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尼瓦爾·阿布都熱依木
(新疆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吐魯番市水土保持治理分區探討
安尼瓦爾·阿布都熱依木
(新疆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水土保持;治理分區;吐魯番;新疆
在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況普查成果和區域水土流失綜合調查的基礎上,根據吐魯番市的自然環境概況,以鄉為基本單元,將吐魯番市劃分為4個水土保持治理區,并指出了各區的主要問題和治理方向,以期達到逐步改善現有生態環境,實現吐魯番市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吐魯番市位于新疆中部偏東,地處天山山脈博格達山南麓的吐魯番盆地中部,地理位置介于88°28′—89°54′E、41°15′—43°35′N之間,距離首府烏魯木齊市182 km,全市土地總面積13 589.21km2。
吐魯番市轄七鄉二鎮二場,即亞爾鄉、二堡鄉、三堡鄉、葡萄鄉、恰特卡勒鄉、勝金鄉、艾丁湖鄉、七泉湖鎮、大河沿鎮、原種場、紅柳河園藝場,共91個行政村251個自然村。全市總人口28.4萬人,由25個民族組成,主要為維吾爾族、漢族、回族等。
吐魯番市地勢北高南低,海拔-154—4 328 m。鹽山、火焰山將盆地分成南、北兩個盆地,地貌類型自北向南依次可分為山地、山前洪積扇、洪積沖積平原和低山區。
吐魯番市素有“火爐”之稱,是全國最熱的地方。年均氣溫15.3 ℃,夏季平均氣溫30 ℃左右,極端最高氣溫48.1 ℃,極端最低氣溫-28 ℃;年均日照時數3 049.5 h,年日照率58%~70%。年降水量4~16 mm,年均連續無降水日數可達299 d,年均蒸發量2 558.6 mm。風速大于17 m/s的八級以上大風,平均每年達32.7 d。無霜期日數平均為200 d。
市域共有5條較大的河溝,均發源于北部天山山脈東部博格達峰南側,從西向東排列依次為大河沿河、塔爾郎河、煤窖溝河、黑河、恰勒坎溝河,簡稱吐魯番市“五河”。地表水資源量為2.95億m3,地表水與地下水重復量為1.708 9億m3,地下水天然補給量為0.910 2億m3,流域水資源總量為3.868 5億m3。
2.1 水土流失現狀
根據2013年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況普查成果(新疆區),全市輕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達7 168.73 km2,占全市總面積的52.75%,其中:凍融侵蝕面積6.02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0.04%;水力侵蝕面積78.62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0.58%;風力侵蝕面積7 084.09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52.13%。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城市開發、工礦、石油、天然氣、交通、通信、水利工程等項目的建設及過度放牧、開墾荒地等人為活動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
2.2 水土保持現狀
目前,吐魯番市已建立縣級水土保持工作領導機構,并制定了水土保持目標責任制。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該市各族人民在開發建設、發展荒漠綠洲、灌溉農業中都非常重視水土保持工作,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93.37 km2,其中喬木林15.23 km2、灌木林68.86 km2、種草9.28 km2。隨著援疆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開展和水土保持工作的進一步加強,市域生態環境逐步呈現良好循環態勢。
3.1 分區依據
(1)土壤侵蝕類型分布規律。 吐魯番市土壤侵蝕類型、特征、分布規律是其自然和人為因素相互作用的綜合反映,是進行水土保持治理分區劃分的主要理論依據。
(2)自然條件。自然條件包括地形、降水、土壤、植被等。在地形因素中應明確劃分山區、丘陵與平原;在地面組成物質因素中,應明確劃分土類、巖石、沙地;在植被因素中,應明確劃分林區、草原與無植被山區。自然資源主要為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光熱資源和礦藏資源。
(3)社會經濟情況。社會經濟狀況從區域的人口總數、人均收入和群眾生活水平等的相似性上考慮,相差不大的分為一個區。
3.2 治理分區結果
根據分區依據,將吐魯番市劃分為4個水土保持治理區,各區采用復合命名的方式,使其能反映出不同類型區的特點和應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4個區分別為:①北部中山輕度水力侵蝕重點預防保護區;②北部低山洪積扇輕度水力-中度風力交錯侵蝕重點治理區;③火焰山以南綠洲農業預防保護區;④南部低山戈壁荒漠強烈風力-輕度水力交錯侵蝕自然修復區。
水土保持治理分區是在水土保持綜合調查的基礎上,根據吐魯番市各區域不同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狀況和水土流失特點等劃分出的不同類型區,結合各區的不同特征,分別提出適合該區生產發展方向和防治措施的布局。從恢復和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出發,為防治水土流失,整治國土,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生產力,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居住環境提出科學的水土保持發展戰略。
4.1 北部中山輕度水力侵蝕重點預防保護區
(1)范圍。本區為市域各鄉鎮場所屬天然季節利用牧場,發展草原畜牧業歷史悠久,自然條件較好,牧業生產發展較快,是吐魯番市重要的放牧區之一,也是自然條件最好的牧業基地。每年全市近30%的牲畜在本區過牧。
(2)主要問題。由于長期游牧粗放經營,加之部分草場超載、缺水,以及風害、蟲鼠危害等,導致本區草場退化嚴重。近些年突發性洪水頻繁發生,與林草對水涵養能力的降低有直接關系。
(3)治理方向。①加強林區的建設和管理,杜絕上山伐木,宣傳和發動農戶主動護林、造林。積極宣傳林業政策,加強防火工作,防止森林火災的發生。 ② 制定草場管理措施,嚴格制定科學管理方法,實行計劃放牧,輪封輪牧,合理制定載畜量,防止過牧引起草場退化。合理安排畜群,充分利用草場資源。 ③水土保持管理機構應積極宣傳水土保持法,向牧民散發傳單,建立水土保持宣傳碑牌等,使水土保持法在牧區深入人心。
4.2 北部低山洪積扇輕度水力-中度風力交錯侵蝕重點治理區
(1)范圍。本區包括市轄大河沿鎮(火車站)、七泉湖鎮、紅柳湖園藝場、勝金鄉等4個鄉鎮場,“土哈油田”部分開采基地分布于此區,蘭新鐵路自東向西橫穿戈壁全境。
(2)主要問題。本區有煤、鐵、黃銅、石灰石開采形成的棄渣、尾沙隨意傾倒現象,人為水土流失較重;區內有大河沿河、塔爾郎河、煤窖溝河、黑溝河、恰勒坎溝河等河流,沖刷形成的五大洪積扇大部分為礫石戈壁,水力、風力侵蝕同時存在;氣候極度干燥,牧草較稀疏,植被覆蓋率較低,各鄉鎮農田周邊防風固沙林帶較少。
(3)治理方向。① 在各鄉鎮農田周邊及強風口地帶建設防風固沙林帶或設置機械沙障,同時對外圍天然草地加強預防保護工作,使天然草場充分發揮自我修復功能,切實保護好風沙源頭區域的自然植被,最大限度地減輕大風引起的土壤流失。②建設和完善“五河”河山口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及農田灌溉配套工程的水利設施;以小流域為單元對 “五河”流域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建立完整的防、護、治綜合體系,遏制水土流失。③加強預防監督,嚴格水土保持方案管理,依法收繳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和水土流失防治費,最大限度降低人為產生的水土流失。
4.3 火焰山以南綠洲農業預防保護區
(1)范圍。本區是市域人口聚集地,有6個鄉、1個國營農場、2個辦事處,分別為亞爾鄉、艾丁湖鄉、恰特卡勒鄉、葡萄鄉、二堡鄉、三堡鄉,地區原種場,老城和高昌辦事處,新疆建設兵團直屬221團也在本區內。
(2)主要問題。該區是市域人口聚集地,也是新疆著名的旅游勝地,農業種植歷史悠久,土地墾殖率高,綠洲規模相對較大。雖然水土流失面積較小,但一旦植被遭到破壞,將會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且治理難度大。旅游區游客多,增加了防止環境污染和保護森林植被的難度。
(3)治理方向。① 以預防保護為主,加強局部治理。大力發展旅游業和林業,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引水灌溉草場、農田,做好渠道防滲工作,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數,積極推廣新型節水技術,保證生態用水,建設高標準水土保持林草節水灌溉體系。②合理調整作物種植結構,加強良種繁育,大力發展特色經濟,調整農作物布局,實行輪作倒茬,確保作物優質高產,提高當地群眾的生活水平。③充分利用地緣優勢,突出葡萄、甜瓜等特色產業,增加林草種植,發展生態農業及鄉鎮企業,增加農民收入,調動全社會參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積極性,繼續保持“山南”經濟發展領先水平,實現人口、經濟、環境協調發展。
4.4 南部低山戈壁荒漠強烈風力-輕度水力交錯侵蝕自然修復區
(1)范圍。本區包括艾丁湖以南寬漫干燥剝蝕覺羅塔格和庫魯克塔格低山帶,母體土質為棕色荒漠土,植被稀疏,屬荒漠戈壁無人區。
(2)主要問題。本區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自然條件,更不存在人為活動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是當今無力治理和不可能治理的區域,純屬于一種自然狀態。
(3)治理方向。該區域暫定為自然修復區或一般預防保護區,完全依靠大自然進行自我修復。
(責任編輯 張培虎)
S157.2
A
1000-0941(2015)05-0034-03
安尼瓦爾·阿不都熱依木(1973—),男,新疆吐魯番市人,高級工程師,碩士,從事水土保持技術咨詢、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2014-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