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婕,郭 偉,孫素琪
(1.北京良鄉藍鑫水利工程設計所,北京 102488;2.北京林業大學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83;3.京水江河(北京)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
北京市房山區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中的植物措施設計
劉 婕1,2,郭 偉3,孫素琪2
(1.北京良鄉藍鑫水利工程設計所,北京 102488;2.北京林業大學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83;3.京水江河(北京)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
開發建設項目;植物措施設計;存在問題;對策;北京市房山區
植物措施是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防治水土流失、恢復植被、改善生態環境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偨Y了北京市房山區常見的房地產、道路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三大類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中的植物措施設計,指出現有植物措施設計中存在重視程度不夠、設計不具有典型性、不能科學合理地選擇和配置樹種等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議與對策。
植物措施是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作為水保措施體系中的三大措施之一,對防治水土流失、恢復植被、改善生態環境都起著重要的作用[1]。筆者結合北京市房山區常見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中的植物措施設計,分析現有植物措施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與對策,以期為今后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中植物措施的合理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
根據《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 190—2007),北京市屬于水力侵蝕區中的北方土石山區。房山區位于北京市西南部,地處華北平原與太行山脈過渡地帶(115°25′—116°15′E,39°30′—39°55′N),北鄰門頭溝區,南與河北省涿州市接壤,東部和東北部分別同大興區、豐臺區毗鄰,西鄰河北省淶水縣,全區總面積2 019 km2。
1.1 氣候特征
房山區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風,秋季秋高氣爽而短促。年平均氣溫為11.6 ℃,月平均最高氣溫為33.1 ℃(7月份),月平均最低氣溫為-12.8 ℃(1月份),極端最高氣溫為42.6 ℃,極端最低氣溫為-27.4 ℃;年平均降水量為587 mm,降水年內分布不均,24 h最大降雨量為195 mm左右,1 h最大降雨量為65 mm;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0.5%,年平均無霜期202 d。
1.2 地形地貌
房山區屬太行山脈,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復雜多樣,由西北到東南依次分布有中山、低山、丘陵、崗臺地、沖洪積平原、沖積平原;地貌類型多樣,主要分為侵蝕構造、剝蝕構造、堆積構造3個一級地貌。房山為石質山區,山區巖石主要為石灰巖,煤炭產區則以砂巖、頁巖為主,丘陵區有少量花崗巖。
1.3 土壤與植被
房山區土壤類型多樣,由山地至平原依次發育有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山地褐土、潮土、水稻土、風沙土等土壤類型,且隨海拔呈規律性分布。
房山區植物資源豐富,植物種類繁多,有種子植物96科426屬878種,占北京市種子植物總種數1 419種的61.9%。區內自然植被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并混生溫帶針葉林,森林建群種主要有遼東櫟、栓皮櫟、白樺、楓樺、棘皮樺、山楊、槭樹、白蠟和油松、側柏等。植被表現出明顯的垂直地帶性分布:在平原地區,主要有人工栽植的楊、柳、榆、槐、蘋果、梨、桃等;在低山和丘陵地帶,喬木樹種主要有栓皮櫟、油松、側柏等,灌木叢主要為荊條、酸棗、黃草、白草等,經濟果樹主要有柿子、核桃、山杏、板栗等;在中山地區,喬木主要有遼東櫟、山楊、樺木、山柳、華北鵝耳櫪、落葉松等,灌木叢以絨毛繡線菊為主。
“十二五”規劃實施以來,房山區全面推進“三區兩化”建設,構建“兩軸三帶五園區”的發展格局,大批開發建設項目應運而生,涉及的項目類型有房地產、道路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小型水利工程和輸電線路工程等,本文主要總結分析常見的三大類(房地產、道路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中的典型植物措施設計。
2.1 房地產開發建設項目
近年來,隨著北京市人口不斷增多,城市規模日益擴大,房地產建設項目也迅猛發展。由于其在施工過程中對原地貌和植被的擾動破壞,對周邊居民和公共設施的影響等,因而在水土保持領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房地產建設項目的水土流失特點為:①涉及區域廣泛,擾動地表面積最大;②水土流失規模大、區域集中、危害集中;③施工準備階段、土建施工階段和工程建設后期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具有不均勻性[2-3]。
在房地產開發建設項目中,植物措施設計通常采用園林綠化標準,注重與房地產項目中的小區綠化美化相結合。在草、樹種的選擇上,多用觀賞性花卉和常綠樹種。北京市房山區房地產建設項目的植物措施設計常選用的喬木樹種有國槐、垂柳、白蠟等,灌木樹種有紫葉小檗、大葉黃楊、月季等,草種以結縷草為主。通過喬、灌、草合理搭配種植進行綠化,并配置彩葉樹種和季節性較強的樹種,一方面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另一方面形成住宅小區景觀,美化住宅區生活環境。同時,根據住宅小區綠化設計,將綠化率提高到35%以上[4]。由于房地產開發項目建設位置一般在市區,植被恢復過程主要依靠撫育管理措施,如人工灌溉、修剪枝條等,因此植被恢復期為2年比較合適。另外,對房地產開發建設項目而言,在確定植物的補種補播量時,以10%比較合適[5]。
2.2 高速公路開發建設項目
高速公路作為聯系區域之間的重要通道,為人們的出行帶來了很大便利,但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北京是我國的首都,與全國各地的公路連通十分緊密;房山區位于北京市西南部,對外交通發達,是北京市的交通要口。近年來,房山區對公路進行不斷新建、改建和大修,在施工過程中擾動了原有的地表,破壞了原有的植被和自然景觀,使得大片土地裸露,對區域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危害[6]。
在高速公路建設項目中,植物措施設計通常根據區域特色,選用鄉土樹種,進行合理的喬灌地被植物搭配,以有效減少水土流失,同時與周邊路網綠化相協調,形成既有標識性又有區域統一性的道路綠化景觀。此外,要注重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考慮駕駛人員的感受,在中央分隔帶中栽種植物可以有效地防止對向行駛車輛所產生的眩光,保證行車的安全[6-7]。北京市房山區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的植物措施設計常選用的喬木樹種以國槐、白皮松、油松等為主,灌木樹種主要有碧桃、迎春、木槿、棣棠、大葉黃楊、金葉女貞、紫葉小檗等。將落葉植物與常綠植物、春花植物與夏花植物相結合,形成色彩搭配相得益彰、四季皆宜的道路綠化景觀。
2.3 城市河道開發建設項目
城市河道作為城市組成的重要一部分,具有很強的生態功能,比如穩定河道生態環境、凈化水體、涵養水源、調節小氣候、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等[8]。房山區縱橫遍布的河道,有效改善了本區的生活環境,提高了人民生活質量,但是由于政府的監管不力和人們的環保意識較弱,因而在河道內出現了違章建筑,阻礙河道行洪,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安全隱患,尤其是“7·21”暴雨特大自然災害,給全區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為了消除河道安全隱患,提高河道的整體防洪能力,確保沿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房山區委、區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整治河道的相關政策。在河道治理過程中,會對原有的生態景觀、人類生存環境和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導致大量水土流失,因此要重視河道治理中的水土保持措施設計與實施。
城市河道的植物措施設計既要考慮河道的功能性和生態性,又要考慮河道的景觀設計,做到以人水和諧為主題。在自然河道的基礎上,以其原有的生態準則,優先考慮河道的行洪排澇、灌溉用水和交通航運等基本功能,因地制宜地選用合適樹種。房山區植物措施設計采用適應性強、自繁能力強、具觀賞性的鄉土植物,將水生植物、地被、花草、低矮灌木叢與高大喬木相互結合,使其形成富有層次感的景觀,既可發揮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體現植物的多樣性,又可凈化水質,為水生動物提供棲食和活動場所,同時注重色彩、季節變化和水中倒影,使水面景觀與外部活動空間景觀相協調,渾然一體。
(1)重視程度不夠。在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中,大多重工程措施、輕植物措施,認為工程措施才是防治水土流失的關鍵,而植物措施只是工程措施的一種補充。有些水土保持方案中雖然有植物措施設計,但是相比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一般設計得比較粗糙。
(2)設計不具有典型性。大部分水保方案中,植物措施設計存在抄襲現象,內容千篇一律。多數單位不做調查、不去現場,不根據項目自身的特點和主體工程的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而是從可行性研究報告或者初步設計中照搬過來,雖然尊重設計,但是有的樹種根本不適合項目區的環境,根本不具有可行性。另外,有些報告中樹木栽植的方式都一樣。這些都會導致方案的可行性、操作性很差,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3)對植物特性不熟悉,不能科學合理地選擇和配置樹種。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方案編制人員不了解植物特性,不能合理地選擇植物,難以做到因地制宜、因地適樹,如將不耐水的植物種植在水系旁邊,或者在粉塵、空氣煙塵微粒較多的廠區內種植抗塵能力較差的植物,又或者在小區中種植一些果樹,這些果樹一般都種植在草地里,果實成熟后總會有人去采摘,這樣會踩踏草坪也會影響樹木的生長;②方案中對于綠化和植被恢復考慮得比較全面,但是往往忽略了植物與周圍環境的適應性,難以融入當地環境;③綠化工程和園林設計嚴重不匹配,例如在一些比較高端的小區中,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中選擇的都是一些經濟實惠的樹種,沒有考慮到主體工程的需要,與園林設計相差甚遠。
針對房山區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如下改進建議:①總結北京市房山區常見植物的特性,分別將行道樹、庭院樹、花灌木、花卉、草種匯總出來,然后組織方案編制人員學習常見植物的特性,做到因地制宜、因地適樹;②方案編制人員設計植物措施時,要深入項目現場,實地考察周圍環境,和業主溝通,了解業主的需求,做到心里有數,使設計出的措施既能滿足業主需求又能融入當地環境;③方案編制人員要向園林綠化單位學習相關的植物措施設計經驗,提高自身的設計水平,將水土保持植物措施與園林綠化措施結合起來,更好地滿足社會和項目建設的需要。
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的核心是減少水土流失、恢復植被,而植物措施能夠有效防治項目建設區水土流失、改良土壤、恢復植被、美化環境,并且植物措施還有著工程措施無法比擬的優勢——植物具有形態美、色彩美、季相美和風韻美等美學特點,植物措施可以改善環境生態因子和局部小氣候。因此,在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和實施中,要高度重視植物措施的配置與運用。
[1] 趙永軍,陳吉虎,王云璋.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中植物措施的配置[J].中國水土保持,2007(8):17-20.
[2] 蔡隴海.房地產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編制[J].北京水務,2009(z2):28-31.
[3] 白翠霞,陳花.房地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體系和內容研究[C]//武漢市第三屆學術年會——兩型社會與水生態城市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武漢市科學技術學會,2008:92-97.
[4] 陳霞,吳長文.房地產開發水土流失防治要點[J].中國水土保持,2002(1):29-30.
[5] 朱麗,秦富倉,姚云峰.房地產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應注意的問題[J].中國水土保持,2009(7):49-51.
[6] 張琳.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觀研究初探[D].黑龍江:東北農業大學,2010:38-39,49.
[7] 陸高亮,石娜.淺談高速公路植物造景的原則及注意問題[J].現代園藝,2013(24):110.
[8] 汪小平.海南濱海城市河道植物景觀評價及優化研究[D].???海南大學,2013:1-6.
(責任編輯 徐素霞)
寧都加緊建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
根據《寧都縣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規劃》,目前水土保持技術示范園依托森旺現代農業示范園綜合開發和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項目的實施,已現雛形和初具規模。
寧都縣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規劃總面積為4.39 km2,園內總體規劃為“一心、兩軸、三帶”,“三大分區、四位一體”。其中:“一心”是以紅砂巖土壤為中心;“兩軸”是紅砂巖侵蝕區水土流失綜合開發治理、現代化高新科技的應用;“三帶”是三條流域區組成三帶;“三大分區”是坡地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示范開發區、紅砂巖侵蝕劣地綜合治理示范區、生態功能保護區;“四位一體”是融景觀休閑、科普教學、示范應用、技術推廣于一體。近期規劃投資1 323.6萬元,遠期投資641萬元。2014年中央預算內投資50萬元開展寧都縣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主要用于完善園區生產道路、工作便道、排灌溝渠,裸露地綠化,創建水保科普展覽室1個。
劉柏根(江西省寧都縣水土保持局)
S157.43
C
1000-0941(2015)03-0021-03
劉婕(1988—),女,內蒙古烏海市人,技術員,碩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工作。
201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