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文哲,王志雄,胡文峰,閔惠娟
(黃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監督局,甘肅 慶陽 745000)
黃河生態工程硯瓦川項目建設經驗與思考
常文哲,王志雄,胡文峰,閔惠娟
(黃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監督局,甘肅 慶陽 745000)
生態工程;成效;經驗;硯瓦川;黃河
黃河生態工程硯瓦川項目以水土保持技術為載體,對溝道工程、坡面工程和塬面工程統一規劃,工程、非工程措施合理配置,實現了流域上游塬面水窖、澇池等小型攔蓄工程同果園、菜園節灌補灌相結合,流域中下游坡耕地退耕種草同發展商品畜牧業相結合,坡面徑流高效利用同坡面種草種樹相結合,積極推行集水造林和集水種草等技術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
黃河生態工程硯瓦川項目于2007年5月啟動建設,項目建設以水土保持技術為載體,堅持溝道工程、坡面工程和塬面工程統一規劃,工程、非工程措施合理配置,因地制宜,建成了上游雨洪徑流資源綜合利用保塬固溝區、中游庭院徑流集蓄利用塬坡兼治區、下游河川徑流綜合利用溝坡封禁治理區,探索出“雨水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綠色養殖+生態型庭園”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實現保塬、護坡和固溝的同時,還通過雨水徑流的循環利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保障。2014年12月該項目順利通過了甘肅省水利廳組織的竣工驗收。
硯瓦川項目區地處甘肅省慶陽市境內,屬涇河二級支流,地處馬蓮河的右岸。項目區由硯瓦川、崆峒溝、慶豐溝、白土溝4條小流域組成,總面積236.68 km2,水土流失面積224.9 km2。項目區涉及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的董志、什社、肖金,寧縣的焦村、新寧、瓦斜6個鄉鎮,39個行政村。規劃治理面積113.24 km2,占項目區水土流失面積的47.85%。項目區為典型的黃土高塬溝壑區,土壤以黑壚土和黃綿土為主,土壤侵蝕類型主要為水力侵蝕,平均侵蝕模數為5 500 t/(km2·a)。
通過7年的治理,項目區新增梯田258.98 hm2、經濟林67.2 hm2、果園301.4 hm2、水土保持林2 842.56 hm2(喬木林1 014.31 hm2,喬灌混交林1 828.25 hm2);人工種草341.81 hm2,封禁治理7 512.15 hm2;修建水窖129眼、澇池17座、工程圍欄3.11 km,溝頭防護10處;建成淤地壩5座;建成不同類型的徑流高效利用示范村4處。初步形成水土保持防治體系,使流域上游塬面水窖、澇池等小型攔蓄工程同果園、菜園節灌補灌相結合,流域中下游坡耕地退耕種草同發展商品畜牧業相結合,坡面徑流高效利用同坡面種草種樹相結合,積極推行集水造林和集水種草等技術措施,實現了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2.1 經濟效益
截至2014年底,項目區基本農田累計達到7 356.77 hm2,經果林累計達到409.64 hm2,人均梯田由0.150 hm2提高到0.151 hm2,人均果園由0.001 hm2提高到0.009 hm2。土地利用結構漸趨合理,利用率顯著提高;逐步形成以經果林業、副業、牧業為主的種養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增強了群眾創收能力,農民人均農業純收入由治理前的2 076元提高到5 012元。徑流高效利用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使生產技能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2.2 生態效益
項目實施后,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年減少徑流152.61萬m3,土壤養分和水分得以保持,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通過塬、坡、溝兼治,使小流域水土保持防護體系及其功能進一步得到完善和增強。林草植被度提高,流域土壤的團粒結構和理化性能得到明顯改善。根據分析計算,項目區新增措施每年減少入黃泥沙34.68萬t。
通過綜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增加113.24 km2,治理程度達到77.68%,林草覆蓋率提高到46.6%。生態面貌的改善,為各種鳥類及其他野生動植物創造了更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有效遏制了林木害蟲的繁殖,從而促進小流域生物圈逐步轉向良性循環,實現生態和諧。
2.3 社會效益
通過綜合治理,完善水土保持防護體系建設,措施配套,整體防御功能增強,每年可產生保土效益34.68萬t;控制水土流失能力增強,提供灌溉水源152.61萬m3,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為流域群眾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自主經營用地、優化種植結構、提高土地產出率與商品率開拓了空間。從而促進了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群眾脫貧致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同步發展。
3.1 健全組織,強化領導
為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慶陽市人民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長擔任組長的硯瓦川項目協調領導小組,切實加強了組織領導,保證了項目重大事項得以及時有效地銜接溝通。同時成立了由黃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監督局局長擔任組長,慶陽市水保局、西峰區水保局、寧縣水保局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的項目建設領導小組,下設項目辦負責具體實施工作。項目實行建設領導小組組長負總責,實施單位法人為第一責任人,明確職責、任務和目標,將責任落實到人、任務指標落實到單位,形成了逐級抓落實、上下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為項目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3.2 健全制度,規范運行
項目實施初期,黃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監督局制定了《涇河流域硯瓦川項目管理辦法》,作為指導項目實施的規范性文件和項目建設的主要依據,并在實踐中認真執行。
一是落實法人責任制。黃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監督局全面承擔并履行了項目方案編報、計劃制定,資金、物資管理,監督檢查,總結驗收,決策指揮,協調督導職能。縣(區)水保局作為項目的實施單位,積極開展規劃設計、勞力調配、組織施工、技術指導、監測驗收等工作。
二是推行招投標制度。根據工程規劃設計和投資預算,對淤地壩等工程量較大、技術含量較高的工程施工任務,通過議標選用有資質的單位承建,將機修梯田的挖運工程委托給機械隊施工,將喬灌造林工程委托給水保造林專業隊實施,自覺接受審計監督和財政、財務監督。
三是嚴格項目監理制。自項目實施起,就委托黃河工程咨詢監理有限責任公司作為項目質量、進度、資金的監管單位,獨立對計劃完成、工程質量、投資使用、項目管理、治理效果等進行監理。對骨干壩施工中的隱蔽、重要部位的分部分項工程實行旁站監理,對項目綜合治理等工程采用旁站和巡回相結合方式進行監理,保證了項目健康運行。
四是全面開展各項治理措施的驗收工作。對不符合規范要求的報驗資料、自評方法和結果,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整改方案,要求限期整改落實;對栽植不合格的林草,要求施工方按照規劃圖斑在當年秋季或次年春季進行補植。
五是強化財務管理,確保資金發揮效益。項目年度建設資金嚴格按照批準的建設內容執行,實行定向、定額投資,實施專戶管理、專款專用,使用情況接受上級主管部門及審計等部門的監督。
3.3 突出重點,彰顯效應
在項目建設中,黃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監督局積極貫徹水保大項目區建設方針,堅持治坡與治溝結合,措施對位配置,技術組裝配套。在“塬面徑流調控、坡面生態治理、溝道攔泥攔沙”的三道防線治理基礎上,創新理念,因地制宜,在區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注重集中連片,注重與民生工程配套相結合,注重與區域經濟整體發展和主導產業相結合,注重精品示范效應。在治理中圍繞工程布路線,圍繞路線建精品工程,做到點上出精品、面上出規模。開展徑流利用示范戶建設,發展生態循環經濟,建水窖集蓄有效降雨,大力發展滴灌。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打造出了具有黃土高塬溝壑區地域特色的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
同時,項目區建設了4個不同類型的徑流利用示范村,大力發展庭院水保循環經濟,將各種資源充分利用,形成了“徑流利用—養殖—沼氣—果園”四位一體的水保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協調了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實踐證明,項目的設計和實施與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產條件、促進脫貧致富聯系得越密切,群眾參與項目建設的熱情就越高漲。
3.4 以關鍵技術研究為突破口,提高治理水平
科研與治理相結合,以科研支撐治理,以治理促進科研,推進科技與生產相結合,提升示范區建設水平和項目建設科技含量。通過“沙棘良種繁育與推廣”課題研究,堅持科研與綜合治理相結合、喬灌草相結合的原則,注重把沙棘良種引進試驗與發展林果、畜牧等支柱產業結合起來。改變傳統工作方式,通過采用GIS和RS技術與常規的水沙監測相結合的手段,進行水土保持措施有關信息的采集、解譯及處理,為水土保持生態工程管理及治理規劃的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增強了研究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1)強化管護,鞏固現有成果。目前項目區各項工程已全部移交當地鄉政府,為使項目區治理成果能長期發揮效益,建議各級政府通過各種渠道投入管護資金,強化后期管理。以制定管理辦法、通告進行行為約束,層層落實管護責任人,指定專人進行常年管護。
(2)進行后評估,為今后建設提供依據。通過對項目區執行過程、效益、作用和影響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總結經驗,為相關項目的決策和建設提供科學合理的方法和策略,為項目區今后的建設提供依據。
(3)依托現有治理成果,加大開發力度。對于現有的治理成果進行深度開發,使其取得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如:目前已建的淤地壩水域已經形成,可發展養殖業、水上項目和灌溉農業;隨著果樹掛果量的增加,可發展果品深加工和儲藏;在賀家塬、老山等高標準造林區域可打造水保生態旅游點等。
(責任編輯 王 琦)
S157.2
C
1000-0941(2015)05-0062-03
常文哲(1966—),女,陜西西安市人,高級工程師,學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研究與規劃工作。
201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