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154100黑龍江省鶴崗市紅十字醫(yī)院
【摘要】目的 探討甲硝唑治療腸傷寒穿孔的臨床效果。方法 隨機抽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腸傷寒穿孔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并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分別為6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措施,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實行甲硝唑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中僅有15例患者發(fā)生了并發(fā)癥,對照組患者有34例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的死亡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治療腸傷寒穿孔的過程中,在基礎治療措施的同時,給予患者甲硝唑藥物,不僅能夠減少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還能降低死亡率。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10.172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Metronidazole in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Typhoid With Perforation
ZHOU Chunhui Red Cross Hospital Hegang City,Hegang 154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clinical effect of metronidazole in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typhoid with perforation.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typhoid with perfor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1 to April 2013 were randomly select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60 patients in each group.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on the basis of that,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received metronidazole treatment.Result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Only 15 patients had complications in observation group,while 34 patients had complications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At the same time,the death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atients,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 Metronidazole in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typhoid with perforation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can not on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but also reduce the death rate.
【Key words】 Metronidazole,Intestinal typhoid with perforation,Clinical observation
臨床中,腸傷寒穿孔是傷寒病的一種較為嚴重的并發(fā)癥。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除了采用有效的手術治療,還應當選擇合適的抗生素進行感染控制治療,特別是針對厭氧菌感染的患者 [1]。本文隨機抽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20例腸傷寒穿孔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甲硝唑治療腸傷寒穿孔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腸傷寒穿孔患者120例。其中男78例,女42例。患者年齡為8~66歲,平均年齡為(45.6±3.2)歲。所有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療之前均具有傷寒癥狀。在入院接受檢查后相關病理特征得到證實。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分別為60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均接受相應的檢查。經(jīng)檢查,所有患者均有腹膜體征,肥大反應均為陽性。該病理特征在手術后獲得證實。所有患者均實行急診手術。所有患者腸穿孔到手術時間為8~11 h。兩組患者采用的手術方法主要有造瘺術、單純修補術、腸切術。所有患者在手術后均使用氯霉素和慶大霉素。同時有部分患者使用氨芐青霉素進行抗感染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治療的同時每天使用0.5%的甲硝唑250 ml進行靜脈滴注治療。兩組患者的治療時間均相同。
1.3 療效判斷
在患者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的情況以及兩組患者的死亡情況。依據(jù)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對實驗中的所有數(shù)據(jù)都采用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 2檢驗,若P<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
2 結果
治療后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中僅有15例患者發(fā)生了并發(fā)癥,其中膈下膿腫有3例,發(fā)生腸瘺的有5例,發(fā)生切口感染的有7例;對照組患者有34例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其中切口感染21例,膈下膿腫有6例,腸瘺的有7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的死亡率低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中無一例出現(xiàn)死亡,對照組患者中有7例患者由于各種因素出現(xiàn)搶救不及時死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臨床中,由于腸傷寒穿孔是腸傷寒的一種較為嚴重的并發(fā)癥。在治療中存在多種的困境。因而臨床治療效果并不樂觀。同時腸傷寒穿孔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和病死率均較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愈該病的難度 [2]。近年來,在醫(yī)學研究不斷深入的過程中,細菌學研究表明,該病癥的繼發(fā)性腹膜炎常常表現(xiàn)為內源性、多菌性混合感染。同時厭氧菌能夠產生大量的β內酰胺酶,破壞β內酰胺類抗生素并滅活氯霉素,進而促進需氧菌的快速繁殖。為改善臨床治療這種病癥的困境,研究人員不斷地進行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甲硝唑在治療該病上具有顯著的優(yōu)越性。甲硝唑能夠有效治愈所有的厭氧細菌,并且在治療過程中耐藥菌株通常都難以存活下去。因而,在應用氯霉素和氨芐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療腸傷寒穿孔的過程中,應當聯(lián)合甲硝唑。這樣在控制感染的同時,還能夠促進患者預后,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作為一種治療過程較為困難的病癥,甲硝唑的治愈效果已經(jīng)獲得了醫(yī)療界的廣泛認可 [3]。因而,有不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通常都會選擇該藥物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在治療腸傷寒穿孔的過程中,在基礎治療措施的同時,給予患者甲硝唑治療,不僅能夠減少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還能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