來的生態環境危機特別是氣候危機,選擇了生態文明作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方向以及追求的綠色化生產生活方式,其特征是低耗能、低污染、循環再生、高效率、高科技、整體協調、健康持續等。
維護氣候安全和維護生態安全在道路和目的上高度一致。沒有氣候安全就談不上生態安全。建設生態文明,走文明發展道路,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生態、經濟和社會安全的必然選擇,也是人類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由之路。氣候環境是生態系統的基礎,離開了氣候環境談生態安全無異于緣木求魚。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認識、適應、利用和保護氣候,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也必須重視氣候安全。
應對氣候變化和建設生態文明在作用和方式上相互促進。氣候良好則生態良好,反之亦然。適宜的氣候環境是生態文明的基礎,良好的氣候造就優美的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生態環境也可以改善局地氣候。例如,自1978年啟動三北防護林工程以來,三北地區生態惡化趨勢已得到初步遏制;北方重點區域加快了生態環境治理步伐,生態狀況得到明顯改善;東北大興安嶺地區生態惡化趨勢得到有效抑制;三江源區在實施生態工程以來,局部水體擴張,部分荒漠轉變為草地,植被覆蓋度明顯提高,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逐漸趨向良性發展;自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政策以來,甘肅南部、陜西北部等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特別是陜北地區植被覆蓋度由2000年的31%提升至2012年的53%,生態環境的改善增加了局地大氣的水分內循環,2001年后陜北地區年平均降水量比1990—2000年增加15.9%,而同期河南北部減少4.4%;近年來貴州省治理石漠化面積近6000 km2,石漠化土地年均減少約1.5%,石漠化惡性蔓延趨勢得到有效遏制,主要河流水質達標率由71.8%提高到81.2%,長江、珠江上游生態屏障基本形成。
科學認識氣候、主動適應氣候、合理利用氣候、努力保護氣候,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不斷提升對氣候規律的認識水平和把握能力,堅持趨利避害并舉、適應和減緩并重原則,主動順應氣候規律,合理開發和保護氣候資源,科學有效防御氣象災害,積極維護氣候安全。
科學認識氣候,高度重視氣候安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也是一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歷史,科學界在氣候變化領域的研究進展,不僅推進了人類對氣候的認知與理解,也是各國制定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的科學基礎。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和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相關工作中,同樣需要科學把握氣候規律。在加強氣候變化研究基礎上,重點關注不同區域、不同行業、不同人群的氣候風險加劇問題。牢固樹立氣候安全觀,把氣候安全作為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全球治理體系。這既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實現經濟社會發展長期目標的基本條件,更是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障。
主動適應氣候,強化氣象災害風險管理。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大力加強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是降低氣候風險、保障氣候安全的重要手段。要主動適應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能力加強監測、預警和預防,提高農業、林業、水資源等重點領域和生態脆弱地區適應氣候變化的水平。進一步強化全社會氣象災害風險防范意識,提升氣象災害風險管理能力,提高防災減災的針對性、科學性和主動性,最大限度地降低氣候風險,保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科學利用氣候,合理開發氣候資源。氣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資源。我國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陸地50、70和100 m高度上風能資源可開發量分別為20億、26億和34億kW;陸地每平方米接收的太陽輻射總量每年為3300~8400MJ,相當于2.4萬億t標準煤。在國家實施以綠色循環低碳為重點的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應合理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能源,大幅調整我國能源生產結構,為實現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做出應有貢獻。要充分利用光、熱、水等氣候資源,開發農業生產氣候潛力,發展特色農業和現代農業。依據氣候特征和規律,推進經濟和產業布局科學化,著力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把氣候資源納入資源環境生態管控、自然資源資產負債等重大制度,探索建立基于氣候承載力評估的城市規模控制和產業結構調整制度。
努力保護氣候,積極引領國際氣候治理制度設計。綠色循環低碳是減緩氣候變化、降低氣候風險、保障氣候安全的基本特征。應始終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基本方針,始終堅持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基本途徑,大力發展低碳能源和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打造低碳韌性城市等,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2014年,我國正式發布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并在同年發表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以及2015年向聯合國提交的《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中,明確提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m3左右的行動目標。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有力行動不僅為維護全球氣候安全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體現了建設性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制度構建的態度,還將為我國調整經濟和能源結構以及轉變發展方式打下堅實基礎,并有利于提升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中國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