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圣明,李 英,劉佳佳,涂安國
(1.江西省水文局,江西 南昌 330002; 2.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29;3.九江市水文局,江西 九江 332000)
南昌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思路與保障措施
韓圣明1,李 英2,劉佳佳3,涂安國2
(1.江西省水文局,江西 南昌 330002; 2.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29;3.九江市水文局,江西 九江 332000)
水生態文明;建設思路;保障措施;南昌市
水生態文明建設是城市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2013年南昌市被水利部列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分析了南昌市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的有利條件,探討了其水生態文明城市的建設思路、目標及任務,提出了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具體內容和保障措施,為推進南昌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參考。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 2013年水利部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意見》,提出了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目標原則及主要工作內容,強調了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作的總體要求,為進一步加快開展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提供了基礎支撐。2013年7月,南昌市被水利部列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之一。全面推進南昌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對于改善水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1 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優越
南昌市位于江西中部偏北,贛江、撫河下游,瀕臨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西南岸,土地面積7 402.36 km2,多年平均降水量1 599 mm,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65.98億m3,素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美譽[1]。南昌市境內水系發達,河流湖泊眾多,贛江、撫河、修河、信江及清豐山溪等河流穿境而過,河網密度達到0.57 km/km2,水面面積在1 km2以上的湖泊有鄱陽湖、軍山湖、金溪湖、瑤湖、青山湖、艾溪湖、象湖、前湖等,“一江、兩河、八湖”構成了南昌城市水網結構,河流縱橫、湖泊點綴, “一城景色半城湖”是南昌特有的城市格局,“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南昌獨有的壯麗景觀,為南昌市打造水生態文明城市提供了優越的先決條件。
1.2 水資源豐富、水形式多樣、水生態優越
南昌市水系極具特色,河網密布、湖泊星羅棋布,河湖水系高差變化小,連通條件好,水質狀況良好。一是水資源極其豐富,市域水面率達29.8%,城區水面率達27.3%,城在湖中,湖在城中,“水城共生”是南昌獨特的城市形態。二是水形式多樣,兼有江、河、湖、濕地、水庫、水塘、水渠等不同形態的水體,在南方豐水地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三是水生態條件優越,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白鶴等珍稀水禽重要的棲息地和越冬地,現建有南磯山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嵐湖、軍山湖等重要生態濕地和自然保護區。
1.3 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前期工作基礎好
在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方面,2012年南昌市下發了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控制指標,建立了覆蓋流域和市、縣(區)兩級行政區域的取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達標等控制指標體系,并將控制指標納入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南昌作為水利部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城市,編制完成了《南昌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南昌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工作(2011—2013年)實施方案》,建立了節水型社會建設領導小組與考核機制,節水型社會建設有效推進。2012年南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湖清水”的戰略部署,作出了把南昌建成“鄱湖明珠·中國水都”的重大決策,加快了南昌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進程。
2.1 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全力建設美麗豫章古城”為主線,通過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各行業節水減污體系建設和培育豫章水文化,轉變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塑造現代人水和諧關系,營造山更青、水更秀、景更美、人水更和諧的良好城市生態環境[2],將南昌市建設成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先導區和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優質示范區。
2.2 基本原則
尊重自然,保護為主;以人為本,促進發展;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籌推進,突出重點;彰顯特色,示范引領[3]。
2.3 建設目標
通過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進一步彰顯南昌“山水綠色都城”的獨特魅力,建立嚴格的水資源管理體系,建成健康的水生態體系、安全的供用水體系和優美的水景觀體系,實現“水凈湖清家園美,河湖環繞潤豫章”,將南昌市建成中部地區最具特色活力的水生態文明城市典范,助力南昌“鄱湖明珠·中國水都”城市名片打造,實現南昌“生態立市、綠色崛起”。
3.1 總體思路
完善水資源監控體系,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落實“三條紅線”和“四項制度”措施,建立嚴格的水資源管理體系。實施河湖連通、水環境整治、河湖保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態廊道建設等工程,使河湖水凈、水暢、水美,建立健康的水生態體系。通過水源地保護、城鄉供水一體化與非常規水利用等措施,進一步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建立安全的供用水體系。實施贛江及河湖景觀提升工程,融入南昌特色水文化元素,打造中心城區水生態景觀帶,初步形成“一江、兩河、八湖、一水網”的生態水景觀格局。
3.2 總體布局
彰顯南昌市各區域生態功能與特色,優化生態功能區空間布局,形成功能完善、協調統一、健康和諧的水生態系統總體格局,把南昌市建成山、江、湖、田與城相融合的水生態文明城市。
(1)建設低山森林生態控制和生態涵養區,強調“水源”養育。加強梅嶺山區、安義縣西部山區、南昌縣南部丘陵區、進賢縣南部丘陵區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強化生態林的水源涵養功能,維護水源補給區良好的水循環條件與功能。嚴格防治水污染,推進丘陵地區農村的環境整治工作,切斷污染源。加強丘陵區生態林保護工作,保護好野生動植物,提高生物多樣性。
(2)建設中心城區平原都市水景觀生態功能區,彰顯“水都”特色。建設贛江南昌水利樞紐,抬高城區段贛江水位,提升贛江的水景觀價值和品位。打通城區主要河湖間的聯系,促進水體交換和水質改善,增強調蓄功能,實現“水暢”。加強城區河湖水環境整治工作,改善水環境質量,實現“水凈”。開展親水休閑長廊景觀建設,實施河湖景觀提升工程,打造特色濱水景觀,實現“水美”。
(3)建設沿鄱陽湖濕地生態功能管理區,保護鄱陽湖環境。加強鄱陽湖周邊濕地的生態保護工作,強化濕地生物棲息地功能,加強野生動物尤其是候鳥的保護,重點建設鄱陽湖南磯山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適度開展生態旅游、科考旅游等活動,大力開展生態保護宣傳教育工作。
(4)建設水網農林生態緩沖區,提高“水網”效益。進一步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加快普及農村居民節水減排理念,開展農村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加強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力度,推廣生態化養殖技術,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治理農村面源污染。
4.1 建設嚴格的水資源管理體系
(1)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控制各縣(區)用水總量、納污總量和最低用水效率,建立地下水動態預警管理機制。實行包括取水、供水、用水、排水和回用在內的全過程節水,建設項目節水“三同時”實施率達到100%。建立水功能區達標評價體系,確保2016年南昌市水功能區達標率達到88%以上。
(2)加強水資源管理能力建設。建立與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要求相適應的城市水資源監控體系,進一步完善地下水監測體系。建設南昌市水資源管理系統,實現取水量、地下水位、重要水功能區、飲用水水源地、重要河流的實時監測和全市范圍內水資源管理信息互通及資源共享,提升水資源管理能力和水平。
(3)強化水資源統一管理。強化依法治水管水,針對水資源論證、入河排污口設置、節水等水資源管理重要環節出臺相應的配套制度和管理辦法。統籌協調防洪、排澇、供水、河道治理及市政建設等工作,加強河湖管理,強化水資源統一管理,完善水生態文明建設多部門合作共建機制。
(4)建立水資源管理目標責任與考核機制。制定各縣(區)“三條紅線”考核指標,配套建立二級管理與評估指標體系。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考核機制,成立考核工作領導小組,制訂考核方案,完善水資源管理控制指標體系。
4.2 建設健康的水環境與水生態體系
(1)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制定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計劃,實施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建設,加強住宅小區排水規劃及污水接戶管理,加快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建設。
(2)進一步加大工業污染治理力度。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優化發展方式,加快現有企業污水深度處理設施建設和升級改造。加大產能落后企業淘汰力度,控制部分行業項目建設,實施區域重大項目聯合審批,建立企業環境行為評價制度,加強產業轉移環境監管,強化污染減排的倒逼傳導機制。
(3)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推進重點流域、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重要水庫周邊農村連片整治,結合新農村建設,逐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開展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加強農村畜禽養殖場污染防治。
(4)實施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在現有河湖水系的基礎上,對已有河湖進行疏浚擴寬,并進行橫向連通,形成四通八達的河湖水系連通體系,實現河湖聯調共濟、改善排澇條件,達到“江湖互濟、河湖相通、水量充裕、水質優良、水城交融、人水和諧”的總體目標。
(5)實施河湖綜合治理及生態修復工程。推進生態廊道建設與生態系統保護,樹立以水為主的規劃理念,保護水系、保護山脈、保護林木。加快推進九龍湖水系、幸福水系、烏沙河水系綜合整治工程和象湖截污工程、梅湖截污工程等城區重點河湖的整治工作,形成安全生態的新城格局,提升城市人居環境。
(6)加強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與上游水源涵養保護。加強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工作,試點期內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6.75 km2,植被覆蓋率達到25%以上。加強南昌生態防護林和水源涵養林建設,加大法律法規宣傳力度,堅決制止亂砍濫伐,提高江河源頭水量調蓄能力,保障水源水質。
(7)加強工程建設中的生態保護[4]。在河湖綜合整治工程中,要充分保持河流的蜿蜒性和河流斷面形狀的多樣性,積極采用生態技術和生態材料,維持河湖的自然生態風貌。堅持保護生態、保護河流生物多樣性的原則,綜合考慮確定維持河道基本生態功能的需水量,并通過建設魚道等措施給水生生物留出通道。
4.3 建設安全的供用水體系
(1)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布局。結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產業布局,拓展南昌產業布局范圍,推進南昌市區域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科學確定城鎮發展布局和規模,建立“產城一體”的發展模式。合理調整農業、林業、漁業等布局和種植業結構,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構筑產業集聚化和一體化格局,加快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2)建設應急和備用水源。在現有供水工程的基礎上,理順應急供水管理體制,實施幸福水庫、贛撫平原西總干渠應急和備用水源工程。科學調配區域水資源,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城鄉次級供水網絡,形成區域性管網體系,并逐步實現相鄰網絡的連通互濟,提高供水體系抗風險能力。
(3)開展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嚴格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加快贛江等7個國家重要飲用水水源地的安全保障達標建設,確保水源地“水量保證、水質合格、監控完備、制度健全”。
(4)促進非常規水資源開發利用。開展污水處理廠出水再生利用設施建設,深度處理污水處理廠出水,提高污水處理回用率。逐步建設小區中水利用系統,對已建小區進行中水利用改造。試點雨水資源化利用,建設城市道路、大型廣場、停車場雨水收集處理系統。加快推進非常規水資源利用體系建設,將非常規水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5]。
4.4 建設優美的水景觀體系
(1)實施河湖水景觀工程建設。實施贛江、撫河、艾溪湖、烏沙河等城區主要河湖的景觀提升工程,建設一批親水平臺、休閑公園等親水景觀。依托現有的贛東大堤風光帶建設、撫河城區段綜合整治、大象湖景觀提升工程、梅湖景觀提升工程及烏沙河綜合整治等工程,打造環中心城區水系景觀帶。
(2)加快水利風景區建設。打造夢山水庫和溪霞水庫2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及1個以上省級水利風景區,加強核心景區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著力打造示范工程,發展以特色水景觀為載體的文化旅游產業。
4.5 建設獨特的水文化體系
(1)開展特色水文化建設。南昌自古依水而建,因水而興,形成了獨特的文節俱高的贛文化。建設水生態文明城市,應深度挖掘南昌歷史文化,以特色文化、傳統文化為基礎,注入新元素新詮釋,演繹南昌新文化,增強水體周邊文化氛圍及水景觀、水文化的注入,保護、修復水文化遺產,打造南昌“鄱湖明珠·中國水都”特色水文化體系。
(2)開展水文化宣傳教育。以南昌水利風景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為載體,建立水生態文明示范教育基地,開展水文化專題教育。建立社會公眾參與機制、交流合作機制和建設投入機制。倡導水生態保護志愿者行動,通過新聞媒體、網絡、公益廣告、主題活動等形式,開展水文明理念和特色水文化宣傳,增強廣大群眾水資源節約保護意識,樹立水生態文明理念。
(1)加強組織領導,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市、縣(區)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工作推進機制,細化分解目標任務,落實目標責任,推動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規范、高效、有序開展。以創新思路、創新辦法、創新體制機制為突破口,建立各部門間的共建聯動機制。
(2)建立投融資機制,落實資金保障。廣泛開辟資金渠道,建立并完善“政府引導、市場推動、多元投入、社會參與”的投入機制[6]。積極爭取中央及省級資金支持,有效整合地方財政資金,切實落實地方公共財政投入。積極拓寬融資渠道,鼓勵和引導商業銀行、金融組織、社會資金參與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
(3)明確責任分工,強化過程管理。落實目標責任和任務分工,強化進度檢查和過程監管。建立權威專業機構評估機制,實時跟蹤建設情況,開展中期績效評估。制訂考核方案,分解到單位、實化到部門、細化到崗位,建立健全目標考核、干部問責和監督檢查機制,督辦主要建設任務和目標的落實情況。推行政務信息公開,建立和完善社會公眾的監督機制。
(4)建立河湖管理機制,保障河湖健康。按照各河湖的不同功能定位,建立政府主導、水利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公眾參與的河湖良性管護機制,細化落實管護機構、職責、經費、標準和考核辦法,積極推行河湖保潔社會化管理及監督,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強化河湖管理與保護工作。規范河湖岸線開發利用行為,明確保護措施,建立“藍線”管理制度;加大對非法侵占水域、采砂取土及非法取水、排污等破壞河湖生態健康行為的打擊力度,定期開展重點河湖健康評估工作。
[1] 江西省水利廳.2013年江西省水資源公報[R].南昌:江西省水利廳,2014.
[2] 陳新美,王利杰,李楠.邯鄲市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初探[J].河北水利,2013(6):24-25.
[3] 張曰良.濟南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思路與實踐[J].水利發展研究,2013(6):6-7.
[4] 張建云,王小軍.關于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和思考[J].中國水利,2014(7):1-4.
[5] 李晶.我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政策構想與初步探索[J].水利發展研究,2013(6):1-5.
[6] 沈志華.湖州市創建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探索[J].中國水利,2014(7):10-12.
(責任編輯 張培虎)
X171.4
C
1000-0941(2015)10-0035-04
韓圣明(1983—),男,遼寧法庫縣人,碩士,主要從事水資源監測、評價和保護,以及政策法規研究工作。
201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