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空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 《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 《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共分8章30條,從改革的總體要求到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為國有企業改革創造良好環境條件等方面,全面提出了新時期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
《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在國有企業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更加符合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現代企業制度、市場化經營機制,國有資本布局結構更趨合理。
《指導意見》提出,根據國有資本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結合不同國有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現狀和發展需要,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并實行分類改革、分類發展、分類監管、分類定責、分類考核,推動國有企業同市場經濟深入融合,促進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針對國有企業存在的制約不足的問題,《指導意見》提出積極引入各類投資者實現股權多元化,大力推動國有企業改制上市,創造條件實現集團公司整體上市。針對一些國有企業董事會形同虛設、“一把手”說了算等問題,提出完善治理結構的重點是推進董事會建設,建立健全權責對等、運轉協調、有效制衡的決策執行監督機制。
針對國有資產監管工作存在越位、缺位、錯位等問題,按照以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本為主轉變的要求,《指導意見》提出:一是以管資本為主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準確把握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定位,重點管好國有資本布局、規范資本運作、提高資本回報、維護資本安全,建立監管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二是以管資本為主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三是以管資本為主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清理退出一批、重組整合一批、創新發展一批國有企業。四是以管資本為主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建立覆蓋全部國有企業、分級管理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
《指導意見》指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目標是促進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行效率,實現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堅持因地施策、因業施策、因企施策,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蓋,不設時間表,成熟一個推進一個。鼓勵非國有資本投資主體通過出資入股、收購股權、認購可轉債、股權置換等多種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國有資本以多種方式入股非國有企業。對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提出試點先行,健全審核程序,規范操作流程,嚴禁暗箱操作,防止利益輸送。
根據 《煤炭行業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評選與管理辦法》,中國煤炭建設協會組織開展了首屆煤炭行業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的評選。經過各單位推薦、專業初審、煤炭行業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評選委員會綜評提名和公示,并經中國煤炭建設協會理事長辦公會議審定,報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同意,丁易、馬培忠、石春宇、盧溢洪、馮冠學、閆紅新、李慧智、何芳現、張安林、尚愛民、周少雷、周秀隆、鄭均笛、施佳音、徐楊青、郭牛喜、郭俊生、陶能進、蔣曉飛、韓洪德20名同志被評為首屆煤炭行業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會議認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應有之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是生態文明領域改革的頂層設計。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首先要樹立和落實正確的理念,統一思想,引領行動。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理念,空間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堅持正確方向,堅持自然資源資產的公有性質,堅持城鄉環境治理體系統一,堅持激勵和約束并舉,堅持主動作為和國際合作相結合,堅持鼓勵試點先行和整體協調推進相結合。
會議強調,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搭好基礎性框架,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要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以空間治理和空間結構優化為主要內容,全國統一、相互銜接、分級管理的空間規劃體系;覆蓋全面、科學規范、管理嚴格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自然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以改善環境質量為導向,監管統一、執法嚴明、多方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更多運用經濟杠桿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市場體系;充分反映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圍繞優化投資結構,調整和完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制度。
會議明確,對鋼鐵、水泥、電解鋁、焦炭、多晶硅等產能過剩行業,嚴格執行現行的30%~40%較高資本金比例要求。
港口、沿海及內河航運、機場等領域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要求由30%降為25%,鐵路、公路、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由25%降為20%。
專家認為,此舉既可合理降低投資門檻,穩投資、穩增長、惠民生,更兼顧結構調整,有利于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布局優化。
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7部委聯合發布了 《關于進一步清理和規范進出口環節收費的通知》(以下簡稱 《通知》)。
《通知》要求圍繞進出口環節收費存在的問題,取消不合理收費項目、降低偏高收費標準;清理和規范依托行政機關、依靠行政權力提供強制服務、強制收費的 “紅頂中介”;大力推進服務市場化改革,放開競爭性服務和收費;加強收費監管和反壟斷執法,實現收費項目清單化。
清理規范工作范圍為港口、碼頭、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等部門單位,以及相關服務、代理經營企業等直接涉及進出口環節的各類收費,包括政府管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經營服務收費,以及實行市場調節價的各種收費。
清理規范工作的重點包括清理在沿海、沿江、沿邊的港口、碼頭、口岸向外貿船舶、貨物、運輸車輛的違規收費;取消進出口環節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行政審批前置服務收費;規范港口、碼頭企業及船舶公司向外貿企業收費的行為,嚴禁利用壟斷地位強制服務并收費。
日前,國土資源部發布 《關于嚴格控制和規范礦業權協議出讓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協議出讓探礦權、采礦權,應符合礦產資源規劃及國家相關產業政策。符合協議出讓條件的,按照探礦權、采礦權審批登記權限,由登記管理機關審批登記頒發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不再單獨進行協議出讓申請審批。
根據 《通知》,在勘查、開采項目出資人已確定并經礦業權登記管理機關集體會審的情況下,有五種情形準許以協議方式出讓探礦權、采礦權:一是國務院批準的重點礦產資源開發項目和為國務院批準的重點建設項目提供配套資源的礦產地;二是省級人民政府批準的儲量規模為大中型的礦產資源開發項目;三是為列入國家專項的老礦山(危機礦山)尋找接替資源的找礦項目;四是已設采礦權需要整合或利用原有生產系統擴大勘查開采范圍的毗鄰區域;五是已設探礦權需要整合或因整體勘查擴大勘查范圍涉及周邊零星資源的。
《通知》規定,嚴格規范協議出讓。國務院批準的重點礦產資源開發項目和為國務院批準的重點建設項目提供配套資源的礦產地,應由項目出資人或采礦權人持有關批準文件提出申請;為列入國家專項的老礦山(危機礦山)尋找接替資源的找礦項目,由采礦權人憑財政部下達的項目預算通知或國土資源部下達的項目計劃通知提出申請;異地實施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項目的,采礦權人還應提交項目所在地省級人民政府出具的批準文件或書面意見。省級人民政府批準的儲量規模為大中型的礦產資源開發項目,屬國土資源部發證權限的,由申請人持省級人民政府向國土資源部提出協議出讓申請的文件,向國土資源部提出申請;不屬于國土資源部發證權限的,由申請人持省級人民政府同意協議出讓的書面意見或相關批準文件,向登記管理機關提出申請。
日前, 《山西省煤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出臺。此次改革將煤礦企業原申領的 “六證”統一簡化為 “三證”,即取消 《煤炭生產許可證》《煤礦礦長資格證》和礦長 《安全資格證》,保留《采礦許可證》《安全生產許可證》和 《營業執照》,分別由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山西煤監局、山西省工商局核發。煤礦企業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在規定期限內必須取得 《煤礦安全資格證書》,煤礦企業主要負責人具有 《煤礦安全資格證書》后方可任職、上崗。
日前,國家能源局總經濟師李冶在中國(鄂爾多斯)國際煤化工發展論壇上介紹,我國將堅持合理控制規模、推進升級示范、加強自主創新等6項原則,并完善稅收等相關政策,推動煤炭深加工產業健康發展。
李冶介紹,煤炭深加工要堅持6項發展原則:一是合理控制規模,根據技術進展,確定產業發展的節奏和規模,不追求在現有技術水平上大規模的產能建設;二是推進升級示范,重點圍繞提高能效、降低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加強體系優化集成、降低工程造價等方面進行升級示范;三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在水資源、環境容量許可的條件下建設項目,并執行最嚴格的環保標準;四是加強自主創新,重點示范自主技術和裝備;五是助力煤炭行業脫困,煤炭深加工應該優先利用現有煤炭產能,與煤炭行業共享發展成果;六是與油氣、石化行業協調發展,優勢互補,統籌多種化石能源的利用。
在產業政策方面,李冶介紹,國家能源局將會同有關部門研究煤炭深加工支持政策,比如對首臺(套)設備的支持鼓勵政策。同時,要充分考慮煤制油和煉油過程的差異,研究適用于煤制油的增值稅率。此外,要考慮煤制油品與石油基油品在稀缺性和清潔度方面的不同,研究適用于煤制油的消費稅。
日前,遼寧省發改委和省煤管局等6家單位聯合印發 《遼寧省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以下簡稱 《細則》),以推進煤炭高效清潔利用,提高終端用煤質量,改善空氣質量,為節能減排作貢獻。
《細則》明確規定,全省限制使用灰分≥16%、發熱量≤4000 cal/g、全硫≥1%的散煤。對運距超過600 km、發熱量低于3900 cal/g的褐煤,全硫高于2%的商品煤,禁止在遼寧省銷售和使用。
對不符合 《細則》質量要求的商品煤,生產、經營企業不得進口、銷售,承運企業不得運輸。《細則》規定,煤炭生產、加工、儲運、銷售、進口和使用企業應提供每批次的商品煤質量檢驗報告,內容應包含 《細則》中質量要求的全部內容。煤炭生產、加工、儲運、銷售、進口和使用企業,應建立必要的煤炭質量保證制度以及商品煤質量檔案。
據悉,遼寧省商品煤質量監管工作由遼寧省發改委宏觀指導,遼寧省煤管局組織實施,遼寧省環保廳、省質監局、省工商局和省檢驗檢疫局配合進行煤炭質量監管和現場檢驗工作。
(責任編輯 宋瀟瀟)