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甘肅省水利廳 水土保持局,甘肅 蘭州 730000)
甘肅省梯田建設的三大豐碑
王 勇
(甘肅省水利廳 水土保持局,甘肅 蘭州 730000)
甘肅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大量的坡耕地不僅是農業生產的嚴重制約,而且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為發展農業生產,保障糧食安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甘肅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興修梯田,到80年代,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有水走水路、無水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的發展思路,硬是在“旱路”上探索出了發展旱作農業的一條新路。
如今,走進甘肅中東部的山區,盡管山還是那座山,河仍是那條河,但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層層梯田從山腳環繞到梁峁,蔚為壯觀。這就是甘肅廣大干部群眾群策群力、苦干實干的豐碩成果,留給當代和后人的一筆寶貴財富,也是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者經年累月無私奉獻,鑄就在隴原大地上的不朽豐碑,鐫刻在黃土地上的一幅美麗圖畫。
樹立標桿——莊浪梯田王國誕生
莊浪縣是甘肅十八個干旱縣之一,也是國家級貧困縣。20世紀80年代初,當地還流傳著“十山九坡頭,耕地滾了牛,麥子長得像馬毛,畝產很難過百斤” “穿的黃衣裳,吃的救濟糧,住的破爛房,窮的叮當響”等民謠。如何解決全縣人民的吃飯問題,是一個重大命題。
1964年8月,時任莊浪縣委書記史俊英帶領工作組到原鄭河公社上寨大隊搞梯田試點,第一塊梯田修成后取得的水土保持和增產效果使干部群眾看到了希望,縣委、縣政府由此發布了“遠學大寨,近學上寨”的動員令,邁出了莊浪34年梯田建設接力賽的第一步。這一時期全縣共修建水平梯田2.4萬畝(15畝=1 hm2,下同)。
20世紀70年代,在全國大搞農田水利建設形勢的推動下,莊浪縣組建了一支由2萬多民兵組成的農田基本建設專業隊,“專業隊常年干,群眾農閑突擊干”,10年時間全縣新修梯田33萬多畝,實現了人均1畝梯田,這是莊浪梯田建設的第一次高潮。
20世紀80年代,在縣委書記四易其人的情況下,梯田建設沒受任何影響,走上了接力賽的征程。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停止植被破壞,五年解決溫飽”的目標,縣委、縣政府做出了“山河面貌不變,梯田建設不止”的戰略部署,掀起了全縣梯田建設的第二次高潮。10年時間建成水平梯田36萬多畝,營造生態林20多萬畝,全縣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得到一定改觀,群眾生活也得到一定改善。
至20世紀90年代初,經過近30年持續不懈的奮斗,莊浪縣通過人工修田的方式已把70%以上的坡耕地修成了梯田。1993年,在國家水利部的關心下,莊浪縣被列為全國唯一的梯田化建設試點縣,全縣梯田建設從此步入攻堅階段。縣委、縣政府為搶抓這一機遇,提出了“大干巧干五年,實現梯田化縣”建設目標,并試行開展了推土機修梯田、人機結合修梯田等,以提高施工工效。1993—1997年的5年間,共建成水平梯田23.5萬畝,年均4.7萬畝,全縣掀起了梯田建設第三次高潮。
歷時34載荏苒光陰,莊浪人民硬是將全縣94.5萬畝坡地修成了平展展的梯田,占全縣山旱地面積103萬畝的91.74%,人均達到2.5畝,順利實現了梯田化縣和整縣解決溫飽“雙目標”。
1998年7月16—18日,水利部對莊浪梯田化建設試點縣項目進行了驗收。驗收結論是:莊浪縣被列為全國梯田化建設試點縣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科學規劃,精心組織,認真實施,全面和超額完成了各項試點工作任務,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梯田化目標。時任水利部副部長朱登銓、甘肅省副省長贠小蘇分別代表水利部、甘肅省人民政府宣布了命名和表彰決定,水利部命名莊浪縣為“中國梯田化模范縣”,并頒發了獎牌,甘肅省人民政府獎勵150萬元。從此,“實事求是,崇尚科學,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莊浪精神得到了全社會的認同,成了甘肅同類地區甚至整個黃土高原學習的標桿,為甘肅梯田建設豎起了第一座豐碑。
轉型升級——完成從盲目到科學、從人力到機修的跨越
20世紀80年代以前,甘肅開展梯田建設的起因是農業學大寨運動。技術上不成熟,實施上無經驗,的確有挖地三尺、盲目蠻干的問題,回過頭來思想,勞民傷財,很不科學。30多年來,甘肅水保戰線的技術人員在如何修梯田、如何修好梯田上開展了大量的試驗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逐步使全省梯田建設走上了科學化、規范化、規模化、產業化之路。
早在1978—1982年,省水利廳水土保持局就組織有關地、縣水利水保人員搞培訓,抓科技。馬劭烈工程師主持編寫了《甘肅省水土保持技術手冊》,并在榆中縣舉辦了第一期水土保持技術現場培訓班;小流域治理方略提出后,他又主持起草了《甘肅省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規程》;全省開展了小流域普查,建立了小流域技術檔案。馬劭烈同志升任省水利廳水土保持局副局長、局長后,又提出了“統籌法修梯田”技術,他研究出的“確定基線—取除表土—移動生土—生土深翻—表土還原—修筑地埂”施工流程,成為人工修梯田的基本方法。在梯田規劃上,考慮坡度大小和立地條件,提出了“等高線沿山轉,寬適當、長不限,大彎就勢,小彎取直”的規劃原則。這些技術和思想,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有效指導了全省人工梯田建設工作。另外,當時的省水利廳蘭州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楊光琦工程師專門開展了水平梯田試驗研究,提出了連臺水平梯田和隔坡水平梯田的概念與型式,各地可按降雨量的大小選擇合理的型式,參考安全集流比和增產集流比進行科學設計。牟朝相工程師通過5年的試驗研究研制出了梯田優化測設儀,用于指導梯田規劃設計。在這一時期,甘肅省系統總結了各地的梯田建設經驗,出臺了《甘肅省“三田”建設管理辦法》,逐步形成了領導苦抓、部門苦幫、群眾苦干的“三苦”精神,大力推廣了統一規劃、統一組織、統一標準、統一驗收,集中領導、集中勞力、集中時間、集中連片的“四統一、四集中”辦法。
1995年之后,省財政廳每年安排4 800萬元作為梯田建設專項補助資金,安排梯田建設任務120萬畝,全省人工修梯田進入高潮期。隨后,考慮到勞力難組織、地塊難打破的實際情況,省政府采納了省水利廳將梯田建設補助費用于購置推土機、推行機修梯田的建議。由此,甘肅梯田建設步入了機修為主的嶄新階段。定西的安定區、平涼的靜寧縣就是當時機修梯田的典型代表。安定區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創造性地做出了用貸款機修梯田的決策。1996—1998年,安定區籌措資金1 000萬元,購置推土機100臺,從區外、省外調進推土機1 100臺, 至2000年底累計機修梯田達30多萬畝。目前,安定區人均梯田達到了5畝以上,實現了梯田化。靜寧縣時任副縣長張自杰對全縣修梯田情況了如指掌,被廣大干群戲稱為“梯田縣長”。2000年之后,全省梯田建設實現了由“人海戰術”向“鐵牛轟鳴”的跨越。
2004年甘肅省的安定區、寧縣、西峰區繼莊浪之后也通過了省級梯田化縣(區)驗收。至此,甘肅梯田建設完成了轉型升級,即完成了從盲目到科學、從人力到機修的跨越,為大規模梯田建設探索了新路,為甘肅梯田建設豎起了第二座豐碑。
黨政決策——全力推進全省大規模梯田建設
2009年,是甘肅梯田建設的又一關鍵節點。年初,甘肅省委一號文件提出按照“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這一要求,啟動實施500萬畝梯田建設工程。計劃2009—2012年,年均新修梯田125萬畝,到2012年使全省梯田總量達到3 300萬畝,占全省坡耕地面積的56%。
2008年10月16日,原甘肅省委書記陸浩在省市黨政主要領導干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研討會上提出,到2012年全省建設梯田500萬畝,推廣全膜雙壟溝播1 000萬畝,全省糧食總產達到100億kg、農民收入突破4 000元大關等發展目標。 2009年2月3日,澤巴副省長責成省水利廳就梯田建設提出具體方案。按照省委、省政府領導的批示精神,省水利廳積極行動, 在省直有關部門和有關市州高度重視、緊密配合下,于6月27日將規劃正式上報省政府批復。該規劃最終確定將慶陽、平涼等8個市州的38個縣區納入實施范圍,并要求2009年完成梯田建設任務104萬畝。2009年6月26日,省水利廳專門舉辦了全省500萬畝梯田建設工程實施技術與管理培訓班。為做好梯田建設工程的實施管理,省水利廳和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甘肅調查總隊聯合起草了《甘肅省500萬畝梯田建設工程驗收辦法》, 由省政府辦公廳下發各地執行。2009年9月22日,省政府召開了全省梯田建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宣布全省500萬畝梯田建設工程正式啟動實施。到2012年5月底,全省500萬畝梯田建設工程全面完成,比預期提前了半年。
2012年6月12日,劉偉平省長就全省梯田建設管理工作作出批示,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甘肅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始終把“三農”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切實抓好新一輪500萬畝梯田建設工程,進一步夯實旱作農業發展基礎。隨后,省委、省政府于2012年7月23日在平涼市的靜寧縣專門召開了甘肅省500萬畝梯田建設工程現場會。會議通報了全省500萬畝梯田建設工程實施情況,交流了工作經驗,對2009—2012年梯田建設工程中涌現出的26個先進縣區給予了表彰。省委副書記歐陽堅在講話中提出了新一輪梯田建設工程任務,確定了2012—2016年5年新增梯田750萬畝的目標。至此,甘肅新一輪梯田建設工程大幕拉開,將為甘肅梯田建設豎起第三座豐碑。
(責任編輯 張培虎)
王勇(1965—),男,甘肅西和縣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副局長,從事水土保持項目建設與管理工作。
201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