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乃君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天水 741020)
基于行動導向理論的高職水土保持工程技術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
劉乃君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天水 741020)
課程體系;行動導向;水土保持工程技術;高等職業教育
在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項目資助下,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水土保持專業內涵建設不斷深化,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穩步提高。水土保持工程技術作為水土保持專業的核心課程,在專業知識結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主干課程。在建設過程中,課程組成員準確定位、更新理念、創新思路,開展了基于行動導向的課程體系構建與教學實踐,對課程體系進行了重構,從課程目標確定、課程結構設計、課程內容選取、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
自1995年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開設水土保持專業以來,水土保持工程技術作為水土保持專業的核心課程已經歷了十多年的教學實踐。在課程建設過程中,課程組成員從課程目標、結構和內容等要素入手,注重提煉課程內涵。尤其是自2007年水土保持工程技術課程與教材建設被列為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專業及專業群建設的三級子項目立項建設以來,課程組深入學習理解高職教育理念,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主線,以行動導向教學理論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真實工作任務為內容,進一步明確課程目標、優化課程結構、更新課程內容、強化實踐環節,經過系統優化整合,課程體系日趨完善,課程建設成效顯著。
水土保持工程技術課程建立在多門專業基礎課之上,講授水土保持工程的作用原理、設置原則、規劃設計和施工管理等,是水土保持專業的主干課程,是水土保持生產一線技術人員必須具備的專業核心能力課程,在專業知識結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應用最多的課程之一,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專業支撐作用。課程教學內容本著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提高學生技能為目的,以適應現代水保發展要求為原則,通過“工學結合,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課程教學模式的運用,使學生具備水土保持工程規劃設計實踐能力、工程施工管理能力和職業綜合素質。
以學生完成水土保持工程規劃設計為基本要求,以課內教學和專項訓練為基礎,以仿真式綜合實訓為切入點,以職業崗位對應的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充分體現能力本位的職業性、工作過程的實踐性和職業遷移的開放性要求[1]。通過崗位調研,與行業企業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將職業標準引入課程體系中,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素質為本位、以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理念和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理論,加強課程內涵建設,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融入前沿的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學生的發展特點,以學院水土保持規劃設計實訓室為平臺,構建了基于行動導向、以真實工作任務為內容的課程體系,增強學生規劃設計的實踐能力。
行動導向是一種教學理論,在職業教育界,行動導向教學被界定為根據完成某一職業工作活動所需要的行動和行動產生與維持所需要的環境條件,以及從業者的內在調節機制來設計、實施和評價職業教育的教學活動[2]。該課程基于行動導向教學理論,對專業所涵蓋的崗位群進行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為內容,分析水土保持專業崗位能力要求和職業標準,制定專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確定與水土保持工程技術課程相關的能力培養目標,以崗位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切入點,校企共建基于行動導向理論的教學內容。實施“工學結合,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核心能力培養,實現課程建設“校企化”、教學內容“實戰化”、教學過程“一體化”、實踐實訓“任務化”、教學方法“靈活化”、課程評價“綜合化”。
課程體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價值理念指導下,將課程的各個構成要素加以排列組合,使各個課程要素在動態過程中統一指向課程體系目標實現的系統[3]。對于高職教育而言,基于行動導向理論的課程體系具有能力本位的職業性、工作過程的實踐性和職業遷移的開放性特征,其構成要素包括目標要素、結構要素和內容要素[1]。
3.1 課程目標確定
學院多次組織教師深入水土保持事業、企業、基層管理單位等進行調研,認真梳理調查信息,同時還對近5年來的水土保持專業畢業生進行電話和信函調查。通過專業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根據崗位能力要求,將同類的項目進行合并,歸納整理形成職業行動領域,再根據職業成長和認知規律重構行動領域進而轉換為相應的學習領域——課程。課程組按照職業崗位需要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解構和重構,構建了基于行動導向理論的課程體系。通過基于行動導向的任務引領和教學設計等,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計算與施工管理等能力,為學生頂崗實習和就業夯實基礎。參照布盧姆教學目標分類理論將水土保持工程技術教學活動所要實現的課程教學目標分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職業素養目標[4],詳見表1。
3.2 課程結構設計
針對水土保持行業的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參照課程目標,將職業崗位能力分解成不同的學習領域,結合水土保持工程的規劃設計,構建基于行動導向理論的相互平行的教學項目,即教學內容,比如山坡防治工程、山溝治理工程、山洪排導工程、小型水庫工程、山地灌溉工程,圍繞具體的學習型工作任務,遵循“咨詢、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等項目教學的步驟,構建技術理論知識和技術實踐知識相結合的工作過程性知識,使學生具備適應生產需要的綜合能力[1]。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根據行動的難易程度,形成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的遞進關系,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
3.3 課程內容選取
本課程早期教學多沿用本科院校教材,強調水土保持工程的學科性,注重理論學習,對學生在水保工程規劃設計方面的動手能力培養不夠。在對課程體系優化過程中,引進行動導向的教學理論,根據職業標準要求,邀請行業和教學專家進行崗位工作任務分析,明確崗位典型工作任務,整理崗位任職需求,研發課程標準,確定課程目標,重構教學內容,設計學習型工作任務和符合行動導向理論的學習情境,將內容相近的部分進行了整合,和其他專業課程重復的部分進行了刪減,增加了水土保持工程新技術相關內容和山地灌溉工程。重構后的水土保持工程技術壓縮了理論學時,增加了課堂實訓,此外單項實訓、綜合實訓、頂崗實習也占到一定比例,使得理論與實踐的比例達到1 ∶1.2。改革后的課程打破了學科體系,理論知識以“必須和夠用”為度,突出了以培養職業能力為目的實踐性學習這一主線,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本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包含單項技能訓練、綜合實訓(項目代訓或仿真實訓)、頂崗實習3個層次,形成以專業技能單項訓練為基礎,以項目代訓或仿真實訓為切入點,以校站合作頂崗實習為突破口的“三級”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時數占總時數的50%以上,綜合實習、頂崗實習占實踐教學時數的80%以上。“三級”實踐教學體系見圖1。
“三級”實踐教學體系中,單項技能訓練以課內教學和案例分析、模擬訓練、項目設計、作品講評為基礎,以水土保持工程規劃設計為內容,體現“邊講邊練、講練結合”的高職教學理念,通過完成設計性作業,切實提高學生的水土保持工程設計素養和能力;綜合實訓按照“校站聯動、共建共享”的原則,與水土保持站(所)擴大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的深度和廣度,建設與行業深度融合的集學生就業、校外實訓、頂崗實習、教師頂崗鍛煉、應用技術研究與應用“五位一體”的校外實訓基地,綜合實訓盡可能安排與水土保持工程項目的設計與施工同步開展,在實訓現場、水土保持生產一線,以真實的生產任務如谷坊設計、淤地壩設計、水窖設計、梯田放線施工等為內容,現場授課,學生邊做邊學,學做結合;頂崗實習作為職業教育重要的實踐性教學形式,實習過程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進行,工作任務和工作角色相結合、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相結合,學生到現場直接參與生產(工作)過程,根據頂崗實習單位的崗位需求,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通過完成一定的實際生產(工作)任務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熟練操作技能,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經過近6年的建設,尤其是在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項目的大力支持下,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水土保持專業核心課程水土保持工程技術的課程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在課程改革思路和理念上,充分體現了高職教育特色,以職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為核心,以水土保持規劃設計實訓室為平臺,基于行動導向理論實施項目式教學設計,實現了課程教學中學生學習過程與行動實踐的統一,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經過課程組多年來的探索與實踐,課程體系日趨合理,特色鮮明,獲得了校內外專家和學生的高度評價,水土保持工程技術課程被評為甘肅省精品課程。
[1] 傅偉,袁強,王庭俊.高職教育行動導向課程體系的特征與要素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1(4):91-93.
[2] 姜大慶.基于行動導向的項目化課程設計與實施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32):53-56.
[3] 崔穎.高校課程體系的構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4] 吳俊榮.基于行動導向的《網頁設計與制作》課程教學設計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14-15.
(責任編輯 李楊楊)
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示范校水土保持重點專業建設資助項目(2008020103)
S157
C
1000-0941(2015)03-0065-03
劉乃君(1974—),男,甘肅慶陽市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教學與研究工作。
201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